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思政课路径探析
时间:2022-10-21 09:30:07
导语: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思政课路径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生态道德也被称之为环境道德,是从道德的层面来定义人类应该如何看待并处理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类要平等对待大自然,平等地对待当前发展与未来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大学生们了解生态环境、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互动的关系以及关注生态安全,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同时生态道德教育还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教育过程中它是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的。生态道德教育显著的时代性就是把抽象的道德说教与客观的当前的自然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围绕自然生态发展的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辩证统一起来,用一种中和、平衡的价值观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对象明白,一方面,生态道德要求利益分配和发展权利的平等,部分人的发展需要不应该损害和牺牲其他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当代人的发展需要不应损害或威胁到子孙后代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大学生通过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认清人类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则,使绿色生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将以贵州省为例着重探讨一下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贵州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诉求
当前,贵州省正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程。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对贵州作出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这为全省人民进一步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抒写好美丽中国的贵州篇章提供了重要遵循。2017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炉,该《方案》指出,要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建成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至此,贵州推动绿色发展的行动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贵州省各高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梦,建设“富美贵州”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而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本质上要求各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人格的养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有机统一起来,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生力军和未来主要的参与者,了解生态环境、关注生态安全、培养健康的生态道德观是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重要内涵,这直接关系到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乎未来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甚至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在全省推动绿色发展、举国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上,高校要抓好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从德育角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态道德,这一举措的实施刻不容缓。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贵州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思政课堂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普及生态道德知识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同时完成这一使命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面十分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但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培养基地,高校还必须强调大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贵州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是贵州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基础和区位优势。因此,高校教育要统一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让他们理解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使这些未来的建设者们深刻明白“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道理。笔者曾于2016年11月至12月在遵义的5所高校(2所本科,3所专科)进行过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环境基础知识的了解较好,但是大学生的环境保护参与度与环境行为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大部分同学关注或参与过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行动,但是经常性参与比例不高。在日常的生活习惯上,只有27%的同学会将废旧电池和普通垃圾分类投放至不同的垃圾桶,仅有17%的同学坚持每月参与1次以上的环境保护行动。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当今时展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包括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且基本国情、省情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17年6月,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就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高校要深入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贵州大地办大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贵州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更大贡献。”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富美贵州”的迫切要求。百姓富则贵州富,生态美则贵州美。百姓富,就是要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并与全国一道顺利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让人人都从发展中获益,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生态美,就是多彩贵州满眼绿,要不断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土、珍惜资源。而百姓富和生态美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通过“多彩贵州”名片,贵州省已经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无数企业前来投资,贵州GDP增速不仅领跑全国,而且绿色GDP所作的贡献也非常可观。大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和思维习惯,并最终积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洪流,为“美丽家园、富美贵州”的发展贡献应有之力,这是多彩贵州实现“靓丽”发展的迫切需要。
贵州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自觉承担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也与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为核心内涵的贵州人文精神不谋而合,为推动贵州绿色发展构筑了坚实的“理论高地”。如何将和谐发展的理念深植于大学生的内心十分重要。目前,省内各高校在普及生态发展理念方面均有所努力,但仍存在一些主客观方面的问题。课程教材所涵盖的生态道德知识量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作为高等院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该书所涵盖的信息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生态道德观教育的要求,例如教材上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仅有2页,该部分内容占全书内容的比重还不足1%。而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程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生态理念的涵盖面也非常少。作为最能体现贵州特色、反映贵州发展现状的《贵州省情》这门课程虽然在展现贵州生态发展上有大篇幅的描述,但是主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展现各级政府的路线、政策,很少通过现实中的成功案例来引导学生的生态道德倾向,因此,学生和教师很难从教材中汲取足够与生态道德相关的知识。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趣味性不强。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对于生态道德相关内容的讲解往往采取“涂鸦式”教学,即将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发展理念通过“灌输式”的讲授传授给学生,而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在实践课的安排上,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往往是被动地完成老师预先设置的各项任务,最后形成一些参考价值不大的调研报告。此外,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的参照教材的知识结构,没有及时从新闻网络媒体等渠道获取一些发生在学生周边的环境案例进行剖析。因而,学生对相关教学专题的兴趣不高,关注度不够。
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主要路径
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在思政课堂中的授课比重。高校思政课要从国家发展大局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两方面出发,增加生态道德教育在思政课堂中的授课课时,突出生态道德观教育的重要地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章节,可以由原先的1个课时调整为4个课时进行讲解,教师要对每一个课时进行认真分解,从不同角度解读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当前形势所迫,又是一项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精心挑选教材之外的素材,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延长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时长。紧密联系时政,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形势与政策”课堂。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通过对最新时政的解读、热点问题的剖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把握热点动态,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学中,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当前,生态环保主题相关的报道在各类新闻媒体均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报道既带有新鲜感、时代感,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易于学生的主动接受。例如结合贵阳生态文明论坛来讲解贵州生态发展的现状、已取得的成果、与国际社会的差距等;亦可以结合乌江水污染事件来深入探讨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大学生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培养生态道德素质的认同感。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成为各级政府不可回避的重要使命。2017年3月,《贵州省“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正式出台,该《规划》旨在通过系统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助推贵州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大力推进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为新时期的贵州绿色发展描绘了蓝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注重育人环境的建设,充分利用好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课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大学生有着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智力源泉。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推进速度。因此,高校思政课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李静 秦名连 单位:遵义医科大学
- 上一篇:德孝文化学校道德教育融合研究
- 下一篇:历史学教学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