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觉”的思考
时间:2022-12-28 09:38:07
导语:高校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觉”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1高校德育之挑战——文化全球化
高校德育工作在曾经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整个社会都在维护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向学生展示一元意识形态。然而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全球化的汹涌大潮,使得每一种文化形态都难以避免地卷入其中,各种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中国社会经历几个时期的转折后,已有的道德资源已难以应对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面临多种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冲击。比如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考试就作弊见惯不怪,随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在日趋泛滥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下,骄奢淫逸成了“荣耀”,违法乱纪成了“勇敢”,见利忘义成了“聪明”,损人利己成了“能耐”,好逸恶劳成了“潇洒”,愚昧无知成了“时尚”……所谓“道德失范”是指“旧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定,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或规范冲突的社会状态中。”中国道德资源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重新组合开发的问题。
1.2高校德育之困境——虚而不实
虽然高校德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都是要中央政治局讨论审定,可以看出在高校课程中德育的重要地位,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高校重视的仅仅是德育课程是否开设,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大学,德育课程成为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开而不得不开的课程。很多课程课设考评都形同虚设,教学中的价值观念能否让学生接受,并在现实中践行都少有人关心,都是重形式而轻实效。另外不少的德育教师受到职称考评的影响,重科研而轻教学,把教学工作看作保工作的需要;或是由于学校本身不重视德育课程,教师把教学工作仅仅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所以很多德育课堂上就出现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看学生的,凑够四、五十分钟就了事的现象,无从谈起教学效果,德育教育虚而不实。面对高校德育现状,应该对自己的处境有“自知之明”: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在校内外冲击了主流的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化工作出现低效甚至无效;并在“自明”的基础上调整工作思路,应对意识形态多元竞争的趋势。
2高校德育的“文化自觉”维度依据
2.1道德教育与文化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不同类型的文化以其独有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进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道德、道德教育自产生就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的创造积累构成一个人有意义的文化世界之后,人的灵明之心、道德本性、价值意识发生与建构的现实性全部来自于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因此,要提高德育实效性,从根来说应该提高教学对象的文化素质。顾明远教授就曾说过,教育就像一条大河,文化就是这条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在探讨教育的时候不研究文化,就等于只知道这条河的表面,而不清楚它的本质,只有彻底把握住它的源头和流淌了多年的活水,才能彻底地认识中国教育的精髓和本质。没有了文化这一根基,德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实际上,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困惑和文化焦虑就是目前道德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列宁强调了文化如果形成为培养人的土壤,就会对人产生深远影响:要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才可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而“文化自觉”为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提供了一个维度。
2.2“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由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去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它是时代的要求,在全球化大潮袭来之时,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冲突、认同、融合需要每个人对本民族的文化生存状态做出选择,才能保证自己的价值观得以保持、传递和发扬。这就需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要探究它的形成过程,它的精神实质,它与其他文化相较而来的特殊气质,它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发展走向。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的基础上如何对待其他文化,以及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新。通过对本民族的文化自觉,接受认同道德教育中传递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并付诸实践。
3“文化自觉”维度的道德教育路径选择
3.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就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显现文化的意义,使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能够自觉的认识、把握这种文化,并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并不是文化回归,不是复旧;但是也不赞成全盘西化或是全盘他化,就是说德育工作中要实现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性的融合,也要汲取道德文化的精华,任何一个民族的道德进步,都是在对自己的传统道德资源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生和道德智慧为核心的,这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可见对德育工作中核心价值观的传输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自觉”维度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首先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国几千年悠久的优秀的道德教育文化传统融入到德育课堂中,例如学生对“仁义礼智信”的意思都不清楚,如何让为对某种理想信念的坚持的想法进入头脑。而《颜氏家训》等经典国学中的“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中庸》里“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等等,都可以作为现在德育文化内容借鉴、引用。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仅仅照本宣科,面对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应该关注时代特点,研究教学对象,把国学精粹和现时代需求相结合,实现中国道德资源的重新组合开发。
3.2加强文化对话
文化对话的实质就是文化自觉过程的体现,因为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就会碰到如何对待其他文化和如何确立自己文化地位的问题,文化对话,就是对这个问题态度和立场选择的实践。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坚持文化对话是学校道德教育置身于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时代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排斥西方文明和西方道德中的合理因素,还应注意吸取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合理因素。其实从人类的文化发展规律中不难看出,文化世界多元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健康现象和表征。多元文化并不只是分离排斥,而是可以通过对会使人们的不同的、隐晦的思想变得明确,实现人类进步。由于中西方文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不同,双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有些我们所缺乏的,可能是人家刚好拥有,比如西方道德文化是以个体精神基础上的契约精神、平等精神、公正精神、权利意识为特质的,这些与我们传统文化和道德中的家族主义、等级精神、义务精神等都有所不同,我们继承发扬传统美德的目的就是要建设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道德,因此我们要汲取一切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在加强文化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平等对待各种文化的态度,尊重各种文化的素养,尊重他人的文化判断和选择。对话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自我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自我的文化处于什么地位?也就是说,在文化对话中我们要有一个立场;任何国家的道德建设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建设在新道德时不能摆脱自身传统的办法寻求道德问题的解决。
3.3注重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体现了文化自觉更高层次的要求,也可以说是文化对话的深化和升华,中国道德教育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变化都有着文化创新的因素。从大学精神注重文化创新。结合高校不同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凝练先进理念和文化精髓,在学校这个空间范围内让学生产生主人翁精神,从“要求我参加”变成“我要参加”,多多开设有关人文素质的课程和沙龙,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下乡、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通过校史馆、档案馆这些无声但内涵丰富的场所发挥其功能,形成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熏陶,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德育传递的思想就有了一个现实的载体。网络视角下注重文化创新。网络已成人们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当代大学生是网络上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使用网络实现文化创新,是德育工作的开展在课堂以外的重要渠道。目前几乎每一所本科类的院校,大概有三到五家左右的校园媒体,包括校园的报纸,广播电视台,电视台,新闻网等等。如果能更有效的使用网络媒体,例如通过建立高校校媒网,举办“校媒记者看两会”、“校媒记者访村官”等文化创新活动,甚至开发类似“与世界对话”国际交流项目。对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文化对话,都是非常有利的,进而为德育提供更宽泛的良好氛围。
作者:和晶 栗明 王砚蒙 尹芹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社科部
- 上一篇:小学生道德教育探讨
- 下一篇: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