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人性化分析

时间:2022-11-09 10:23:16

导语:高校道德教育人性化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道德教育人性化分析

党和国家一直重视道德教育,并把它作为战胜困难的重要思想武器和保持自己先进性的法宝。重视道德教育的地位,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道德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高校道德教育,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全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在发展中不会一成不变,其会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表现为一种自己特有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与各国未来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相互联系,既有相同、一致的地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探讨和研究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人性化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主要采取强制性的灌输模式,教师是以灌输的主体身份出现,大学生只能是被动的灌输者,只能是客体。要使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从传统的灌输模式解放出来,就必须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人性化的管理和沟通。这就要求做到,给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他们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成为能够主动、积极接受教育的主体,成为自己的想法被充分尊重而不是强迫接受教育的主体,而不是作为消极被动的客体来对待。未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在管理和沟通模式上会更加人性化,这也是一个必然趋势。这样,在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得以彰显,主动性、积极性得以调动,参与精神得以发扬,逆反心理得以有效控制,自主、自立、独立负责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形成,以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道德教育加强人性化的途径与方法

具体而言,要实现高校道德教育的人性化,需要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中贯彻以下的一些方法。1.采取体现人文关怀的道德教育的方法。目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中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教育者是教育主体,被教育者是被动的客体,双方处在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上。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很难有机会表露自己的心声,很难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所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未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将会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采用一种体现人文关怀的道德教育方法。这就要求高校的道德教育教师不能仅仅以主体自居,应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一个大学生,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认可的和谐的道德教育关系,倡导公平、自由、宽容的态度,多方面地进行交流和探讨,多些支持和关心,少些隔阂和漠然,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去对待道德教育,不支持“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导你行”教条做法。更不是以高高在上、野蛮粗暴、生硬的灌输和硬性的纪律来约束被教育者。在针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时要考虑“实情”,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体现“真情”,在反映解决内外关系方面的问题时要主动“热情”。这样才能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中体现出人文关怀,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教育效果。2.显性道德教育与隐性道德教育并重的方法。传统的道德教育以显性道德教育为主,隐性道德教育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属于被忽视的教育。高校的道德教育也如此。因为没有充分重视隐性道德教育的作用,所以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的缺陷日益突出。在未来的高校道德教育中,将会重视隐性的道德教育,实现显性道德教育与隐性道德教育并重,充分挖掘隐性道德教育的优势,为加强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做出贡献。显性道德教育是指在公共场所利用各种公开的方式,按照既定的计划、预期的目标、固定的模式比较系统地正式地进行道德方法的方法。隐性道德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简单说,隐性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教育过程显得更加自然和,教育效果也持久稳固。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要尽快地转变思维方式,要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显性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也要加强隐性道德教育,利用“润物细无声”的手段和形态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渗透的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隐性道德教育。如通过各种大学生愿意接受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参观活动、宣传活动等来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义务奉献等教育,这就是比较常见的隐性道德教育的方式。3.做好与大学生的思想沟通,采用彼此感化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能一贯地采取单方的灌输方法,而应采取能够让大学生接受的双向的心灵的对话和思想的沟通的方法。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容易让广大的大学生愿意接受,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道德教育方法与其他知识性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它所要求的是从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自我理解中来实现道德教育目的。所以,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对道德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最终实现道德教育者将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效地融合起来,将真实的情感付出和可行的理性思维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有效地结合,实现感情真挚、合乎理性的道德教育。未来的社会将是充分发挥主体性,展示主体教育的。

道德教育也将成为充分体现主体性的道德教育,这种道德教育将为受教育者塑造一种丰富多彩的、具有厚重基础的、令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在这种精神家园的指引下,受教育者将在一个自由宽松、充分展示自我的环境中接受道德教育,取得比较理想的道德教育效果,这也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一种人性化的道德教育模式。

作者:明龙 魏宇峥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运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互补效应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5(29)

[2]金鑫,张耀灿.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3]陈娇云.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进与创新[D].江西师范大学,2003

[4]沈贵鹏.德育视野内的心理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