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道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3-09 09:22:37

导语:国际化道德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际化道德教育论文

一、高校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依据不充分,不敢实施

国际化办学和汉语热的兴起导致大量的境外学生到中国学习是近几年的事情,国家的法律、法规建设跟不上,目前仅有教育部、外交部和公安部《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来华各类奖学金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程序》、《关于加强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紧急通知》等部门规章或文件,各高校再依据这些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据此开展对境外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由于没有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在宏观层面的法律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导致学校不敢对境外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从学校的层面来看,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的各单位间对能不能实施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怎么实施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施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依据是什么等问题都没有搞清楚。

(二)学校不重视,疏于实施

不得不承认,由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水平,来大陆求学的境外学生的教育层次偏低、综合素质不够全面,还远远无法与在欧美国家的留学生相比。他们来中国有相当一部分是冲着中国政府的全额奖学金、录取分数线低、生活费用低及毕业后寻求在中国发展等因素前来求学的,他们在居住地可能处于中下阶层。这类学生迅速增加,而相关高校的教育管理又未能及时跟进,导致近几年来我国境内的境外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也随之频繁发生,有人身伤害类、侵犯财产类、交通肇事类、侵犯女性类等犯罪行为,甚至还有从事间谍活动,收集我国军事、经济情报,破坏我国政治、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有资料显示,我国境外学生犯罪案件占到同期犯罪案件的58%,而且案件数量正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2]。境外学生犯罪出现犯罪低龄化、侵财型犯罪比重较大、犯罪情节越来越重、案情呈现复杂化的特点,这种现实更突显出实施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国家层面、教育管理部门层面、学校层面均不够重视境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致使一些高校盲目片面地追求办学国际化,对境外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置之不理,在制度、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保障机制、监督实施等方面均不够重视,存在只要能够招到境外学生就行,至于成绩差一点、纪律松散一点、思想品德差一点、集体观念淡薄一点的,来到学校都当“佛”供着、当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亮点,学校层面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院系层面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具体到真正的实施者及境外学生辅导员只能凭良心工作,忽视了境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队伍不完善,无法实施

目前,面向境外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高校寥寥无几。一些重点的高校或者以选修课的形式,或者以社会实践的模式开展,很少或者没有配备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专职教师和管理干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专职教师或者虽有但素质参差不齐。仅有的授课教师多数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不具备实施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且大多存在外语能力瓶颈;二是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干部。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是由管理境内学生的高校辅导员对境外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由于辅导员不都具备外语能力、外事经验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半凭经验管理,一旦辅导员离开岗位,其所具备的经验和知识就被带走,缺乏工作传承性,不利于开展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四)管理不到位,难以实施

一是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我们历来重视出国留学工作,对来华学习的境外学生重视不够,更是缺乏敢于实施和主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这导致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管理政策缺乏总体规划与战略部署,许多管理政策和具体工作都是境外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出现了问题,才应景式地制定应对措施,缺乏对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定位与发展的顶层设计。二是管理手段落后。由于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人手紧缺,我们对境外学生的教育管理仍然停留在对国内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模式上,例如课程设置、社会实践、住宿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社团管理、网络化管理服务等方面均没有探索出适应境外学生的有效模式,不利于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全面实施。三是管理职能不明确。由于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拥有完全的办学自主权,政府、社会、学校、院系、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对于境外学生的管理教育权限不清晰、职能不明确,导致对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没有明确的负责部门和人员。

(五)跨文化冲突,不愿实施

境外学生群体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来学习之前对中国(大陆)基本是一知半解或完全不了解,加上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国情、文化、宗教、历史、风俗习惯等都存在差异,多元文化碰撞更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文化冲突。各个国家及地区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差异与碰撞,在客观上也存在着冲突的可能。有的高校担心如果推行思想道德教育,可能会引起境外学生的反感和反对,因此,干脆不实施。现状是执行尺度不一,加上境外学生数量迅速增长,学生类型、国别、价值观等都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发展,要在不同高校间、不同院系间、不同专业间、不同国家间、不同宗教信仰间的境外学生群体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比较大,且很难实现统一。此外,由于境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个性化强,民主、自我意识强,入学之初还表现出学习不适应、环境不适应、生活不适应、管理不适应等。而我国高校的入学教育普遍存在时间短、内容陈旧、方式落后的情况,已无法适应境外学生的新形势,容易导致境外新生一入学就导向不明确、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再加上跨文化冲突及语言不适应,交织着境外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弱、组织纪律意识淡薄、不尊重教师、自由散漫、安全意识淡薄等因素,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境外学生,能不能培养出能够传播中国文化、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新青年这个重大战略问题。基于这种顾虑和矛盾的存在,招收境外学生的高校都应当在境外学生中开展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将这些问题完全纳入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干预范畴,在搞好境外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之与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契合,为我影响、为我所用。

二、高校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生源国别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的生源主要是来自社会主义国家居多,后来生源拓展到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港澳台侨。改革开放以后,境外生源扩展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逐步从以周边及友好国家为重点,转变为面向世界并兼顾周边和友好国家。从1950年到2013年,从3个国家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33人到36万人次[3]。学生国别和地区的扩大,其所带来的冲突、文化、宗教、风俗等一系列问题更多、更趋复杂。二是学习层次的变化。过去境外学生来中国学习的层次主要分布在预科、专科、本科等,现在已经拓展到硕士、博士等高层次的学历、学位,同时也扩展到高中、甚至更低的年级。学习层次的变化,对实施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教育的内容层次设计、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配套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三是年龄分布的变化。以往的境外学生基本都是20岁左右的,现在也开始出现高龄和低龄化两大趋势。这些变化都给实施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实施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考虑境外学生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教育课程、实践课程和体验方式,精细化推进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年龄层次低的,要开设以体验和实践为主,课堂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年龄层次中间的,可以体验、实践和课堂教育并重;年龄层次高的可以实践为主进行教育。四是学科专业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境外学生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文科类,尤其是汉语言、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等。近年来,这种情况也发生改变。据统计,目前来自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学生几乎覆盖了中国高校所设的全部学科,学习中文、中医以外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原先境外学生相对集中在某些高校的某几个院系,这样便于进行集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管理,而现在境外学生所选学的专业越来越分散,在许多高校的个别院系、甚至个别专业零星分布,这也给开展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诸多挑战。五是就读高校的变化。随着国家对招收境外学生的权限进一步下放,我国高校已从一开始的几所,扩展到了几百所。目前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院校达700多所。而25年前只有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4所高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现在,全国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已达到285所。[4]另外,高校的地域分布也从过去大多集中在省会、沿海及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到逐步扩大到中西部省份和地方院校、覆盖全中国,高校分布过度分散对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非常不利。

三、高校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科学路径

(一)新的教育理念

随着境外学生毕业后留在中国数量的增加、层次的提高和领域的更加宽广,境外学生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有的境外学生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汉语言和中医药人才为主,现在的功能拓展到了育人、文化传播、政治外交、国家文化软实力、教育产业化、国际化及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等。所有到中国学习深造的学生,都受到中国文化相当程度的影响,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成之后一些优秀的人才被吸引并留在中国工作、生活,甚至成为中国公民,直接为中国服务;二是另一部分人才学成之后回到自己的居住地、居住国,但是这部分人由于留学的浸染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中国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因此,我们必须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重视高校境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建立国家层面的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制度,从教育目标、内容、评估、保障等方面确保和引导全国招收境外学生高校的具体工作,加强对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领导工作。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这为培养“知华、友华”人员、传播中华文化、拓展外交深度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具有中国情结、热爱中华文化的未来国际或地区领袖铺垫了基础。针对他们国别、学习层次、学科专业、年龄分布、就读学校的不同,要采取“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办学理念培养他们。一元,即中国的优秀文化和主流、核心价值观。坚持一元主导,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导,主动并敢于用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思想品德形成,让他们能够理解并接纳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能够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了解中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多元,即各国的优秀文化,博采世界各种进步文明之长,借鉴各国优秀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一元主导,并不反对多元交融。作为外向型高校,必须要持守开放、包容的思想接纳全世界的优秀文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型、重实践、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二)新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做好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环节。一是要加大课堂建设的力度。通过邀请校内知名学者、教授开设中华伦理系列名家名课和专家讲座,系统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思想道德知识,重塑境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之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养成优秀品德的良好载体。二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建设。出版相关教材并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当代中国经济”、“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华美德”、“道德教育”、“中国历史”、“中国法律”等课程,使境外学生及时了解中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为培养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良好互动作出积极贡献的优秀人才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三是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和跨文化培训。由于跨文化、跨地区的求学和远离父母,容易导致境外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加大跨文化交际培训、设置跨文化过渡适应训练,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置跨文化交际障碍和各类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安心在中国求学;四是要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为境外学生开设中国法律、中国国情、学校纪律教育课程,专门介绍中国大陆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纪律,增强他们的法律、纪律观念,减少他们可能出现的违法、违纪、甚至犯罪行为。

(三)新的管理模式

针对境外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强,民主意识强,擅长使用网络、手机等特点,我们要积极支持境外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借助网络化转型积极服务境外学生成长成才。一是建设信息平台,服务学生日常所需;二是建设咨询交互平台,畅通沟通反馈渠道;三是建设情感交流平台,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借助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实现境外学生管理网络化;通过网站、QQ群、微博、微信等途径活动信息,用微投票、微图片、微评论等潜移默化地向境外学生推送教育管理内容。通过照片、视频、动漫、游戏、电子杂志等打造网络化全方位展示平台,嵌入理论、道德、文化、法律、艺术、时尚等元素,增强对境外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将“大道理”化为“微故事”,将“大思想”融入“小活动”,将“大理论”变身“多模块”,让学生自治、自助、自我管理,使广大学生在快乐中长知识,在互动中受教育,在参与体验中接受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新的实践教育途径

针对开展境外学生培养高校存在一校两生并存、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要注重在构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过程中紧扣境内生和境外生两种特色,抓住一元主导、多元交融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联点,精心组织境外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起一个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的德育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可以通过举办中华文化大观园、中国古典诗词吟诵会等纯文化活动,使境外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多元文化为特色,举办各国文化展、文艺汇演等,让学生充分领略世界各国风土人情,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加深对世界各地文化的认识;通过多元文化的展示,让不同文化背景、活动形式和参与方式的学生,在展示各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文化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修养,也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以认知中国为目的,开展中国文化之旅、中国国情之旅、中国认知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境外学生走出校门,实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帮助境外学生群体转变对中国的旧有观念,认识真实的中国,让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增加与国人的交流,消除不同文化间的偏见和误解,也帮助境外学生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加深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每一个境外学生都是中国投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综合素质、技术水平如何都直接影响和传递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切实加强对在校境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使他们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探索和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境外学生课程体系,尝试与境内学生有别的、易于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构筑中国港澳学生课程,中国台湾学生课程,华侨学生课程,外籍华人,外国学生课程,公共课程以及社会实践等,涵盖就业指导、心理咨询、道德教育、中国国情、学业导航、生涯规划、境外学生社团组织管理、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探索对境外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初步建立境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进一步挖掘并发挥高校境外学生的优势,凝聚各国人心、团结友我力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大力涵养海外友我力量资源,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来华工作学习生活,通过民间及侨务公共外交、通过高等教育的形式,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助力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目标,提升经济转型升级、文化软实力拓展、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扩大对外友好交往等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姚植兴单位:华侨大学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