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剧场在中学德育的应用
时间:2022-03-12 03:12:40
导语:教育剧场在中学德育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科尔伯格对中国的道德教育影响巨大,很多专家学者从道德发展理论角度阐述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呼吁现代德育理念和模式,但是对于如何践行科氏理论却很少谈及。教育剧场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手段,能够为其理论和中学德育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作者从实际应用角度阐述了科氏理论,并对现代德育研究实践提出新见解。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剧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民主公平
劳伦斯•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道德哲学家,他的教育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派别。他的理论贡献最为突出的是少儿道德发展阶段和公正团体法。其中公正团体法中又探讨了德育实践中最重要的四个原则:公正原则、民主管理、道德氛围、自我教育。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发展性和实践性,对我国德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科尔伯格道德理论反思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中国学者发表有关科尔伯格的文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有一大批研究人员和教学实践者从科尔伯格理论出发,阐述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一)以知性德育为主,缺少实效性。多数老师以知识教育为逻辑,注重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杜威的话说,这样的培养方式培养的是具有“关于道德观念”的“道德知识人”,而不是具有“道德观念”的“德性人”。①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普遍学习效率低下,或者机械地记忆知识,没有认真思考和辨别。德育知识变成应付老师和领导的工具,难以达到应有的目的。(二)以显性教育为主,忽视隐形教育。中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班会这类显性教育方式。施教者往往会忽略隐形教育方式,如老师、领导的行为举止,教室和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等。然而,这些隐形教育恰恰是学生们十分关注的。老师课上和课下的举止言谈不一致,学生可能对老师的权威提出质疑,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负面评价。教室黑板报、文艺汇演这些方式看起来和德育工作关系不密切,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三)以教师权威为主,缺少民主、公正的价值引导。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学生能够进行道德判断,建构道德原则,而不是对道德或社会规则的遵从。在教师权威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单向性灌输知识,忽略学生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倾向于倾听记忆、全盘接受,不敢发问、不敢质疑。封闭式课堂给学生套上“温柔的枷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评精神,也很难真正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构建。笔者论文资料中发现,研究者们多从科尔伯格理论角度分析当下德育存在的问题,但对于如何扬弃传统德育方法,用何种手段落实现代德育理念却少有谈及。另外,从实施角度看,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和中国现实情况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科尔伯格的研究是基于美国特殊时代背景,这和中国当下时代背景是非常不一致的。其次,公正团体法要求学校设立议事委员会、顾问小组、集体会议、纪律委员会,这样的德育方式是非常耗时耗力的。在中国现有教育体制之下,照搬科尔伯格的做法是不太可行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完全抛弃科氏及众研究者的深厚基础,而是要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实施手段和策略。教育剧场因其剧场和教育的特性,能够为科尔伯格的理论和现实操作架起一座桥梁。既可以在实践性方面对其理论进行阐释,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二、教育剧场的理念阐述
(一)教育剧场的基本概念。教育剧场,即TIE(TheatreinEducation),是有完整故事展示,有一定观演关系的教育形式。这种方式通常通过一段表演的故事,让学生们融入故事情境。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不是纯粹欣赏剧场艺术,更多的是带入剧中角色思考、批判、认知,通过渗透式的学习方式最终达成教育目的。在上课之前,老师可就某一议题和学生展开讨论,师生商讨设计教育剧场的框架。之后,由教师主导撰写剧本、组织简单排练,并设计互动环节。整场演出由师生配合完成,不追求高大上的演出效果,而重视在学生在体验中的思维成长和能力提升。(二)教育剧场和中学德育结合的应用阐述。教育戏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能够参与到游戏中,或者被卷入到故事情境中,因此求知欲被大大激发出来。有了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会更愿意思考问题,而不是单向接受德育教条。老师抛出问题,学生能够真正地去思考、分析、比较,最后达到知行合一。同时,在教育剧场中,学生要帮助剧中人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由一个问题联想到很多问题,综合调动各种知识储备,最终完成感性到理性,从知性教育到德性教育的飞跃。在中国,已经有一批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教育剧场和思想品德等学科结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并且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教育戏剧形式不拘一格,不仅可以和学科内容结合,更可以就某一主题进行德性教育,比如环境保护、理解与尊重、心理健康等。主教育剧场探讨的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大胆进行想象联想、知识迁移。因此教育剧场更像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升华。
三、教育剧场是对科尔伯格理论有效践行的方式
(一)教育剧场可以践行“道德两难”方式。科尔伯格在运用“公正团体法”时主张营造充满“道德冲突”的团体氛围,引导学生就“道德冲突”问题展开讨论。这里的道德冲突就是故事情境中主人公面对的“道德两难”情境。科尔伯格通过两难故事,向学生提出探测性问题,根据被试学生对故事中人物、事件的观点看法,判断他们所处的道德阶段,从而进行针对性教育。教育剧场在设计之初就要求有主人公、目标、障碍、行动、冲突等戏剧基本元素。冲突设置是教育剧场的关节点,随着故事的进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会与外部世界发生矛盾,他的价值判断和行为目标摇摆不定,这就是“道德两难”之时。教师在此时适时打断剧情,引导学生代入角色,体会剧中人的内部情感世界,帮助其进行判断。由于学生的认知差异,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断和选择,甚至会有思想的交锋、激烈的争辩。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批评,在一系列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教育和成长,迈向道德水平的更高阶段。(二)教育剧场可以实现自我建构。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阶段具有优势性,即儿童能够理解处在他们现有阶段及以下的道德判断,且至多只能对他所处阶段的上一个阶段的道德问题有某种程度的理解。因此,在德育教育中使用的素材不能脱离学生生活,要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要求。教育剧场的主题和剧本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生能够体会剧中人的所思所想,能够积极地交流和讨论剧情,这说明他们已经走在通往自我教育的道路上了。更为重要的是,故事情境包含故事原型、故事隐喻、叙事结构和价值感悟,可以使学生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在体验过程中发生认识的转变、知识的迁移。从身边的故事发展到关注的社会,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是非判断到问题的解决,突破原有的自我认识,最终形成自我构建。我们曾经做过一次关于环保主题的教育剧场。故事地点设置在一个受污染的村庄,请学生们扮演受水污染影响的渔民、污染厂家老板、当地政府、记者等。让学生们分别体验政府、老板、村民的两难处境。学生们感受到不同人群的困难和处境,帮助当地政府设想出治理方法,动用化学、生物学科知识帮助污染厂家改造,并认识到依法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教育剧场中,我们从环境保护的道德问题上升到依法治国的理性高度,从德育一个教育点扩展到各学科的综合能力运用。由此可见,教育剧场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构建出各种丰富的想象内容,在表达中自由交流他们的想象世界,形成不同程度的“顿悟”,从而实现道德内化和智慧生成。(三)教育剧场可以体现民主和公平。科尔伯格在公正团体法中强调民主和公正的重要性,同样的,教育剧场也要践行民主和公平的原则。不管是在设计之初,还是在表演进行中,学生的想法对教育剧场来说十分重要。他们的想法可以改变剧情的走向,影响故事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权威者,而是引导者、参与者,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朋友,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允许对固有观念提出挑战。学生们可以围绕一个德育话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讨论,每个学生被赋予平等的机会,不会被简单判定对与错。在这样民主和平等的氛围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求善求美的人文情怀,这也是教育戏剧的深层教育功能。另外,教育剧场的评价方式也能够体现民主公平、自主参与性。传统的德育评价较为单一——采取测验的方式,或者略去评价环节。在教育剧场中,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的道德水平可以通过言行举止侧面表现出来,即使对待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力、所思所想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他们进行评价。(四)教育剧场可以营造动态教育环境。科尔伯格倡导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模式。传统的隐形教育多为黑板报、少先队等,很难有所突破。教育剧场因为是戏剧艺术的再创造,保留一定艺术性的特征。学生在舞美、声、光、电的技术化、艺术化处理中观看体验,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熏陶。教育剧场通过文化环境的营造,结合道德教育的主题和内容,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教育体验。不论从哪个维度上考量,教育戏剧对于学校道德氛围的塑造、道德教育质量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道德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的智慧,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对广大学生来说,教育剧场可以增强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操,激发道德讨论,锻炼道德意志,改善道德行为。学校引入教育剧场的观念,不仅可以丰富科尔伯格的理论实践内容,又可以激发个体道德观念,提升知行合一能力,践行现代德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L•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容淑华.另类教育——教育剧场实践[M].台湾:国立台北艺术大学,2013.
[3]大卫•戴维斯.想象真实——迈向教育戏剧的新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王小妍.“公正团体法”视域下我国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5.
[5]张倩.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中学生道德教育[J].中小学德育,2015(4):40.
作者:张舒帆 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 上一篇:青少年道德发展现状与教育策略
- 下一篇:浅析儒家道德思想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