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4篇

时间:2022-09-07 10:05:52

导语: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4篇

第一篇: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

一、提升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重要性

1.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增强高等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性,日益成为教育领域工作者交流与探讨的重点。高等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化”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也要随着知识的信息化、开放化、全球化、产业化而不断拓展创新。希腊传记作家普卢塔克曾说:“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高校在不断地为社会输送物质财富创造者的同时,更需要输送用职业道德知识塑造的精神财富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因此,高校在以培养“社会化的职业人”为根本任务时,更加重视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职业道德自我内化,大学生择业、就业、敬业良性协调,这是时代赋予当前高校的责任与使命。

2.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才市场也日益受到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影响,就业趋势日益严峻,因此,人才市场所需的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职业技能,更需要就职人员具有公平正义意识、诚信法制观念、团结协作精神、自觉遵守职业规范与纪律意识,成为一个有职业道德之“魂”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风气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秩序,职业道德建设极大程度推进了公民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道德更高的社会化与公众化,对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建设性作用。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将职业社会责任同自身的职业道德相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强化时代使命。

3.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内在需求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意识和愿望,他们渴望付出辛勤的努力获得回报,但是在美丽憧憬的背后,隐藏着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迷茫。因此,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自我内化的过程,使其明确将来在职业生活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努力处理好个人利益同行业集体、社会大众、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而使自己在适应职业中得到发展。系统性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教会学生将来在职场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加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因素,更重要的是,为其如何将自我价值与职业社会价值有机结合,提供了时代指导。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几年前,南京邮电大学曾以江苏地区10所高校的1000多名“90后”大学生为样本,对其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总体上是创新活跃、独立自主、民主平等、热爱生活的一代,在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下引导当代大学职业道德观建设,更具有时代价值。

1.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及素养不断提升

(1)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地位日益提升。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职场的预备军,高校作为学生与职场的桥梁、纽带,提升高校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日益成为教育领域工作者们的呼声。因此,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以各知名高校为例,西南交通大学专门为理工科学生开设了“工程伦理学”课程;北京大学更是开设了一些适应时代要求的职业道德课程,如“环境科学导论”“人文科学导论”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提升了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初入职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2)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果较为显现。首先,当代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独立意识,据以河南农业大学为对象展开的职业价值观调查显示,在“90后”大学生中,将近90%的人员就业渠道更趋向于网络新媒体和人才招聘会,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工作,讲求实事求是,不愿意依靠家庭的社会关系。因此,“90后”具有公平、竞争、积极的优秀潜质。其次,职业选择时更趋向于人本价值,要求职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三方协议签署时,具有明显的依法维权意识。第三,具有21世纪的“钉子精神”,在恰投自我兴趣的职业领域上,刻苦钻研,与时俱进,不断发掘时代新产品、时代新理论,将其用于社会生产,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2.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困境

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虽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但是职业道德教育领域仍然是高校德育中的薄弱环节,不可小觑。

(1)职业道德教育趋向“边缘化”。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没有进行有机的衔接。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只在毕业前开设,而讲授期间教师则以较大的篇幅集中于求职技巧、职业发展规划、职业技能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第三,相对于大学生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高校的辅导员以及德育工作者更加重视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2)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设置空泛化、格调化,缺乏社会性。职业道德教育的设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而内容设置缺少了大学生对所学内容社会化的实践方略。教育致力于培养“道德人”,而忽略了大学生道德化的社会基础,使大学生步入社会后难以将在校学得的“高尚化”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3)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讲授形式单一、缺乏活力。目前高校主要通过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岗前职业道德教育。稀缺的课外亲身实践,使早已疲倦于课堂讲授形式的“90后”大学生对该课程失去了兴趣,不仅使职业道德教育效果降低,还会使该课程设置流于形式,讲与授脱节,甚至会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消极抵制该课程的逆反情绪。

(4)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尚未形成实践性系统网络体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家庭、学校、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衔接互动的系统性工程。而目前,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主要集中于高校,使教育网络过于脱节。

三、加强当代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在国外,高校以学生人格自由而全面发展为重点,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于公民教育的行业实践活动之中,注重校企结合,等等。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步较晚,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下,促使大学生以高素质的姿态迈入职场,采取科学的理念以及多样的教育形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思想观念更新,逐步解决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

(1)提升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强化专业课的职业道德教育设置,专业课老师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可以为学生系统地介绍本专业的职业纪律和规范、职业的社会潜力和发展、职业的社会价值等问题,比如,在为政治系学生讲课时,教师可以依据公务员制度课程内容的讲授,潜移默化地进行为人民服务、克己奉公等职业道德思想的宣传讲授。以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和感染性。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日常化,内容的丰富化、社会化。第一,合理设置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贯彻于大学四年;高校辅导员与德育工作者专职化,将职业道德教育成效列入教师绩效评估项目之中。第二,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界范围,不仅包括择业观、敬业观教育,还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发展,令大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职业,践行职业道德;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拘泥于“知”的层面,纸上谈兵式空泛化、格调性教育,而要将“职业道德品质五个过程即知、情、信、意、行”有机地衔接。着力将“道德人”培养目标向“社会道德人”培养目标调整。

2.与时俱进,勇于实践,探索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多途径

(1)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第一,积极开展诚信法制教育,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以诚信法制为主题的研讨会、专家讲座等,将诚信法制观念内化为自我需求,外化为自律行为。第二,仿效德国建立公民诚信档案记录,将大学生在学校出现的违规违纪的行为记录于个人档案,以此作为督促大学生职业道德自我规范、自我管理的强制性措施。做到“内不欺己,外不欺人”。正如马克思所说:“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2)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应用。第一,完善校园网站建设。在校园网站中,增设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在线交流的专题,允许学生以匿名的方式,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第二,高校通过例如微信公众账号、微信群、QQ群、高校官方微博、人人网校园广场等形式,随时随地地以多种形式例如漫画、短视频、社会劳动模范采访、用人单位招聘条件信息等等,将隐形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第三,发挥同辈群体的感染效应。同学间建立讨论群、开办演讲活动,将丰富校园生活与建设职业道德协同发展。

(3)家庭、学校、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形成合力,有机地衔接。家庭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对大学生个性品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长的影响,所以家庭氛围要加强正能量的宣传感染。学校作为单位与学生的桥梁,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教师队伍榜样示范效应,使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耳濡目染。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可坐而论道,要学用一致。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职业道德能力,“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规范约束性的思维知识,更应该是一种意识、一种行动”。实习单位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允许他们了解工作状况以及单位文化,使大学生能够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合理衔接,使追求创新、团队协作、敬业奉献的氛围不断感染学生,努力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操,强化职业道德意识。用人单位在招聘上务必实事求是,不可盲目提出太高招聘条件,以免造成对人才资源的浪费、“引导”学生学历造假等不诚信事件的发生。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营造一个诚信、道德、文明、友善、和谐的外部环境。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种四方位网络格局,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系统性的良好氛围。

作者:李新蕊 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一、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健康成长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只有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在网络道德教育当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原则,进而形成传递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稳定系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加强网络道德监管力度

在我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中,网络信息利用不当、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利用网络侵权犯罪等问题尤为突出,加强网络行为监管,加强技术监控,建立对网络行业的道德监控机制,加强对网络监控力度,加大网络舆情控制,建立健康的网络公共环境,对于促进网络道德建设、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至关重要。

(二)健全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以德治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影响联合的引导和教育体制,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三)规范校园网络道德建设

1.加强教育队伍的建设

高效应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师资力量,深化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开发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传播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价值理念,让大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大学生选择本应具有的品质与能力,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观的自我养成。

2.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

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要提高网络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增强自我网络道德意识,强化网络实践,增强在虚拟网络中的主体性,培养观察和分析网络文化的方法和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加强道德自律,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作者:周磊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失及其解决途径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界定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道德问题层出不穷,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的频繁、黄色信息的泛滥等已经严重危害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网络道德问题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要想深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首先要界定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胡钦太认为:“网络道德的建构就是要建立一种依靠社会舆论和其他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在网络环境下或网络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网络的虚拟世界来源于现实生活,存在着与现实生活中一样的道德问题。网络道德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它具有自律性、超前性、多元性的特点,在把握这些特点的条件下找到适当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由于网络的道德约束力弱,容易造成道德情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冲突,因此要特别注意网络道德的教育。这种教育包括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与法律道德教育和人们自觉遵守规范准则相结合。运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解决互联网上的道德问题,有利于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泛滥,各种垃圾信息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且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学生对黄色信息的访问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术网站。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网络带来的不健康信息严重危害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学习的时间,这种过度上网导致了“网络依赖症”的发生。《中国互联网从业人员健康状况报告》中显示:71%的人认为自己已对网络有依赖症;52%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如果一到两天不使用电脑或不上网会感到不踏实。这项调查充分显示了人类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已经普遍化。过度地依赖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通病,而我国在此方面又缺少对互联网的监管制度,因此很容易就会造成信息失真和网络暴力现象。网络的开放性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学术造假现象的频繁发生。互联网的双向传播为大学生交流信息和使用信息提供了便捷,大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抄袭,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别人的研究成果。甚至近年来高校老师也出现了学术腐败的现象,利用互联网进行学术抄袭,违背了诚信意识。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高校大学生和教师应该学习国外严谨、公平的学术态度,端正心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三、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传播信息快速、交互性等特点,造成了互联网道德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国学者樊富珉教授提出了学生道德教育的七项具体指标,即驾情、成事、赏美、合群、康体、健智、修德。这项指标说明了大学生发展的方向。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应学会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严格遵守“网络礼仪”,养成道德自律的能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需要激发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学习道德规范,养成道德习惯。著名学者朱银端认为“:信息时代的德育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理解和引导。基于网民的分化倾向和同质化特点,要加强研究,便于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把握;互联网各种思想观念碰撞,极易左右网民的思想,我国应在互联网上加强‘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网民的思想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同时提高了网络道德教育的权威性。网络上的群体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在沟通引导的过程中要用平等的心态交流问题,让网民获得心理和身份上的认同。”作为教育者,学校及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指导,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耐心地去说服,培养他们对道德的自主意识,把被动的灌输转变成主动的认识道德教育的内容,运用激励的方法加强其道德意识,从而使道德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大学生的道德习惯。在网络的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激励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习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培养大学生道德意识

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前面已经提到,道德教育的认识不是被动地强加于大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培养他们对道德教育认识的主动性。高校教育者应转变传统灌输道德教育的方法,加强教育主体的主导性和内容的多样性,面对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高校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把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的校园道德素质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道德品质。笔者认为,在优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还要开展道德教育讲座,加强教育权威性,定期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礼仪”,提高道德自律能力

“网络礼仪”是网络和礼仪的结合,重在礼仪。由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淡薄,自律性差,首先高校教师在理论讲授的同时,要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道德的正能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知与行的转换过程中自觉地激励道德意识,久而久之形成道德意志。其次,成立网络学习小组,拉动学生之间的距离,互相交流学习知识的经验和新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网络道德热情,提升学生对互联网的多元化认识,养成健康上网的行为习惯。

(三)定期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人格

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不仅花费了金钱,也浪费了精力。这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不佳,生物钟紊乱等消极心理。针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高校应定期根据学生的情况积极地进行心理治疗工作,了解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配合,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多与学生沟通,提高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意识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效抵制互联网成瘾带来的危害。总之,网络道德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大学生是网络使用活跃的群体之一,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是重中之重。大学生的心理处于尚未成熟期,容易受到网络思想的左右,对信息的判断和辨别能力弱。目前,我国互联网法律制度不健全,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缺失缺乏必要的道德引导和道德规范,从而出现了价值观扭曲,甚至走向犯罪道路的现象。良好道德的形成是知、情、意、信、行共同作用的结果,网络世界情感的缺乏,人与人感情淡薄,致使大学生知与行发展不协调,我国应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将网络法律引入高校课程,加强全社会对网络道德的重视程度,使高校大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运用互联网的优秀学习资源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道德素质,做一个社会需要的“四有”青年,为祖国树立一个新形象。

作者:李哲 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耗散结构理论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一种相对于平衡结构理论的系统理论。196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伊里亚•普里高津第一次提出了这一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以在远离平衡态的区域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由于维持这种结构需要消耗物质和能量,所以叫做耗散结构。它具有三个特点:(1)系统的开放性及远离平衡态;(2)涨落导致系统结构变化;(3)非线性相互作用。

(二)耗散结构理论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由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等三个基本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开放性。开放性是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前提。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理论阅读、亲身体验、社会见闻等多种方式,显性或隐性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与外界随时进行理论、知识等信息沟通。(2)远离平衡态。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渴求获得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心理处于急剧变化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3)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形成耗散结构的关键。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教育对象和整个教育过程。教育对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将外在的教育内容与活动内化为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确保教育效果的关键。教育环境则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教育者、教育对象始终产生影响。总之,三个基本因素呈非线性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4)交互性。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教育对象之间随时存在信息交换;同时,教育环境时刻向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传递某种信息,进而影响着教育过程及教育效果,教育对象、教育者也反作用于教育环境,并对教育环境进行改造。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封闭下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多边互动

物质、信息和能量不断引入系统,新引进的负熵流抵消原正熵产生的不确定性,系统才会从无序变为有序。然而,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多边互动不够,开放性不足,主要表现在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校园是其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社会作为其未来的走向,对其思想道德的建立、形成和固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理论化,极少与社会现实联系,更缺乏道德实践,学校教育更多的表现为自我封闭,自说自话,不利于多元化的教育。

(二)静态平衡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囿于单一呆板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学生管理是辅助形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体系,处于“平衡态或近似平衡态”。主要表现在:思政课使用统一教材,学科特色、地域特色不明显;教学方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较多地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灌输,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学生的参与度不足,主体作用不显著;教育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笔试”为主,偏重于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反映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真实水平,无法反映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及努力程度,更缺乏对学生群体及个体存在问题的考量,不能较好地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改进功能。学生管理同样存在用单一的道德说教、教育训导和学生活动代替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存在教育方法陈旧、考察方式单一等问题。而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打破静态平衡,在非平衡态才能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走向更高级的结构。

(三)线性作用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实践教育

耗散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不是各种单一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形成的整体效应。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线性联系,缺乏能激发学生产生“顿悟”或“涌现”的方法与内容,表现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脱节,忽视了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更缺失学生的实践参与和体验,由于理论的说教与现实生活距离较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触动学生灵魂深处的“燃点”,无法产生复杂的协同作用和相乘效应,不利于大学生自觉地把理论学习内化为道德习惯,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协调道德教育的子系统互动,强化开放性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是一项涉及学校各部门、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多方联动、协同推进、同频共振;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思想动态,取得家长的协助与配合,弥补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缺位;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不仅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自觉增加社会元素的内容与比重,更要让学生主动走进社会、深入了解社会,通过外界环境及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相互作用,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中接受教育、强化实践。

(二)创新课堂道德教育,达到非平衡态

非平衡性是高效思想道德课堂教育的显著特征。高校要对传统的思政课模式进行改革,实现由重理论教育向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的转变;实现教育内容与时代不同步性向与时代同步性转变。一要加强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在认真落实国家指定的思想道德课程的同时,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学校具体实际,组织专家、学者自主开发具有特色、内涵丰富的校本课程,弥补国家指定教材的不足,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二要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要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避免单纯的说教、灌输,积极采取讨论、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思想交锋、观念碰撞,开阔学生思维,增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互,拓宽信息来源,抵消原正熵值的作用。三要着力解决现实问题。针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辩证分析、理性思考、科学认识,并适时进行释疑解惑,进而帮助学生将这些现实关切转化为学习动力。

(三)丰富道德教育实践方式,注重非线性相互作用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的非线性系统。调节好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等各要素,对于教育效果的好坏优劣至关重要,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发挥好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通过军训、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形式,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要开展助教助研、“三下乡”、勤工俭学等活动,让所学的专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增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这样,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又可以在实践中陶冶道德情操、砥砺道德品质,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道德习惯,达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真正实现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相结合、抽象教育与直观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健康的思想文化可以造就一个个性鲜明、品学兼优、情趣优雅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可通过阅读经典名著、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可通过组织先进事迹报告、评选表彰先进集体、优秀个人,激发学生创优争先、见贤思齐的思想;可通过校史校情教育、成功校友事迹宣传,强化学生爱校、护校意识;可通过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三要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党团组织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加强组织建设,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帮助青年成为“四有”公民;要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提高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思想道德建设和遵守党的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意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和优秀共青团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榜样效应,带动大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总之,从耗散结构理论视域,观照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要不断改革、创新,以求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作者:李荣江 高胜利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