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3-22 03:14:50

导语: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本研究在2013年对全国部分省(市)64所中学的2968名青少年、295名教师和294名学生人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74名青少年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结合2010年至2012年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现状,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探索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发现,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成效显著,全社会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高,但在教育的方法、青少年参与度、网络道德教育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教育;现状;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充分体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道德水平是衡量全社会道德教育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提升全社会道德建设水平的基础性工程。当代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道德教育不仅是培养科学“三观”的必然要求,还是促进他们掌握一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的必然途径。然而,在社会快速转型、多元文化及西方价值观的不断渗入的新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出现危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以及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如何等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于2013年在安徽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湖北省等6省(市)27个城市的64所中学(城市中学35所,乡镇中学29所)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115份,回收有效问卷2968份(调查对象年龄超过18周岁的问卷已作废卷处理),有效回收率95.3%。另外,还对295名教师与294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2008年至2012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探索教育对策。

一、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现状

(一)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现状的分析

1.道德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和加强。道德教育的成效由全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它的内容和对象涉及面广而复杂。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道德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肩负着学生的知识教育,更肩负着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道德教育使命。道德教育贯穿于青少年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永恒主题。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发以来,学校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逐步加大对这一工作的投入力度,不断探索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较大发展。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在逐渐“加强”;同时,学生家长对目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也持肯定态度,并认为其在“加强”。

2.实践教学开展的频率逐年增加。青少年道德教育应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以避免理论教育的抽象化、概念化和知识化。然而,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关注更多的是青少年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认知,可以说是一种理论教育,实践转向[1]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

3.教育方法得到基本认可。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要通过教育的实际效果来体现,有效教育则必须依靠科学的教育方法来达成。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关注更多的是对学生道德准则和规范的传授,教师们重点探索的也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将道德准则和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通过连续2年的调查发现,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认可度偏低,仅得到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基本认可(见图5、6)。学校教育的内容针对不同年龄结构的学生会有所区别,但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却忽视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道德养成的规律。

4.网络道德教育涉足少。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可移动终端的使用给现代人用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调查发现,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引起教师们的普遍关注,72.2%的教师认为“网络会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他们并未认识到“加强学校教育”(1.7%)在网络时代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抵制网络不良影响最重要的方面”是“加强网络法制建设”(53.9%),其他依次是“加强网络道德建设”(20%)、“从技术上加以限制”(7.12%)、“加强青少年网站建设”(6.78%)、“禁止青少年上网吧”(5.76%)、“加强家庭教育”(3.19%)以及“其他”(1.36%)。由此可见,学校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纳入道德教育范畴的意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通过学校教育给青少年以正确指导是帮助他们科学用网、培养网络道德的重要途径。

(二)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表现的现状分析

1.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学校“育德”和“提分”之间矛盾依然存在,学习成绩的重要地位仍无法动摇。在2013年的调查中,53.8%的青少年认为“教师最关心自己的”是“学习成绩”,仅10%认为是“道德品质”;除“身体健康”(51.2%)外,青少年认为“父母最关心自己的”也是“学习成绩”(26.7%),仅6.7%的青少年认为“父母最关心自己的”是“道德品质”。关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态度”的调查显示,24.6%的青少年表示“不感兴趣”、8.5%和2.9%的青少年表示“敷衍应付”和“上课不听”;关于“参加思想教育活动的情况”的调查显示,仅30.8%的青少年表示“经常参加”。种种客观现状及升学压力,迫使青少年们不得不将重心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导致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青少年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见图7、8)。学校应积极谋求智育与德育的平衡[2],实现两者的互相渗透,提高学生参与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动性。

2.渴望学校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如果以直接的道德教学为中心开展道德教育,势必会过分注重教师单方面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品德发展的主体性。构成道德教育的应该是为学生传达一种能用以发展其道德原则的理性方法,而不仅仅是讲授某一套具体的道德规则。在“对学生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的调查中,被调查对象的选择基本一致,位于前三位的是“谈心”、“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和“鼓励法”,“名人报告”和“时政学习”等传统教育方法未得到普遍认可(见图9);仅3.1%的青少年认为“最有效的教育”是“课堂教育”。调查数据充分说明,青少年不喜欢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个案访谈也证实了此点。访谈了解到,青少年认为“谈心”教育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同时也感受到了教师对学生的重视。

3.道德养成受网络的影响大。近年来,因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遭受侵害、甚至走向犯罪的青少年日益增多。在网络环境中,一些青少年以自己作为唯一的道德判断标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行事,甚至对传统道德和他人高尚道德品质产生怀疑。调查表明,青少年“获取科学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互联网”(46.2%),远远超过“课堂教育”(3%)。家长及教师均认为“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传媒”是“网络”,其次是“电视”(见图10)。然而,不同身份的网民群体、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对思想不成熟、辨别力和抵御力不强的青少年产生极大影响。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网络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网络是把‘双刃剑’”的说法,84.2%的青少年表示赞同(“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之和)。

(三)教师和家长教育行为现状的分析

1.多数教师愿意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教师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策划者、参与者和实施者,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青少年时刻关注着教师,并将他们视为效仿的榜样。乐于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重视,教师们才会更加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去感染青少年。调查发现,教师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素质对于青少年道德养成的重要影响,63.4%的教师认为“在思想道德培养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41.4%的教师认为“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影响最大的人”是“教师”。另外,连续多年的调查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愿意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2.家长的教育行为易受现实因素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知识储备、道德素质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发现,45.8%的青少年认为“影响人道德品质的环节”是“家庭”;36.6%的青少年认为“最能约束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因素”是“家庭影响”。另外,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在思想道德培养中,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见图12)。但是,现实中不乏有一些家长因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其思想品德问题的教育;一些家长自身存在一定的道德人格缺陷,给孩子灌输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及时享乐等错误思想;还有一些家长有迷信、暴力、赌博、说脏话等不良行为。不良家庭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学校正面教育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3.教师和家长能积极处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表现。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当发现其言行中表现出思想品德问题时,如果能及时给予教育引导,青少年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会出现道德“滑坡”或者其他不可挽回的错误。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于青少年错误的思想道德表现,持积极处理的态度;家校合作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66.8%的教师表示经常和家长配合开展道德教育,以不断补充和优化学校教育。面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思想道德表现,教师和家长主观上都会给予积极处理,对于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他们最先想到的是“立即制止”;当青少年出现“网瘾”时,他们会“严加管理”;对于青少年“早恋”,均能做到“耐心引导”。

二、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当代青少年的道德出现变异已是不争的事实[3]。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事实呢?调查发现,52.6%的青少年认为“道德教育乏力”是导致“青少年道德问题产生的首要内部原因”,“普遍不重视个人修养”(22.8%)则是另一主要原因。因此,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通过教育的外力作用提高青少年的内在道德素养,让他们主动践行道德责任。

(一)注重家庭教育,建设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战场[4]

1.转变观念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环境。首先,一些家长要转变“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观念,不能以智育要求代替德育要求。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家长只以学习成绩论成败、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错误做法,这说明家长没有足够认识到“德是为人之本”的基本道理;或者,一些家长可能思想上重视,但行动上却稍显不足。其次,家长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轻松愉悦的家庭德育环境,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尊重,注意使用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一些家长缺少对青少年心理及个性特点的了解,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遇到问题不是说教就是批评,甚至采取打骂等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效果不佳,还极可能导致青少年的人格缺陷。

2.家长以身作则,提升教育引导的说服力。生活中,家长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是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以诚信观教育为例,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并不十分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一致,他们不会想到自己偶尔的失信会给孩子留下的深刻记忆。关于“家人(父母)讲不讲诚信?”的调查发现,一些家长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是不太讲、不愿意甚至不讲诚信。家长在孩子尤其是未成年孩子面前,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一面镜子,应努力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提升教育引导的说服力。另外,家长还要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提升道德教育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二)革新学校教育,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领导责任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根据文件精神,学校领导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列入学校总体规划,对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实践活动等进行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地建立分管领导总负责、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的长效机制,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如此才能确保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青少年均认为“领导要高度重视”是“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2.尊重学生,选择对青少年最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是青少年尊重自身主体性教育方式的需求与当前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育之间的矛盾,只有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他们才会自主自愿地接受教育者传递的思想道德。教师(56.6%)和家长(41.5%)普遍认为“中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态度”是“不重视”。离开现实生活实践的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道德思维训练[5],不仅不生动活泼且不容易被学生接受。中小学是青少年道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应积极革新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地开展学生喜爱的以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片、英雄事迹等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输教育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对他们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重视个体的内化作用,通过自我教育、咨询辅导、榜样示范、实践活动等,培养其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6],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加强师德建设,发挥广大教师的道德引领作用。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此项工作的成效。目前,教师基本能够自觉地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行为榜样,较好地发挥了道德引领作用。但是,也有少数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需要进一步强化的问题[7]。在青少年心中,老师多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存在,难以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关于“对老师如何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37.3%的青少年认为老师“像教育者”,19.9%认为老师“像管理者”,18.2%认为老师“像朋友”,15%认为“说不清”,9.5%认为老师“像父母”。因此,教师在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探索与青少年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和手段,努力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三)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社会德育氛围

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是青少年道德实践的场所,只有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才能发挥其育人功能,才能有利于青少年的茁壮成长。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全社会,尤其是给青少年作表率的成年人们来营造。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社会整体的道德风尚,影响着青少年道德的发展方向。但是,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及社会环境均有待改善,青少年、教师及青少年家长均认为“社会环境”已成为导致“道德问题产生的首要外部原因”(见图18)。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帮助青少年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尤为重要。

2.加强网络监管,积极探索网络教育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青少年用网频率越来越高(见图19),网络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娱乐甚至思想和道德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代青少年思维活跃、思想开放、观念新颖,但社会经验、自制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均有待提高,他们不完全能够有效甄别复杂多元的网络信息。网络已逐渐成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最大的传媒,网络空间中的不良信息也不断冲击着道德教育的影响力。有关部门应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社会上网场所,净化网络德育环境;相关网站应增设青少年道德教育专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青少年打造健康的网络空间。大众传媒的导向性受经济文化全球化及多元道德价值的影响严重。一些传媒为牟取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惜使用露骨或捕风捉影的文章标题来吸引眼球,过分放大低劣、庸俗甚至不准确的信息。以2013年外国小伙撞倒中年女子的新闻报道为例,最初由各大媒体报道展现给大众的“事实”是中年女子故意碰瓷讹诈做了好事的外国小伙。然而,现场监控还原的事实是外国小伙的确撞倒了中年女子。众多传媒跟风地对这一事件的歪曲报道,不仅给中年女子还给全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近年来,全社会关于“扶还是不扶”、“帮还是不帮”、“让座还是不让座”等问题的激烈争论,对于道德辨别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具有严重的错误导向。全社会应不断优化传媒环境,增强媒体人的责任感,为青少年阐述客观、公正、真实的新闻事实,为青少年营造正确的舆论引导。

作者:朱琳 叶松庆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1.

[2]程嘉.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问题研究—读弗罗姆的《逃避自由》[J].当代教育论坛,2007,(3):46.

[3]叶松庆.当代青少年道德变异的现状、特点及趋向[J].青年探索,2005,(3):35.

[4]刘锦春.家庭必须成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主战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9):38.

[5]易连云,易然.“纯粹”与“必然”遭遇“混沌”与“不确定性”—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德育困境[J].教育科学,2013,29(6):18.

[6]蔡志良,朱坚.浙江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0,(7):37.

[7]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的道德观现状与教育2006~2010[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