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2-05 11:22:40

导语:儿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儿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和进步,道德教育又一次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地教育?怎样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学习关系?怎样让道德价值从根本上影响人格的发展?由此引出一系列传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就某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具体如下:

一、传统教育中的尊师思想使儿童的权利被抹杀,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

中华民族的美德源远流长“,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做人的最起码原则。不尊重长辈,实之为不肖,是要被唾弃的。“长者”“、师者”不论年龄、知识、阅历,都是我们所不及的,是应该受到尊敬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更为长者之功,后人之福。“师者”传我以知识,授我以渔者,解我之惑者,赐于我生存之力量者,应得到尊重。然而,长期以来却形成了:“尊长”、“尊师”是晚辈的“义务”,“爱护学生”、“爱护幼者”是长辈的责任,也是权利。这样一来,在长者与幼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长者、师者有权利,有教育的权利,有爱护的权利,有奖励的权利,有惩罚的权利,有打的权利,有骂的权利……,有义务,有保护、爱护幼者的义务,有教育幼者的义务,但是幼者、学生只承担义务,尊重长辈、师长的义务,学习的义务,不讲权利。今天,素质教育告诉我们,儿童作为“社会人”的权利也应得到尊重,他们的人格更应得到尊重,否则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是徒劳的———吃进去,消化不掉,流于形式,疏于内容。

(一)儿童应有发问的权利和了解与被了解的权利

生活中常听到孩子的反问引来的回答是“:小孩子家,知道什么!”是孩子不懂吗?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明,儿童断奶后,双脚站立、走路、说话是人生中最初的三件大事,这三大事件结束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软弱无力的阶段。这不仅是他身体机能发达的表现,也是他脱离依赖心理、开始独立的征兆,他已经进入同外部世界更加自由、独立交往的时期,通过对外界的交往与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考、理解方式。而大多数教师也同样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需要老师在上面勾画,由此引出了将儿童当作一个思想道德价值是完全空白的容器,而教育任务就是将规定的思想道德价值像传授科学知识那样“教”给儿童,儿童的任务就是将所传授的那些思想道德价值知识记住。正因为“孩子小”根本无权发问,也无需理解,到长大成人自然会明白。这种思想教育的结果是儿童熟知教师讲的道德内容需要一个怎样的回答,而答案实际上和自己平时的行为并无多大关系。严重后果即为,明知故犯,知“法”犯“法”,这恐怕要比无知更可怕。因此说道德教育的目标并非道德传授,而是道德的内化。

(二)儿童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受尊重

据说,1951年日本在借鉴西方文化基础上制定了“儿童宪章”“,宪章”的头两条便是:1、儿童的人格应受尊重。2、儿童应作为社会的一员受尊重。一位困惑的父亲对老师讲起孩子与他的种种隔阂:性格孤僻、不善言谈、一句话也听不进去、即使挨打,一句话常挂在嘴边:你根本不了解我。让父亲怎么也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自己辛苦培养了多年的儿子会说他不了解自己,连他也糊涂儿子心里在想些什么。老师问父亲“你认为你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你们常交谈吗?是朋友吗?“”朋友?”父亲就是父亲,儿子就是儿子,怎么会成为朋友?岂不乱了辈分?“朋友”其实是一个很特殊的概念,朋友之间的角色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之上的,这种平等无领导与被领导,无一方必须听从另一方,朋友之间可以平等地讨论问题、争论问题、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中国传统的教育中,长辈永远是“站着”的,是对的,孩子就该无条件的服从,错了要惩罚,而且越严厉越好,只有惩罚才对儿童的不良行为具有威慑性的制服作用,然而研究表明,这丝毫无助于儿童道德行为的形成,相反后果导致儿童对抗性态度。道德教育的新概念是放下威严,以朋友的身份去接近、了解孩子,还孩子的社会人的平等权利,真正意义的道德是在平等气氛中在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中促使儿童明辨是非。

二、社会性交往活动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成人较之儿童已经形成了自己基本的世界观,有了思辨的能力,完全可以通过理论的充实、思想的吸取、观念的分析、价值调整等方式发展自己的思想道德价值,而儿童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有着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的独特过程,他们需要通过活动体验群体间的交互、认知上的冲突等外显的行为来逐渐走向内化的认知。但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没有真正去关注儿童的道德教育。结果是儿童常会用一些虚假的行为反应来应付老师,并没有真正获得多少道德内化及社会性人格的发展。

让儿童不先接受那些所谓的思想道德价值知识,而是先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引起他们行为和认知上的冲突,让他们在这个情景中自由地展开自己的活动,进行充分地交流和共享,并在不断的体验各种冲突中调整、修正或改变原有的一些属于主观上的或是经验上的东西,使道德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思想行动上影响儿童道德价值的变化和发展。

作者:王凤晓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