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特点道德榜样教育策略
时间:2022-01-20 10:04:50
导语:青少年特点道德榜样教育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制定与新时代青少年群体相匹配的道德榜样教育策略,需立足于新时代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特点,以社会学习理论为鉴,选择既具有典型性又贴近青少年的道德榜样,同时要注重公众人物的道德示范,发挥公众人物的正面影响力。
1新时代青少年道德发展特点
道德榜样在青少年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基于青少年群体的重要地位与青少年道德发展特点,只有选择正确合理的道德榜样,才能发挥道德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形成与行为践行方面的影响力,真正加强青少年道德修养,塑造新时代青少年道德人格。
2构建与青少年群体相匹配的道德榜样教育策略
道德榜样是道德思想、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信仰者与践行者。基于道德榜样的重大作用,如今道德榜样已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容与方法贯穿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始末,引导、激励广大青少年运用正确的道德观抒写自己的青春之梦。从宏观布局来看,在教育青少年如何对待人生、对待他人、对待社会方面,道德榜样给人们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告诉人们何谓真、善、美,启发人们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对于道德榜样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持肯定的态度,看到它所产生的重大个人效应与社会效应。青少年群体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而在为青少年选择道德榜样时,要有针对性、选择性。“一刀切”的方法与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相违背,只会拉大道德榜样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要构建与青少年群体相匹配的道德榜样教育路线,可从以下思路着手。
2.1立足青少年道德发展特点,增强榜样教育说服力
在运用道德榜样教育启发青少年时,必须要有针对性,掌握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特点,并以此为行动的重要依据。这也就是说,对道德榜样的形象塑造与解读,一方面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立足于青少年成长的内在需要。如以雷锋榜样为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如今的21世纪,我们一直在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因为它是道德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按部就班,固守旧有模式,而不跟随时代的发展丰富雷锋精神的内涵,不致力于结合青少年自身特点寻找新的路径来弘扬雷锋精神,那么雷锋榜样的形象就难以深入青少年的心灵,难以引起青少年群体的注意。因此,在宣传与塑造道德榜样形象、解读道德榜样时,必须充分考虑时代的发展特征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特点,使道德榜样形象为广大青少年所真心接受。只有道德榜样形象与青少年产生共鸣,才能够使青少年以真懂、真信、真学、真用的态度来对待道德榜样。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喜欢将道德榜样塑造得过于完美,这样反而增加了青少年对道德榜样的不信任感与青少年的模仿难度。在榜样教育中,要引起受教育者对榜样的注意,保持受教育者与榜样之间适当的位势差是必要的。这种位势差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与榜样人物在思想认识、社会地位、职业角色等方面的差距[4]。所以,在道德榜样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以青少年道德发展特点为行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真正反映广大青少年的意愿和心声,增强道德榜样教育的魅力与实效,使道德榜样成为广大青少年为人处世的参照,从而着实提升每位青少年的道德涵养。
2.2借鉴社会学习理论,增强榜样教育感染力
与榜样研究直接相关的理论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以观察学习为主要内容,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示范作用而习得的,榜样与人的社会行为的学习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对道德榜样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为道德榜样研究提供了学理支撑,有利于帮助人们在思想上肯定道德榜样的价值。班杜拉认为:“很多社会学习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实际表现及其带来的相应后果而获得的。”[5]他非常重视观察学习在习得社会行为上的重要地位,将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定义为替代性学习,“它通常是通过观察或聆听下列来源中的榜样而进行的:现实生活中的(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象征性的或者非人类的(广播中说话的卡通人物或动物)、电子产品(电视、电脑或录像机)或印刷品(图书或杂志)中的。”[6]通过对道德榜样的观察学习,青少年习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与社会所倡导的行为规范的概率大大增加。道德榜样的群体示范性还具有一种辐射效应,即由点到线,最后扩展到面,来影响整个社会。以最美现象为例,近几年很多道德品质崇高的人物均被赋予最美称号,如最美教师、最美战士、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等,其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凝聚最为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道德榜样的整体效用与宏观能量,推动形成乐善好助的良好社会风气。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道德榜样离自己很遥远,甚至标榜所谓的“道德榜样无用论”。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淡化、抹杀了道德榜样的价值,不利于人们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班杜拉认为,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须亲身体验强化,只要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7]。可见,榜样力量不容忽视,道德上的榜样对约束与规范人们的言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2)为构建与青少年群体相匹配的道德榜样理论体系提供实践支撑。①所选择的道德榜样要具有典型性。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主要包括4个过程,而第一个过程为注意过程。注意过程决定了学习者在大量的示范事件面前观察什么、知觉什么、选取什么。班杜拉认为,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7]。这就是说在运用道德榜样教育时,要发挥道德榜样的刺激功能,使道德榜样为广大青少年所注意,能够调动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只有所树立的道德榜样具有典型性,青少年才能够将榜样的行为记住,并以符号的形式将其保存在记忆中,从而观察学习的保存过程、动作再现过程等得以相继开展。所以,在如何选择道德榜样的问题上要有所考虑,要突出道德榜样的典型性、代表性。当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医护人员逆行而上与病毒抗争在一线,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典型事迹与英雄人物,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功不可没,是新时代广大青少年需要认真学习的榜样人物。②所选择的道德榜样要贴近青少年,增强个体与道德榜样的相似度。班杜拉认为,当榜样与学习者的自身情况明显不同时,学习者是难以去模仿的。反之,当榜样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似度越大,往往越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他们就很容易将榜样的言行与自己的言行结合起来,很容易去模仿。如何才能够贴近青少年呢?可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方面,所选择的道德榜样要多样化,要体现出层次性。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道德发展特点,在运用道德榜样影响青少年时,要结合青少年学生的性别、文化背景、社会阅历、社会经济地位等,树立多种类型的道德榜样来满足青少年的需要。在各种类型中间,青少年学生会有所比较、有所选择,并最终做出决断;另一方面,要多树立同伴类型的道德榜样。班杜拉认为,儿童更愿意采纳同伴而不是成人的标准,因为相对来说,同伴的低标准更易达到[7]。同伴(peer)是指与个体年龄或社会认知能力相当的人[8]。作为一种间接强化物,同伴类型的榜样拉近了榜样与青少年学生之间的距离,易于引起共鸣。平等性是同伴类型榜样的一大特征,有助于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最易得到广大青少年的认同,也进一步加强了青少年对道德榜样的认同度。③建立有利于道德榜样涌现的激励机制和强化机制。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习得与表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与行为,二者之间不具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只有在足够的动机下,学习者才会将已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班杜拉将强化划分为外部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前者指的是如果按照榜样行为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具有无奖励或惩罚的结果,人们便倾向于表现这种行为,后者指的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8]。由此可见,道德榜样能否涌现以及人们是否愿意学习、效仿道德榜样也与外部环境直接关联。
2.3注重公众人物道德示范,扩大榜样教育影响力
伴随经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及多样化发展,现代人学习、工作、生活的领域正逐渐扩大。与传统社会相比较,现代社会是一个日趋公共化的开放社会,许多道德问题也往往带有公共的特性。为更好地适应这一特点,必须加强公共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公共道德和社会伦理规范体系。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公共领袖或公众人物的道德示范。所谓公众人物,就是被社会所广泛知晓、关注的人物。这里主要包括通过传播媒介的频繁报道,被人们所熟知的广播、影视、演艺、体育、企业等行业的成功人士。由于公众人物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其很容易调动青少年的兴趣与注意力,成为广大青少年模仿与学习的对象,这是利的一面;社会生活领域,许多文体明星、影视明星通过成立基金会、组织公益活动等来做慈善,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来影响更多的人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做更多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2020年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韩红自觉响应党的号召,带领自己的医疗百人团,亲力亲为,默默行动,将大批量物资运送武汉及周边县市,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在这方面,这些公众人物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他(她)们用切切实实行动表达何为道德、何为人生,激励人们将道德作为做人做事的行动指南。必须注意的是,社会生活中也存在公众人物不注意自身的道德形象,言行举止欠稳妥,甚至鼓吹“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过程中的青少年容易产生误导。基于此,道德榜样应用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公众人物的道德示范,对公众人物的言行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从而发挥公众人物的正面影响力,助力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特点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54-60.
[2]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何先友.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洪显利.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8]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王亚娟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智慧教育环境与教学改革策略
- 下一篇:传统文化元素对室内设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