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伦理学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5-23 10:47:06

导语:美德伦理学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德伦理学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美德伦理学复兴的背景

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可以追溯到1958年伊丽莎白•安斯库姆(G.E.M.Anscombe)发表的《现代道德哲学》(“ModernMoralPhilosophy”)一文。[2]在当代的发展则是以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MacIntyre)的著作《追寻美德》(“AfterVirtue”)这部名著的出版为转折点。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曾经作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核心的美德伦理脱离了信念的支撑,被利益所侵蚀、为人们所忽视,启蒙的道德逐渐被以规则主义为基础的伦理思想所取代,致使西方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同时美德精神和道德传统日渐匮乏,分歧和冲突日趋加剧。面对当代道德哲学的危机,安斯库姆和麦金太尔都提出应该回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思想上来重塑以美德为核心的伦理研究范式。当前,西方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和种种问题都将矛头直指现代道德研究的非历史主义倾向———摒弃道德传统,而美德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旨在通过追寻现代道德中已经失落的传统美德来摆脱这一道德的危机。随着道德规范所依存的社会基础不断发生变化,厘清各自的文化传统以及从道德根基中寻求解决的方法,成为了摆脱道德困境和道德危机的出路。当人们越来越多的依靠科技,仰仗不断加快的技术革新时,才逐渐意识到缺失了情感和道德的规则和科学带来的将是严重的灾难,与不断丰富的物质文明背道而驰的是人们逐渐失去对道德的认同感。社会需要一个美德的体系,而传统美德正逐渐破除规则的壁障重新受到人们的认同和青睐,美德伦理学的复兴符合时代对美德的客观需要。麦金太尔、罗伯特•所罗门、查尔斯•泰勒等哲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看法:“美德伦理学的转向或明或暗地表达了人们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某些基本方面的不满,因此我们可以说,人们选择美德伦理学归根到底是要选择一种不同社会以及一种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道德一直处于一种复杂的时代变化之中,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美德观念和道德体系。在道德语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关于道德评价的词语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人们对道德的认知开始出现一定的偏差和分歧。当今作为主流道德范式的规范伦理学逐渐暴露出自身的弊端,其局限性也日益突显。面对社会问题频出和道德危机频发的社会生活,人们置身于经济发展与人文主义缺失的时代之中,更加能够对这种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激烈碰撞有更深切的体会。在西方当代伦理思想递嬗的过程中,美德伦理学的复兴是对内在的美德品质的重新认识和理解的回归,亦是对当代普遍理性主义规范伦理学的纠偏。规范伦理学忽略了作为道德行为主体个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而美德伦理学顺应着时代对张扬人文主义的发展需要,因此越发突显出其理论在当代所焕发的价值。

二、美德伦理学复兴的原因

(一)美德伦理学自身的合理性

美德伦理学是以美德和道德品格为中心,以一定的价值目标为旨归的。它强调的不是具体的行为而是把成就高尚的美德视为人生价值的回归。其理论的合理性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对道德动机的强调。美德伦理的吸引人之处在于它提供了对道德动机自然而有吸引力的说明。而其它道德理论在这方面似乎有所欠缺。[4]道德作为人的内在生活的一部分存在,是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的。相较于道德规范,美德伦理更体现了人灵魂的自然和本性的优越性,他不只强调道德养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且把美德看作是德行的内在需要而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要求。其次,重视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德行的行为是人的实践理性做出的选择,具有实践理性的人也就是具有良好品格的人,也就是具有全德的人。”实践智慧是一种同人的德行之善正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美德提供了目的,实践智慧则提供了达到目的的途径。因此,美德伦理能够克服规范伦理的弊端,通过道德的践行来实现美德内化和德行外化的统一。最后,将美德作为情感和行为的中道。中道是一种“过”和“不及”的关系,“过”和“不及”都是不合于理性的。美德伦理学的中道,并不是徘徊于是非善恶之间的折中主义,而是在道德选择中平衡情感和行为,使其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并非不偏不倚的调和,而是宽猛相济。美德作为人的最高品质,势必要以求取适度为目的,只有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时机、面对适当的人、采用适当的态度做出合理的道德行为才是中道,亦是最好的中道。

(二)美德伦理学的复兴是道德文化救赎和自我救赎的结果

由摒弃传统陷入道德困境,到思考如何解救道德危机重拾传统美德,美德伦理学能够在当代得以复兴是社会和人们为寻求道德文化救赎和自我救赎做出的一种努力。自古希腊以来,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与之相适应的美德,但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在伦理学的研究摒弃了作为核心的美德精神和道德传统,使美德伦理学由胜至衰,最终被规范伦理学所取代。在时代的变迁中道德哲学摒弃了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的目的论和人性论,致规范伦理学所继承的只是传统伦理道德研究的理论残片,也使人们的道德生活陷入了严重的道德困境之中。面对道德危机、诚信缺失、生态和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人们越发的想要寻求一种能够摆脱道德危机的有效方法,于是开始追寻古希腊的智慧,从古老的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养分,挖掘美德伦理学的精髓以图能够拯救深陷危机的道德现实。从安斯库姆到麦金太尔,伦理学界研究的先驱者们为伦理学研究指明,要破除以康德主义和功利主义为代表的规范伦理学的壁障、解决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消极因素,只有通过复兴亚里士多德优秀的美德传统和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才能得以实现。因而,美德伦理学的复兴是当代道德文化做出的正确选择,亦是人们自我救赎的努力结果。

三、美德伦理学复兴对我道德教育启示

(一)从我国的传统道德中汲取养分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是体系完备影响深远的道德哲学体系,是西方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然近代以降,德性迷失。美德伦理学在社会基础的改变中曾一度失落,致使失去了道德传统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陷入了困境之中。当代麦金太尔对现代伦理哲学的批判,将道德由规范重新引向对传统美德伦理的复兴和回归。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中指出,当前道德的危机正是人们抛弃传统的后果,道德教育也应该回到古希腊的古老智慧中区寻找救世良方。在西方,美德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一直在进行着道德教育上的“规范”和“美德”之争。从朴素的意义上理解,道德的教育不是使人了解美德,而是使人获得美德。所以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美德传统,并达成一个共识,即道德教育应该追寻美德这一本质,避免道德上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只有扬弃传统,继承前人的智慧并与时代同步发展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推动当前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在我国,儒家文化同古希腊文化一样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博大的道德胸怀。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家伦理和美德伦理是可以“公度”的,它们都确认美德的客观存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古希腊的“四主德”)、都注重具有美好德性的人的养成、都注重道德知情行的统一等。[5]当我们以个人美德养成为核心来探讨道德的德行基础时,就不能不重新审视我国的传统美德。道德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传统德行教化作用,才能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对公民品德培养体系的再构建。按照儒家的德性伦理的基本理念,德是立邦之本,兴国之基亦是立命之本,安身之基。正所谓“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我国的道德教育要借鉴美德伦理学复兴,加强对我国传统道德深入细致的剖析并从优秀的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

(二)在道德实践中培养道德智慧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要我们有实践智慧,有品格德性,就实现了人的功能。德性使目标正确,而实践智慧则使趋于目标的事情正确。”[6]道德教育和品德养成的核心是生活本身,或者说是具体的实践。而道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改变人的人格和本性为最终目的,而不是增加人的道德知识。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古典方案中,存在“城邦即学校”的核心实践方式,这就意味着道德和品格的教育不能仅仅从理论上,或者以道德教条的灌输和训导来实现,而是要还原到社会生活中,从而实现人的品格的提升。当前,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的诸多困境,使道德教育过程注重理论培养而缺乏道德实践的现实体现,然而道德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被动的对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存在一个主动的方面,即道德的践行。借鉴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合理部分,将道德的教育与美德的追寻融入社会实践正是我国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的方向所在。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应该致力于从道德的实践中实现高尚道德的知行合一,转变道德教育的规范伦理范式转而以美德为中心,使道德教育回归美德伦理,形成系统的关于实践的智慧而非理论的灌输,从而通过发掘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的复兴的价值,为解决我国道德教育的实践困境提供有益的思路。

(三)实现对高尚道德的继承与发展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古希腊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却发展性的区别于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而是构建起了新的实践道德“美德伦理学”,他强调“美德”通过习惯来养成且优先于理智。在这场美德伦理学的复兴运动中,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无疑是被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理论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新的解读与阐释。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体系以及执当代美德伦理学之牛耳的麦金太尔都从其传统的美德伦理思想中得到启发,以“至善”为最终目的构建了符合人与个人、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的美德伦理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由此不断的经历蜕变,追寻着高尚的道德不断的得到继承和新的发展。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习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道德传统是道德教育的原点要素,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和人际和谐的基础。当代我国的道德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就是对道德传统扬弃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对待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既要古为今用,也要科学对待扬弃的予以继承;对待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复兴亦要洋为中用,有鉴别去芜存精的予以借鉴。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世之才。西方美德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拓展了交叉学科视野下道德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对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观念、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推动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刘莹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们出版社,2014:6.

[2]李义天.美德伦理学与道德多样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

[3]赵永刚.美德伦理学:作为一种道德类型的独立性[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3.

[4]刘余莉.西方美德伦理的当代复兴[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01):13-18.

[5]杨超.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9):14-16.

[6]余纪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