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分析
时间:2022-05-18 11:19:14
导语: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党的将生态文明的建设提高到了新的高度,这就意味着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不容乐观。本文将就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人民生活幸福感提升、社会经济有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重要衡量尺度。在我国,大学生群体有着很重要也很特殊的地位,他们文化素养较高,年龄较为年轻,理念比较先进,勇于追赶时代潮流,也更容易接受新的观点和想法。笔者认为,要想提升我国生态建设的水平,从培育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观念入手较为可取也更有效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念教育有着较为突出的意义。
一、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政府重视生态保护。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与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的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近几年,我国政府和民众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也充实和丰富了相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论体系,充实最为明显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相关的理论体系。经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实践,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相关部门也都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到的内容和方面很多,同时也受到了广大社会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并且在理论方面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十八大形成的这些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具备更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时要以这些科学的理论成果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生态文明伦理教育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生态伦理学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其不仅仅是伦理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伦理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因为其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相关道德问题的科学。生态伦理学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应当以伦理学为依托逐步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生态保护意识。(二)国际: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教育。多数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的都较有成效。其中,以德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最具特征。德国之所以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突出的成果,笔者认为,这种结果和德国的生态文明伦理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笔者将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首先,在德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有许多的强制措施,这些强制措施在生态文明保护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德国社会中社会群众也具备了较高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素质和理念。政府推行的强制措施和民众的自觉环保意识相结合,造就了德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德国有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其中有关生态文明保护的法律也相当健全。例如,德国有专门的危险物品运输的法律法规,也有详尽而又完备的关于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强制性,也对相关环境违法行为有了较强的震慑性。因此,这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的存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德国的生态环境,也在引导社会公众保护环境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德国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形成,不仅仅得益于上述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得益于德国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体系。德国具备完善的相关教育体系。从学校到社区再到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有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教育,这就使得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加深,进而使社会公众实施环保行为成为常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从幼儿有了认知能力开始,德国人就要对这些幼儿从各个方面进行环境相关教育。这也是德国生态环境教育较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德国之外,日本和美国的相关环境保护教育体系也较为完备,值得我国相关人士借鉴和学习。在日本,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也逐渐恶化,这就使得日本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相关教育的发展。日本为此专门编制了环境保护相关教材,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开设进了课堂,这对于日本国内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和日本一样,美国也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开设进了课堂,并且注重培养具备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人才。
二、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生态伦理教育地位没有得到提升。2003年,教育部开始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加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在我国的中小学,绝大多数都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例如自然、科学等学科。在长期的生态文件基础教育下,我国青少年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呈现出逐渐向好的趋势。但是,与基础教育中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课程较为完备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生态伦理教育。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中仅仅有很少一部分高校在非环境保护相关的专业中开设了有关环境保护类的选修课程,也更少有高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列入高校大学生必修课列表中。这种情况体现出的是我国高校对于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教育工作者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课程、生态伦理学的重要程度的认识还有待加深。(二)生态伦理教育缺乏系统性。生态保护相关课程及相关生态伦理学缺乏体系性,这一点是我国生态保护教育体系和部分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重要体现。在生态保护相关课程开展较好的国家中,该类课程分为多个阶段、多个种类、涉及多个方面,课程的开设分布于各个教育阶段,这样就能使得人们保护环境的理念和意识在不断强化、逐步深入,这样有助于保护环境的理念植根于人们心中。但是在我国,该类课程的体系性还不够明显,相关教育也没有普及到各个教育阶段、各个社会群体中。这样不利于环境意识的普遍接受,容易在社会群体中形成“断层”,不利于在整个社会营造出一种人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三)学生生态伦理知识缺乏。如前文所述,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缺乏系统性,存在“断层”,这样就必然导致了学生的生态伦理知识缺乏。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群体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途径往往是通过网络,而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学习相关课程以及听取相关讲座等途径获取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少之又少。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大学生群体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还不够,只愿意从网络渠道获取一些碎片化的知识,而不愿意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获取到有关环境保护的整体性知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相关教育体系的不成熟、相关教学教程的不齐备。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到,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学习相关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途径和渠道,避免出现学生想学而又找不到途径和方法的情况出现。
三、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现状的成因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由于教育体系不够健全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较为淡薄。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只知道要去保护生态环境,但是不知道如何具体的去行动。同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不但从自身的每一个行为关注环境保护,而且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相关的志愿活动,为环保事业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存在着一部分大学生群体,他们仅仅关注自身的行为,在自身行为的同时会关注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是否会遭受别人的谴责,出于自尊心和其他心理选择不做污染环境的事情。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第一种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同,他们其实关注的是外界对自身的道德评价而非自身的行为是否污染了环境。还存在第三部分群体,这部分大学生群体既不关注外界对自身的道德评价,更不关注自身的行为是否污染生态环境,而直接作出污染环境的行为。从目前高校学生的情况来看,第一种学生群体只占少数,更多的是第二部分学生群体。这个现状,要通过长期的生态文明伦理教育来逐步扭转。与此同时,我国高校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现象。在我国高校中,绝大多数的高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环境保护的志愿活动,这类志愿活动也有很多学生报名参加。但是绝大多数报名参加的同学不是因为想保护生态环境而参加,而是为了“加分”,获得更高的学分绩点,以在评比奖学金等相关奖项中获得优势。这种现象的大量出现说明了大多数学生的环保意识还非常欠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意义。学生的这种心理,不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逐步扭转学生的“功利心”。(二)高校: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落后且不完备。虽然我国近些年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教育体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发展时间尚短,已经形成的生态伦理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特别是相对于已经发展了相当长时间的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相关教育体系更是有不小的差距。笔者认为,生态伦理相关教育体系和制度主要有以下不足。生态伦理教育内容贫乏。内容的不足之处在于三个方面。第一,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并未将生态伦理教育设为全校范围内的课程,这导致不是相关专业的学生便对生态伦理不甚了解;第二,高校对于相关的活动的不重视;第三,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太少。生态伦理教育途径单一。现在的生态伦理教育主要以理论灌输和必要的校园活动为主,教育过程中缺乏高校学生自我教育、榜样示范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另外,教育载体运用少,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当前主要运用活动载体;最后,教育方式分割化,理论学习与校园活动没有相互融合。生态伦理教育环境弱化。校园内物质环境氛围缺少;校园内文化环境氛围不足;教师、管理部门、后勤集团等主体的生态伦理知识内容有限,难以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三)社会:社会大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带来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面貌和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焕然一新。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向前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大众道德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引发了一部分社会大众对于金钱的狂热追求。这部分人为了追逐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让我国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例如,利用偷排污水污染河流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利用违规处理垃圾、违规处理工业废弃物获取巨大的非法收入等。这部分人在社会上引导了不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这部分人的错误的营利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错误的价值观,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网络快速传播,让一部分年轻的学生群体误认为这是正确的价值观,误认为“金钱至上”,这极大的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从网络上接受了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以后,会变得一切行为从利己出发,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和环境利益。因此,扭转社会大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会极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群体相关生态文明伦理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当高校的积极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发生摩擦和矛盾时,仅仅依靠单一高校教育活动将会力不从心。因此,不能仅仅从相关环境保护教育体系着手解决问题,尽力扭转社会群众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也是环保教育、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另外,也要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有效支撑和帮助,发挥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合力,才可以开展好当代我国大学生生态伦理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胜蓉.生态伦理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高教论坛,2016(10).
[2]陈烈荣.“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3]张晗.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道德建设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8.
[4]牛文浩,李玲,王娟.略论生态文明与经济伦理中的生态道德思想[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62-64.
[5]廖福霖.生态道德[J].绿色中国,2019,1:44-45.
[6]李志强.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困境与改进路径[J].高教论坛,20181,3:122-123.
[7]江丽.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6.
[8]肖爱平,刘钊.论生态伦理的基本准则及建构路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6):39-40.
作者:罗鹏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青年大学生道德建设分析
- 下一篇:培智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