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论文

时间:2022-12-14 10:08:36

导语: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论文

摘要:现代“工匠精神”具有普适性,强调“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从传承主体、内涵要求、时代需求三个角度具有融入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可行性。融入“工匠精神”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强调“热爱学术事业,定心专注科研,追求精益准则,秉承创新思维”,对于塑造研究生学术初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我国科研发展具有深刻的融合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学术道德;工匠精神;内涵教育

近年来,高校学术界科研数据成果造假、抄袭剽窃科研成果的恶劣事件屡见不鲜,威胁学术道德体系的纯洁度和完整性。党的报告中提及的“工匠精神”,再一次成为全国各界热议、学习的主题。本文试图从精神层次探讨,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塑造符合时展、具有精神内涵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有效举措。

一、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认识事物之间的一致性,通过分析工匠精神与学术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本质上为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提供解决途径。1.基于传承主体的一致性。首先,让我们回归工匠精神的最初本源主体。在古代,传统的手工作坊大多通过口传心授来传承技艺,“工匠”一词本身就包含了专业技能、精巧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我国匠人来说,技艺的传承更包含了广博的艺术内涵和心灵感知。作为我国科研事业的主力军,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主体,科研事业同样是一方领域,从这一角度来看,现当代的“学生”身份与过去的“学徒”身份具有一致性。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强调由教育的本质驱使,聚集多元人群参与教育过程,这与工匠精神的主体培育逻辑具有一致性。2.基于内涵要求的相似性。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工匠”二字,更侧重对于“精神”二字的解读,工匠精神也在现当代社会具有了更丰富的延伸。工匠精神具有普适性,在实践中指导着各类“专业”,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撑。学术活动的重点不仅在于求真,而更在于求善,现当代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呈现一种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思想基础是实现“立德树人”,即培育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高素质人才。工匠精神所强调的深远内涵,与基于立德树人的基本准则进行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在价值旨归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为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3.基于时代需求的协同性。工匠精神的产生,是社会进程中历史发展的客观需求。早在2016年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未来中国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最新的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样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也要求对研究生教育尽快确立新的培育目标。时代使命要求我们立足于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推动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建设,推进双一流高校的创建。二者的时代需求尤为一致,传承与深化融合工匠精神的学术道德内涵,是时展的需要。4.二者的融合创新形态。结合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而言,融入“工匠精神”的学术道德内涵可以延伸为:研究生在从事自己擅长的学术科研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和行为,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运用敬业的专业精神、严谨的专业态度、优秀的科研能力、创新的学术追求,不断向前、不断追求最优化产出和振兴祖国科研事业的精神理念。

二、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教育的路径分析

传统思政教育较多采用“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及教学模式,学生因被灌输较多内容,故而较易产生抗拒和反感,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和参与实践,以致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径使学生对学术道德内涵认知、习得和认同。本文围绕深化学术道德精神的四个内涵———“热爱学术事业,追求精益准则,定心专注科研,秉承创新思维”,结合当代研究生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通过内在精神构建,结合外在力量保障,探索切实有效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路径。1.通过网络思政,聚力传播热爱。推广精神内涵,突出围绕敬业和热爱的精神内涵进行网络推介,引导学生针对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规划于思政教育微信平台推出科普板块,由研究生组成团队,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撰写结合时代热点、灵活有趣的科普短文,例如针对苹果手机直接替代交通卡一事,邀请博士生联合撰写“解密你的手机为什么可以做交通卡”推送,以此提高学生对科研学术的热爱,同时发挥社会影响力。只有学生主动热爱、主动付出,才能对自己的科研事业有更多认知。2.打造实体活动,塑造专注意识。开展以教授、优秀校友等为代表的学术讲座活动,分享专注科研的过往经历,从入校伊始即为学生植入楷模形象,以此为典范,坚定不移地投入科研生活。饱含仪式感和契约精神的实体活动也备受学生喜爱,各高校教育团队可尝试研发推广微信小程序,或借助现有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平台,打造“实验室打卡、图书馆打卡”小活动,设计具有高校文化和学术道德内涵的周边产品作为奖励,鼓励同学们走出宿舍,投入科研和学术生活,培养“专注”的意识。3.推进课程思政,渗透精益原则。各大高校从2017年开始,逐渐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工程伦理课程”公共课。该课程旨在普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在尽心呈现完美科研成果的同时,从意识形态渗透“精益”精神,拓宽视野和心境,将自己的科研事业与祖国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紧密相连,弘扬传承、爱护和细致的科研精神。以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最终达到立体化、多角度拓宽精神内涵。4.依托学科特色,培育创新思维。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具有更多科研经历和实践经历,因此具有更多创造力,特别是走在时代前沿的AI技术、互联网+等领域,更需要研究生们迎难而上,百尺竿头。学术科研中的创新,需要在前三个环节稳扎稳打之后,方能有所突破。鼓励学生走出实验室,走向国际平台,积极参加诸如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国际比赛,在创新领域有所突破,也为我国的科研创新领域补充良好的动力。5.建立保障机制,形成良性引导。健全研究生质量评价机制,培育衡量研究生科研产出、高端参会的同时,也要将学术道德评判机制纳入其中,健全研究生赏罚机制,对于创新意识的人才,或具有特别贡献的优秀学子应给予奖励,创造良好的激励环境。在研究生评奖评优过程中,着重体现学术道德精神内涵,鼓励推选不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且能够认真贯彻实践学术道德内涵的研究生参评,形成奖励机制,构建良性竞争。6.优化师资队伍,推进师德实践。推进工匠精神融入学术道德建设,不仅要从学生教育寻找突破点,更需要师资队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在日常生活中,德艺双馨的教师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倘若为师者都在杜撰科研数据、抄袭学术论文,又从何而谈引导教育学生成长。优化师资队伍,保障学生所模仿、学习的典范具有精神内涵,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规范自己的学术道德,最终达到精神与实践的统一。

三、总结

融合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生学术道德精神,就是在锤炼一种使命感,培育一种隐形的目标和驱动力。心中有使命,投机取巧的想法就会淡化,随之带来的还有满满的情怀。使命感加深,每一位研究生也能将每一步科研路走得更踏实、更稳健。如果我们速度太快了,记得停一会儿,让精神也跟上来。希望通过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内涵的构建,使学生始终守护内心的标准,不图一时之快。立德树人,以内化外,高校将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培育越来越多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2]王蓉霞.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

作者:王凯文 董变林 刘永焕 单位: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