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的融合路径
时间:2022-10-22 02:57:47
导语: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的融合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时期优良家风建设和道德教育相得益彰,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之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践行。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但当前的道德教育实践往往忽视优良家风的内在影响。从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活跃空间与协同机制等方面入手,在实践中探索优良家风和道德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优良家风;道德教育;融合;创新
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家族传统风尚,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沉淀为家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传统家风被视为一种内在“精神面貌”或“心理状态”延续下来,凝聚为“家庭文化”或“家族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曾在多个场合指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①不言而喻,优良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意识的“发源地”,而道德教育则是社会个体养成道德观念的“助推器”,家风建设与道德教育紧密相关。据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的强关联性,以实现彼此的相互塑造。
一、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的辩证关系
扎根于中华道德文化的深厚土壤,传统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点。”[1]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朴素的家风传承理念中,道德教育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并被视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安身立命之本。进入新时期,传统家风的道德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被赋予时代内涵,使得家风对个体道德塑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认同的价值更加凸显。所谓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家庭风气,它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础。只有积淀优良家风,才能促进个体退可修身齐家,进可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个体成长最重要的环境。马克思曾认为:“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2]这无疑为我们阐明一个道理,即家庭之于社会的发展产生能动助推,而社会进步反过来促进家庭向更高程度演进。可见,家庭与社会从来不能完全割裂,这为优良家风建设与社会道德教育之间划定了基本原则。道德教育关乎个体良好道德品质和自我修养的塑造,进而使之成为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社会公民。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倘若要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生活教育”的话,家庭必是无法绕开的关键场所,毋庸置疑,家风建设的状况事关道德教育的成效。优良家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道德教育则彰显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鉴于两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我们在探索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创新时,首先要阐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第一,优良家风奠定道德教育的社会文化基础。形成良好的家风传统,是个体和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层面的体现。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①这鲜明地为我们指明了这么一个实情,即家风以家庭的优良传统为起点,而以社会的道德提升为归宿。对于个体而言,潜移默化的家风熏陶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促使个体在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中得以初步践行,进而在社会生活中升华成为自觉的道德品质。可以说,是否“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关键看家庭这所天然的学校。重视优良家风这个重要的社会文化资源,道德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道德教育对家风建设具有反向激励作用。从个体的道德养成来看,如果说优良家风是潜移默化自然熏陶的话,那么社会的道德教育则是由外而内的道德塑造;优良家风注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道德观念的习得,道德教育注重优秀榜样的示范效应对道德行为的规范。如此而言,积极的家风建设是营造道德教育氛围的首要环境。然而,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的人口快速流动,原生家庭的结构逐渐变得松散,加之市场经济和个性解放导致的观念变革,使得家风建设较之传统社会难度加大,甚至出现“家风断层”现象。在有可能出现家风建设缺失的情况下,就需要发挥道德教育的激励和矫正作用。社会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能够正向塑造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提升其思想境界和道德自觉;科学的道德教育方法与内容,能够矫正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操守和行为规范,进而增进其道德涵养。个体从道德教育中习得的价值观念和言行举止,将反过来在家庭中革除弊端、改善家教,以此促进家风建设。第三,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在家庭维度和社会维度上,优良家风和道德教育在相互促进中彼此得到完善,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德育整体。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诸多著名家训、家书,成就许多较为完善的道德个体,这是进行道德教育可资借鉴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无不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相传,融入每个人的血脉。道德教育在科学的、有组织的实施过程中,也离不开优良家风的文化支撑。从教育主体来看,家庭成员是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言行举止、躬身示范成为感性直观而深刻的教育活动,对于个体成长和个性塑造意义非凡。可以说,良好的家风建设,是道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从教育对象来看,家庭和社会构成个体成长不同阶段所处的主要环境。在家庭范围内,个体主要受到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而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则主要受到来自学校、社区等社会环境的道德渲染。当然,家庭和社会对于个体的道德教育无法截然分开。从教育内容而言,道德教育尽管可以为个体设置科学的培育内容,以达成社会要求所设定的道德完善目标,但优良家风的影响依然可以持续影响人的一生。从教育方法而言,社会的道德教育与家风建设具有内在的共通之处,如榜样的示范效应、透彻的说服教育、高尚的情感陶冶、平等的心灵沟通,等等。不难看出,优良家风贯穿个体道德教育的始终,两者所呈现出来的辩证关系,表明它们之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据此,在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家风建设可谓打开一片广阔的空间。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创新,是提升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举措。
二、当前德育实践中家风教育的缺位
优良家风及其具有的道德教育意味,对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家风从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上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进而作为最深沉的社会文化得以传承至今。尽管优良家风始终具有鲜明的道德教育功能,但当前的道德教育实践却没能充分地利用这一资源,以实现两者的融合与创新。其一,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家风教育的实践向度结合不够。从实践升华为理论,从理论回归实践,应是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道德教育旨在引导一种抽象的价值认同,必须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才能达到最佳效应。然而,当前的道德教育依循“科学”的逻辑,逐渐走向规范严谨的道德概念分析、分门别类的道德知识掌握、彼此冲突的道德价值判断,以及充满悖论的道德困境抉择,试图通过纯粹思维领域的训练而获得道德提升。殊不知,面向真实社会生活的道德情境与道德情感却逐渐被遗忘,个体的道德能力难以得到提升。诚然,这一缺点并不是未被意识到,更多的是缺乏道德实践的渠道。现有的道德实践渠道略显单一,如学雷锋活动、慈善募捐活动等,个体更多地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临时的活动进行参与,并未自觉地上升为日常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内化为稳定持久的道德活动。所以,道德教育并不仅仅只是一门课程,或是一项轰轰烈烈的活动,而在于日常生活中自觉的道德实践。这时,家风建设就是一个理想的道德实践情境。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个体在社会中遭遇的道德困惑,在家庭的小环境也基本存在。个体在道德教育中习得的相关知识,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得到运用,这不仅事关个体道德实践的渠道拓展,也对改善家风具有积极作用。其二,道德教育的手段与优良家风的资源没有充分对接。优良家风源于家族传统、宗族文化、言传身教等文化烘托和行为方式,尽管也天然地具有道德教育功能。然而,当今有系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和社会完成,这样就难免造成一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对独立的局面。由于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不尽相同,优良家风的资源并未充分融入社会的道德教育手段。在社会的道德教育中,由于教育手段和方式的限定,个体主要接受知识化的训练以及虚拟道德情境的判断,手段看似丰富多样却难以走入内心。相比之下,家风教育中的道德体验、道德感触令其无法比拟。同样,家风教育也具有多元化特征,不同家庭所塑造的特有的家风,构成道德教育真实而鲜活的例子。如何将这些优良家风呈现在道德教育中,如何有效打通家风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独立状态,依然是目前道德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现代教育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也没能足够借用优良家风的资源进行道德教育。譬如,个性化的信息定制平台、线上线下的培训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等。如果能利用这些现代教育的手段,将优良家风引入道德教育的实施环节,既保证优良家风的创新传承,又能促进道德教育的效果提升。其三,道德教育与家风教育普遍让位于智力教育。在我们稳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社会普遍出现追赶现代性的急切心理。现代性之流变性、矛盾性、世俗性,都在现代人身上呈现出来,表现在家庭领域即是功利化、世俗化观念逐渐明显。这种情势下,家风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开始隐居幕后,而智力教育很大程度上占据重要位置。市场经济驱使人人追求世俗的成功,这一成功之道又往往被功利性地定格在智力教育上面,导致道德教育与家风教育逐渐式微。由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风教育直接关系着智力教育的成败,甚至不良家风会直接毁掉一个人,尤其是处于道德教育关键时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的父母为了追求世俗生活而奔波操持,无暇顾及通过家风教育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或者父母本身的道德品质就不合格,势必影响孩子个体行为和优良品格的形成。因此,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家风教育,并不在于通过智力追求所谓的世俗成功,养成立身之本的优良品行同样重要。本质而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主之意志应是新的历史方位下的家庭价值取向。”[3]其四,道德教育与家风教育的道德交往均存在弱化趋势。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社会个体都生活在多种社会关系交织的网络之中。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切身的道德交往对于塑造道德品质而言至关重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驱使下,原本引导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家庭教育逐渐向智力教育倾斜,孩子失去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辗转于各种专业辅导班和培训机构;同样,学校教育理应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也逐渐向专注提高升学率和就业率转变。如此一来,无论是家风教育抑或是学校教育,都基本无暇顾及学生的道德教育。由于过度专注智力教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灵沟通不多,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不及时。这种偏颇所引起的后果值得反思,如智商与情商的强烈反差、心理脆弱、思想偏激、不善言辞等,已经与道德教育甚至整个教育理念存在偏差。面临当前道德教育中家风教育缺位的困境,我们应致力于寻找到两者之间融合创新的契合点,使得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在具体实践中相互促进,从而为提升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做出尝试。
三、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的融合
无论是家风教育还是道德教育,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造社会个体的道德观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家风建设和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地位。为此,我们试图从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活跃空间与协同机制等方面入手,在实践中探索优良家风和道德教育的融合。第一,深度挖掘优良家风的道德教育有益资源。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丰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对之进行深入发掘。优良家风的资源载体包括家规家训、人物榜样、家族仪式等,它们“承载家庭文化延续的使命”。[4]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诸多典型家风家训,不但熏陶和教育了作者自家本族人,也因其广为流传而教育了历代的家庭。不仅如此,在我国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也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家风”。为此,可以对优良家风资源素材进行深度挖掘,批判性地吸收优良家风的道德教育成分,着重挖掘和搜集关于孝道、诚信、勤俭、爱国、友善等方面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总结提炼优良家风对于道德教育的增进效应。优良家风在道德教育中具有传承的相对稳定、过程的潜移默化、影响的深远持久等特点,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成立专门的文化机构或民间团体、研究团队等方式跟踪最新的教育资源,增加教育资源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第二,努力打造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的信息平台。对于家风建设和道德教育来说,把有效的教育资源进行聚合共享,实现信息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将有助于促进全社会道德认知水平的共同提高。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保证教育的无差别性和实时性,让社会大众都能共享公平的教育资源。同时,在家风教育和道德教育中运用云媒体技术,将所有优良的教育信息聚合其中,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即时社交平台开展视频化的宣传,利用网络直播平台进行实时性的现场直播,使社会大众可以随时切身感受身边发生的事情,甚至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平台的人气主播进行家风和道德的宣传。此外,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社交平台等手段开展家风教育和道德教育网络教学实践活动,例如专家视频授课、家风道德大讲堂等活动,甚至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内容。第三,积极拓展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的活跃空间。弘扬中华美德,必须传承优良家风。必须加大家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着力构建家风教育和道德教育相互支撑的新局面。通过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等媒体加大对家风建设的道德教育宣传,同时开辟家风文化网页、制作家教公益广告等形式实现大众认可;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展优良家风建设评选,围绕家庭美德主题开展相关评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推动形成家庭的“道德准则、品行风尚、审美情趣、气质气度与素养风采的家族文化传统”。[5]通过加大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的活跃力度,提升社会大众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让优良家风成为个人成长与社会幸福的道德之基。最后,积极构建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的协同机制。建设良好家风、教育好下一代,“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①家庭和社会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教育载体,因此,必须打通家庭和社会间的沟通渠道,形成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的合力,共同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为人们沟通提供便捷的技术手段,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家庭和社会的信息沟通平台,在平台上家长可随时掌握子女在学校、在社会接受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同时,必须利用丰富的网络媒体资源推动家庭与学校的密切合作,克服单一化教育方式难以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缺陷,构建网络化家庭、社会的“一体两翼”的协同育人机制,最大化地提升家风建设和道德教育的成效。这样,通过家庭和社会内外融合,形成优势互补、高效配合,从而更好地推动家风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以德立家,以德治家”是良好家风所应遵从的原则。新时期我国的道德教育建设,须臾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支撑,而优良家风的传承发扬正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窗口和基本动力。着眼于道德个体的发展完善,我们需要借助现代的教育观念与方式,使道德教育从优良家风中汲取有益资源,从而实现两者的融合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旭刚.中华传统优良家风家教的价值意蕴、现代流变与创新转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04-11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3]杨菊华,刘轶锋.论新时代优良家风的历史溯源与主要意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67-74.
[4]张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试验场:家风家教[J].道德与文明,2015(2):10-13.
[5]阎旭蕾,杨萍.家庭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
作者:丁乐声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
- 上一篇:高校增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探析
- 下一篇:高职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