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与法律素养研究

时间:2022-07-26 03:41:39

导语:青少年道德与法律素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少年道德与法律素养研究

我国从改革开放后,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也由原先的“计划经济”慢慢地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虽带来社会的大发展,随之而来的也是更多的社会问题。纵使中华文化以其包容性来兼收并蓄国外优秀文化,但终究抵挡不住一些大国进行的文化渗透以及不良风气对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少年强则国强”,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身为建设祖国美好明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主力军——当代青少年,应该成为面对这一切困难的中流砥柱。

一、当代青少年道德与法素养匮乏的现象

“道德是依道之德、以德为道,是一定地域内人们共同遵守和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1],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体系。所谓法律,“就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以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系”。[2]道德与法律是两个重要的社会调控体系。不少青少年不能很好地认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联系,导致作出一些合道德却不合法的行为、合法却不合道德的行为及既不合道德又不合法的行为。(一)合道德而不合法的现象。法不容情,生活中合道德却不合法的现象很多。我们的传统文化崇尚“士可杀不可辱”,我们的课堂教材歌颂英雄先烈的宁死不屈。然而,实际的法律实践从“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在最后的成果上否认了我们传统的道德认知,即否定了于欢在维护其母亲免受讨债者侮辱这一过程中的道德应激行为的正当性。(二)合法而不合道德的现象。考试作为青少年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道德的立场上去看待。放在古代,一人作弊被发现了,不仅要承受牢狱之灾,更会受到世人的指责与唾弃,身心都会受到巨创;但是放在现在,学生不用承受那么大的心理负担,作弊的成本比过去少得多了,致使作弊现象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常见。而这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当舞弊现象是极个别人的行为时,并不可怕,但当舞弊逐步构成一种习尚,教育系统的价值观念慢慢变混乱,这能否代表着我们在道德诚信机制上的滑坡呢?(三)既不合法又不合道德的现象。在当代青少年中,也存在很多既不合法又不合道德的现象。例如发生在2016年的“篡改同学高考志愿”事件。山东青岛胶州高三毕业生常升高考志愿被同窗郭某某出于嫉妒的原因而修改,没有在道德信仰与法律信条的控制下,最终酿成了大祸。郭某某这种损人害己的行为致使他将面临道德的拷问和法律的制裁。

二、当代青少年道德与法律素养匮乏的原因

当代青少年道德与法律素养匮乏的现象严重,而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方面,社会环境方面。(一)家庭教育原因。马克思曾说“家长的行业就是教育子女”[3],自孩子出生那刻起,家长就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教孩子说话、行走、吃饭等,可以说孩子的第一堂课是来自于家庭的。某些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上存在缺陷。“虽然说家庭教育方式已经显示出理性化的倾向,但是这并不绝对意味着大多数家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能够采取民主的平等的教育方式”。[4]很多家长,尤其是一些农村家长不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认为“棍棒底下出才子”,往往通过暴力手段甚至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来捍卫自己身为家长的权威。这种“高压型”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性格上会出现缺陷,以至于作出一些不符合道德并触犯法律的行为。(二)学校教育原因。学校是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学习的大本营,青少年在学校里由浅入深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社会道德规范和相应的法律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校教育决定着青少年道德和法律素养的水平和性质。许多学校教育工作存在弊端,学校法制教育乏力。在很多学校中,法制教育被看作思想品德教育的补充内容,认为法律教育包含于思想品德教育,青少年学到的法律知识只是局限于思想政治课本中提到的寥寥内容;到了大学,法制教育往往只限于大一时期公共课《法学基础》,教师在教的过程与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都不会放更多的精力在公共课上。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三)社会环境原因。社会环境错综复杂,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监管机制。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化极易使人形成一切以金钱为中心的思想,一些青少年经不住吸引,又具有强烈的攀比心,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认为“金钱万能”。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传媒的普及,一些充斥着打打杀杀的暴力网游、不健康的黄色网站等,容易使一些道德观念不强,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不1.完善立法,把基本道德义务纳入法律规范“道德需要法律强制力的支持和保证,法律的强制性、威慑力是道德规范得以遵守和弘扬的保证”。[7]通过立法,将基本的道德规范变为法律规范。再者是通过立法,以奖励性的方式可以提高当代青少年对道德素养的追求。邓小平讲过“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8],所以社会应建立道德回报机制,对青少年的行善之举给予物质或者是精神的褒奖。2.利用网络媒介的舆论导向,加强道德与法律宣传当代传媒具有涉及范围大、渗透力强、影响大的优势。首先应以法治网,让网络在法律的监管下健康运行。利用网络媒介的舆论力量,有利于把道德观念与法律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普及到各位青少年。学校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方式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学校、家庭、学生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结语

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有自身受过教育的才能教育人”。所以说,要加强当代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努力培养其道德与法律意识。只有法律的“他律”约束作用与道德的“自律”内化作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从根本上引导规范当代青少年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使当代青少年群体成长为社会的先进群体。

参考文献:

[1]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6.

[2]樊颙.法学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0.

[4]林思雨.青少年道德冷漠现象的表现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乔克欲,曹义孙.法律教育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168.

[6]马艳婷.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律教育有效融合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7]高中权.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及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

[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6.

作者:王亚男 余燕飞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