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和谐校园的构建

时间:2022-05-13 03:22:51

导语:高校道德教育和谐校园的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道德教育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目前高校校园不和谐的现状

和谐校园是一种是以校园为纽带、各种教育要素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领域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校园中人与人的和谐居于不可忽视的地位,它包括师生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领导与群众的和谐等,其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居于基础地位。目前高校校园中出现了许多学生间不和谐的因素。比如:近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案热议如沸,而继复旦投毒案后,又有媒体报道,南昌航空大学宿舍发现一具腐尸,死者身份尚未确定,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又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在宿舍内因为玩游戏大动干戈,最终导致一名学生抢救无效而死亡。在高校校园中,这种恶性案件虽然并非普遍,但是,同学间闹意见、争吵、发生肢体摩擦的情况出现频繁。学生之间的不和谐,不但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对学校的团结稳定及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产生不利影响。这正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校园中不和谐的因素及产生的原因

高校校园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不和谐因素,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家庭教育的问题表现于:对于城市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娇惯,使得他们任性,缺乏容忍和谦让,使他们走向社会很难与同学相处,在相处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对于农村来的学生,城镇化的进程中,使他们丢掉了乡村的宁静,随父母进入城市,在城市周边拥挤肮脏的环境中生活,经济状况拮据,及与城市的物质的繁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很容易产生心理的失衡。其次,家庭结构的日趋多元化带来的问题。家庭结构的日趋多元化,形成了留守儿童、流动家庭、下岗家庭、单亲家庭、收养家庭、重组家庭等模式,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在心理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再次,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从学校的教育来看:在小学特别是中学期间,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老师没有很大的精力去顾及他们的思想问题,特别是中学期,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培养被中考、高考两项硬任务所挤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老师很少有精力关注学生的思想问题。进入大学后,学生早已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因为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是一个从各种各样心理变化中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时期,它是从青年期向成年期发展的重要阶段[1]。此外,市场化与对外开放带来的影响,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部分大学生因学业和生活负担加重,加之,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贫富分化的加剧、改革开放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等,都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诸如悲观、焦虑、抑郁、心理失衡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了个人生活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以和谐。面对这种状况,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和教育方法上下功夫。

三、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加强高校教育理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树立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首先就是以“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为核心。时刻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一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把学生的健康人格、自由、平等、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三是“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了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了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学生美好的人生一开始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有爱心才有情感,我们对学生应当给予关心、体贴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教育方式的表达应该是体现情感与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有针对性的去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学生自身构建内心和谐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二)自下而上的集约培养

学生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表面上看,只是简单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应该具备更深层的内涵:一是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能体现新型的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协作关系;三是交往双方以诚相待,平等、民主、相亲、互助;四是建立在人格品质上的共同利益观[2]。基于以上特点,在大学里培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是某一部门单独能够完成的,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通力合作,要建立起一套周密的培养方案,需要自下而上的集约培养,而培养的主要力量,就是高校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1.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体制

目前大学里普遍实行了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是大学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施者。辅导员是学生的最基层的管理者,他们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居、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家庭状况应该有详细的了解,可以直接地洞察到学生的情绪、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相对较差,在辅导员的选拔和准入上口子太松,辅导员缺乏定期培训,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较多等。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作为最早、最多与学生接触的辅导员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学生,不仅影响着现在,也关系到未来。所以对辅导员的培养和教育显得至关的重要。应该在辅导员的准入和培训上下功夫,建设出一只能走入学生心灵的辅导员队伍。高考扩招以来,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人数剧增,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这就出现了在教育和教学上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的现象:合班教学,大班管理,在一些高校,为了节省开支,一个辅导员要管理若干个班的学生,人数多达几百人。在这样的状态下,不要说对每个学生的管理了,就是把学生的名字记住也很难做到。对于社会环境发生极大改变,社会状况日益复杂化,学生的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一个辅导员到面对几百个学生,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小班教学、小班管理已经迫在眉睫了。只有这样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情绪,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向领导汇报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

院系承担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相互协作,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及时掌握,及时处理。组建了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学人员、研究人员和学生政工干部“三位一体”、功能互补、有机统一的教师队伍。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干部及思政课教师都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专职人员有机结合,解决了思想道德理论课专职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成长需求相脱节、两张皮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

和道德教育的整合机制,促进大学生内心和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和谐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积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整合机制。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居高临下,“说教”是他们使用的一种常用方式,这就导致了学生即不明白也不愿意接受这种教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平等意识越来越强,如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仍是以一种“说教者”的身份和学生交流,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难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思想道德教育者和学生需要在心灵上进行接触,学会换位思考,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建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着重研究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和学校环境及其他方面的变化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研究学生群体的普遍心理特征。也可以以社会和道德的角度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三)在教育方法上寻找创新机制

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高校思想道德工作的灵魂。通过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来构建和谐的校园。我认为我们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积极利用校园信息网络,建立思想道德教育的平台,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和影响力。二,致力于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网络来和学生交朋友,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学生自身的和学生之间的和谐。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部门和工作者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缩小理论平等与事实不平等间的差距,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3]。(本文来自于《内蒙古电大学刊》杂志。《内蒙古电大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王晓惠王晶工作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