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时间:2022-02-25 04:04:21
导语: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迅速的覆盖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道德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网络环境的复杂因素,他们的网络道德水平还不足以抵抗网络不良现象的影响。高校又是网络发展的重要地方,为此,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索,切实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校道德教育取得新的进展,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网络道德教育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由此,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高校面临的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取得的成果。1.网络道德教育为高校德育赋予新的内容。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行成了一个网络社会,也叫做虚拟社会。在虚拟社会中,人们的基本信息都是受保护的,甚至网络中那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等都有可能是虚拟的。伟大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在网络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网络社会的出现以及发展,为高校道德教育赋予新的内容,开拓了高校道德的视野。传统的教育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但过于注重理论,这是传统道德教育的存在的不足。高校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此应该做出相应的政策处理这种问题。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是教导学生学习网络道德内容,指引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发展,为高校德育赋予新的内容。2.网络道德教育为高校道育工作的开展增添了新的途径。传统教育形式一般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传授知识大多是以说教为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多,学生不善于思考,主动性较差,很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且课本的内容是固定的,没有及时的更新到现实中,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网络的出现为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增添了新的途径,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能够充分施展网络的功能。如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上课之前查阅与课堂有关的资料,列举一些鲜明的例子,寻找有关的新闻,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上来,营造一个融洽的氛围。新时期高校开创健康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并通过网上活动与教师更好地交流,老师能够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可以更好的展开教学工作。3.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有所加强。网络具有的特点符合大学生的需要,融入了大学生生活的日常,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友、购物、娱乐丰富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修养以及网络环境的特点,大学生还不足以很好的抵制网上不良因素的侵蚀,但很多道德问题也不是大学生有意去做,很多是由于他们对网络道德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对很多信息不能够很好的区分厉害,因此,网络道德问题应该成为高校注重的问题。通过传授网络道德内容,使大学生明白网络道德的概念,正确区分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文明地使用网络,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利用网络的特点对学生灌输知识,可以使本来比较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容易接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缺失。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其优势所在,但不能否认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我们需要全面的看待网络道德教育。1.网络德育目标相对模糊。道德目标对于整个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指引着德育工作的方向。网络道德教育的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新兴而来的,随着这个新的道德范畴的产生,很多道德难题也接踵而来。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从总体上看,相对模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因为这个道德目标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去制定的,从而忽视了作为这个道德目标主体的大学生,没有从大学生自身的需要自己达到的素养考虑,高校教育模式的重心还是在传授道德理论知识方面,侧重大学生对网络技术实用性的教育,并且将学生对网络实用性的熟练作为他们掌握知识的指标,从而忽视了学生网络道德的进步,因而,很多高校拥有网络实用性高却缺乏网络道德的学生。2.网络德育内容与现实脱节。道德这一个词的出现,人类开始慢慢的探索道德教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德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着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道德教育内容的制定需要根据现实社会的发展以及被教育者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结合教育对象,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比较广泛,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需求,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施,但大多数是一些正面的道德教育,或者教你怎么使用网络工具、健康上网等。而忽略了大学生在网络中会发生的一些不道德问题,忽视了大学生的网络判断能力和网络选择能力,只是单纯的灌输知识,并没有结合现实,从而产生了内容与实际脱节的问题。3.网络道德教育方式缺乏创新。在现实中,很多高校都对大学生进行了网络道德教育,也开展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教育过程中实施的网络道德教育仍然是采取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学工作者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对学生的考核也仍以考试为主。对于教育工作者没有利用好网络进行的单一的说教,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反而容易引起厌学,不能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因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问题,为了道德教育的发展与进步,采取更多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的教育方式,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偏差的原因
(一)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两极性。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不稳定的时期,既渴望独立但又缺乏独立的条件,摆脱不了依赖的心理,既喜欢我行我素,寻求刺激新鲜感,又渴望被认可。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得意时,情绪难以得到平复,就会找一个隐私的地方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时候,网络就担当了这个角色。有些大学生随意在网络中发泄自己的情绪,寻找快感,填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空虚,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使得他们很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构世界中,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道德意识得不到很好的规范,网络道德教育存在偏差。(二)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掌握不佳。网络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已经接受了网络时代带来的各种新鲜事物的学生,教育工作者还是采取单一灌输理论知识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传统。有些高校对学生灌输网络道德教育的课堂理论知识,教给他们正面的网络道德教育价值观念,但忽视了学生在课外网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没有给遇到问题学生给予正确的疏导和指引。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代一同进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在教学起到示范的作用。(三)网络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网络发展迅速,但是发展时间也比较晚,因此,关于网络监管这个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由法律的特点所决定,只是对现实社会产生的违法事情的判定和监管。网络是一个充满虚构的存在,对于网络中的违法行为,法律很难去定义,无法使用现实中的一些法律进行处理,而且各个国家对于网络法律的监管也不尽相同,有些国家对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就容易被别的国家钻网络的空子,使国家受到网络负面的影响。大学生本身法律意识淡薄,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是犯罪,也有很多明只自己犯罪但存着侥幸的心理无视法律。为了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我们要制定完善的相应的规定,做到网络上违法的、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到相应的惩罚。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自律在社会规范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大学生对事情没有足够的判断力,但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想表达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大学生具有足够的自律能力。在复杂、虚拟的网络环境中,面对各种复杂的信息,必须加强自律学习。首先是加强思想修养,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其次就是提高文化素养,全面正确地分析事物,既要看到网络带给我们的益处,也要看到网络对我们生活不利的一面;最后是要强化自我意识,学会自主判别,更好地理解网络道德教育,才能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使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到达预期的效果。(二)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在网络发达的时代背景下,不仅给网络道德教育带去了机会,而且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挑战。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还不特别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多元的网络信息的影响,而传统的教育形式以说教为主,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也比较单一,学生对于这种理论灌输的模式已经失去了兴趣,学习的动力下降。因此,在网络时代下,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巩固好正确的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坚持学习网络技术以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学校可以聘请专业人员,培训教育工作者的网络运用技术,引导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进行德育工作,与学生深入互动,了解学生的动态,促进师生关系。(三)完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加强对网络的监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索,要通过提高我们的科学水平,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开发相应的软件,抵制西方国家的敌意的网络入侵,在国际网络技术上拥有话语权,传达健康的网络信息。同时又得针对网络中的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加大网络信息监管力度,筛选出有利的、健康的信息进行传递,对于腐败的不良信息过滤掉。当然,并不能说先进的技术是能迅速引进的,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减少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必须任重而道远,协调各方面作用,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南人民出版社,1997.
[2]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吴克明.网络文明教育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李伟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J].探讨思想教育研究,2009(4).
作者:黄丽玲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 上一篇:人生教育中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
- 下一篇:关于道德教育的价值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