散文的人文精神如何体现
时间:2022-09-17 09:24:16
导语:散文的人文精神如何体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人文精神在林清玄的散文当中一直有所体现,正如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在他们的作品当中将儒家的文化与道家的精神有机的融合。在林清玄的散文中,儒家、道家、释家的哲思融为一体,字里行间透露着东方的哲学之美。本文分析了林清玄散文所展现的佛教式的悲悯与禅思,结合林清玄的人生经历,对林氏散文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情怀与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解读,为广大读者深入理解林氏散文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哲学之美
人文精神是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尊重,是人类社会进行自我关怀的一种形式。文学作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本质上也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的展示与反思,人文精神自然也就成为现代文学始终绕不开的一个主题。作家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作品中展示着他们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人文精神作为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其外延在无数文学作品中以各种方式扩大,在作家的笔下,与充满生气的文字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纵观林清玄的一生,他与佛教文化以及佛学结下了不浅的缘分,所以在他的散文当中,有较为浓厚的佛学意味。正如《如何看待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一文所提到的那样:“他并未以了义佛教为依托”,“与其称林氏为‘虔诚的佛门弟子’,不如说他是佛教文化的欣赏者。”(卞新国等,1999)在林清玄的散文当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不仅有“佛缘”,而且也有儒家、道家等其他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人观念的影子,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林氏禅学散文”。
一、林氏散文中较为明显的人文关怀
在林清玄早期的散文中,对于情爱较为执着,比如在《暖暖的歌》一文中,林清玄这样写道:“理智不过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要提到真实的人生,情爱却是绝对免不了的,它活在人中,人活在情爱里。”(林清玄,1997)通过这段文字,足以看出林清玄对于爱情的执着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早期的林清玄认为爱情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生的全部”,甚至提出了“逃情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更勇敢地去爱,因为情可以病,也可以治病。”爱情作为千百年来人类一直讨论的话题,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憧憬,始终都没有变过。在林氏散文中所表现出的这种对爱情的肯定与执着,是一种比较明显的人文关怀,体现出对人类情感的尊重。
二、林氏散文中所体现出的“佛缘”
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佛学上的词汇、语句,例如,“四大皆空”:“佛家虽然讲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我却觉得,喝酒到了极处即可达佛家境界,试问,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即使天女来散花也不能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成一缕青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林清玄,1997)在《孤独的放生》中有这样的一段:“我突然想起了佛经里的一段话:‘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这是佛菩萨的境界,凡人很难达到,可是我在乡下平凡妇人的泪眼中,几乎就看见了那样的慈悲、那样的境界。最后,我为那些捞鱼的人,深深地忏悔。”(林清玄,1997)有意思的是,在林清玄的散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却与这些语句中所指的佛教教义有诸多相违背的地方,以上面所举的文字为例,“四大皆空”在佛教中本指地、火、水、风,构成天地的四大元素实为空虚,而林清玄则将四个要素写成了酒、色、财、气,更是说出了“喝酒到了极处即可达佛家境界”这样的话,众所周知,在重视清修的佛教,素来是不提倡饮酒的。这样的写法并非他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不够深刻,而是林清玄身为一个作家,不是为了传播佛教的教义和宗教的思想,而是要借助佛学的外壳,传达出自己的思想与理念。因此,他对佛学的阐释显得更为世俗化。实际上,在林清玄的散文当中,有着许多对佛教的“慈悲”与“众生平等”的观念进行表现和阐述的地方。就以上文提到的《孤独的放生者》来说,作者通过乡下平凡妇人的行为展现出了对自然的关爱,而在《星落尼罗河》当中,作者发出了如下疑问:“当我们看到帝王谷里那豪华的,铺满金银宝石,四周全是彩色斑斓的壁画时,我不禁想起就在谷地四周穷得无鞋可穿的孩子。为什么埃及会有那么伟大的文明,而如今的埃及人却连三餐都不济,更不用说文明了。为什么同样饮着尼罗河的水,开罗的富豪吃饭时还边看肚皮舞,而南方的村落里竟吃不到一颗糖?”(林清玄,1997)这样一段话,除了是对埃及社会现象的一个深刻反思之外,更多的是对埃及穷苦人民的怜悯,体现了佛教所谓的“慈悲为怀”。当然,正所谓“世人皆有恻隐之心”,对于穷苦人民的关爱也许还不足以体现出这其中的佛学意味,那么在林清玄的《四随》中《随喜》一篇则对于佛学体现得更为明显,“这随喜,有一种非凡之美,它不是同情、不是悲悯,而是因众生喜而喜。”“我们布施时应怀着最深的感恩,感恩我们是布施者,而不是乞求的人;感恩那些秽陋残疾的人,使我们警醒,认清这是不完满的世界,我们也只是一个不完满的人。”(林清玄,1997)这些文字更直接地体现出了林清玄心怀“天下苍生”的精神与情感。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林清玄在这些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佛学思想与佛教的教义依然有诸多不同的地方。在《孤独的放生者》作者想要重点表现的,并非放生这一行为当中所体现出的对鱼的怜悯与关爱,而是想赞扬乡下妇女这种关爱自然的朴素情感,核心是人;在《星落尼罗河》中,对埃及穷苦人民生活的描述,其展现的核心也是人;而在《随喜》一文中,作者描述的对象是乞丐,他并没有选取自然界中种种不完美的现象,对“认清这是不完满的世界”进行阐述,而是选取了残疾的乞丐去强调“我们也只是一个不完满的人。”核心依旧是人。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里讨论“酒色财气”,还是在《素民烧》里描写吃鱼的“杀生破戒”,林清玄的散文虽然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佛教式悲悯众生的意味,他爱山爱水,爱花鸟鱼虫,但本质上还是以人为本,更强调对人、对社会的关怀,而非广义上的“芸芸众生”。
三、林氏散文中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释家、道家三者的思想在千百年来不断交融和传承,把儒释道三者诠释得淋漓尽致的古代文人中,最著名的就是苏轼。苏轼的一生命运多舛,他思想的变化也体现在了其文学作品的风格上,苏轼早期的作品体现了儒家的入世思想,积极向上;在被贬之后,则更多地体现出释家和道家遁世的思想。在林清玄的散文中,对苏东坡也多有提及,譬如在《清欢》一文中,两次引用了苏东坡的诗,之后更是写下了三篇关于苏东坡的短文,合称《东坡三章》收录在《凤眼菩提》一书里。在林清玄的文字之中,表现了对现代精神文化的一种排斥,作家对深受西方影响而产生的崇尚自由、个性与竞争的价值观念表现出了厌恶。举例来说,在《形式》一文反映了现代人一味追求形式,追求名牌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对铺天盖地的虚假广告的指责,批判人们缺乏诚信,这是对儒家“信”这一理念的弘扬。林氏散文对儒家文化的体现大多是在遵循礼制合乎规矩等方面,另外在林清玄的散文当中有许多以亲情为主题的散文,大多是以游子归家或者对父母的感恩一类为题材,这也体现了林清玄对建立在儒学基础上的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可。而对于佛道两家思想的表述在林清玄的作品当中有更多的展现。笔者将围绕林氏散文中的“道法”进行简单的阐述,依然是《清欢》一文:“生在这个年代,为何‘清欢’如此难觅。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如果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因为在我们拥有越多的物质世界,我们的清淡的欢愉就日渐失去了”(林清玄,1997)。字里行间透露出林清玄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这与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是暗合的。推崇自然与本真的理念,同样体现在作者关于“吃”的散文《素雅食谱》里,在文中作者推崇的食物大多是经过简单加工的食品,比如馒头。“我是把馒头当点心吃的,那纯朴的麦香令人回味,有时走很远的路,只是为了去买一个馒头。”对于市面上广受欢迎的精致加工食品,作家却并不认为他们有多好,“面对别人都认为是很好的食物,一点也不动心。”除此之外,在林清玄的散文之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境,与中国古典诗词有一脉相承之处,在他的散文里,有大量关于寺庙钟鼓声、林间鸟语的描写,而这些在中国古代诗词里面也是高频出现的意象。描写钟声的诗词,例如“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唐·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宋·严羽《访益上人兰若》)这些是在听觉方面的展现。在视觉方面,林氏的散文大多以夜幕为主,例如前面所提到的《星落尼罗河》《温一壶月光下酒》,从文章的题目中就可以体现出夜色,整体来说,营造了一个较为宁静的氛围。这种崇尚安静的观念,也是道家思想的一种表现,宁静的氛围在古诗词中也有较多的展现,较为典型的是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鱼馄饨》一文,充分体现出林清玄崇尚清净和自然的理念,算得上是“林氏审美”的集大成者与典型了。一方面,文中展现的馄饨制作过程较为简单,与在《素雅食谱》中所崇尚的食物类型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整个经历所发生的背景是在深夜,正好迎合了作者对于静谧环境的喜好。无论是从听觉角度还是视觉角度,林氏的散文更喜欢带给读者一种平和静谧的感受。
四、“林清玄式”的人文精神综述
在林清玄的作品当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佛教的理论或佛学作为一种载体和媒介,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宣扬佛教并非林清玄写作的目的,相较于佛教所提倡的清修苦行与众生平等,林清玄的文字更看重人的欲望,在体现“爱”这一方面也更着重于去表现这是人的本能情感。他将佛教的慈悲与怜悯刻入自己的灵魂之中,借由笔墨流淌于纸上。在文字当中,饱含着对穷苦人民的关爱、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对亲情的赞颂与讴歌……他是居士,热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花鸟鱼虫,但他更爱人,普罗大众才是林清玄关注的“芸芸众生”。林氏散文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同千百年来文人的风骨一般,有儒学的基础,积极入世,追求美好的人性,会像《形式》一文中那样,对于当代社会出现的各类缺陷进行委婉的批判;也有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与纯真,反对现代社会带来的“精加工”食品,比较之下,他更喜欢拥有淳朴麦香的大馒头。当然,在林清玄的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推崇是涉及很多方面的,例如《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里面就很好地体现了林清玄对于中国酒文化的推崇:“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小口饮高粱;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直到熬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林清玄,1997)林清玄的审美观念与古代诗词中意境营造的暗合之处,无不体现出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继承。但继承并非照搬照套,林清玄在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利用与展示是富有时代气息的,他紧跟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和社会现象,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对于当代人如何做好文化传承,充分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西方的价值观念也在逐步渗透进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西式的自由文化。林清玄式的人文精神,通过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尤其是对道家和释家文化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充分挖掘,给人文精神这一源自西方的概念添上了一笔重要的东方色彩。
五、结语
总而言之,林清玄的散文兼具儒家的出世和佛老的遁世,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灵气和柔美,在令人感到舒适的文字之中,包含的是千百年来文人的风貌,是佛教的慈悲为怀,众生平等;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淳朴自然;是儒家的兼济天下,修身齐家。读林清玄的散文,常有一种于尘世之中寻得净土的感受,他借由笔尖流淌出来的,饱含对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的文字,为现代人如何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而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中华传统的文化、思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林氏的散文,既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耐人寻味的哲理,同时他敏锐的洞察力也可以让我们充分了解,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所暴露出来的弱点和缺陷。而且林氏的作品与现代文学颓废、玩世不恭的风格完全不同,他的文字是积极的,他告诉人们如何在喧嚣的城市中,找到能够独自享受宁静的乐土;他告诉人们,“生活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他还告诉人们,“人间至味是清欢”,放慢生活的脚步,从“浊欢”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卞新国,徐光萍.如何看待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9(2).
[2]林清玄.暖暖的歌[M]∥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3]林清玄.温一壶月光下的酒[M]∥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4]林清玄.孤独的放生者[M]∥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5]林清玄.星落尼罗河[M]∥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6]林清玄.随喜[M]∥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7]林清玄.清欢[M]∥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作者:王佳卉 单位:莆田学院
- 上一篇:农机械自动化技术推广方式
- 下一篇:人文精神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