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底线道德教育探析

时间:2022-05-13 03:19:24

导语:大学生底线道德教育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底线道德教育探析

一、高校德育不理想的原因及表现

为什么我们的一些高校德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为什么我们高校培养的人才的道德水平出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生活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信仰、道德伦理观念逐渐从一元转向多元。我们的高校德育建设落后于时代的步伐,长期以来,高校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推崇的是一种“圣人和英雄道德”,特别是由建国初期保留下来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以及见到危险就挺身而出,不计报酬的劳动和工作等观念,片面强调奉献和自我牺牲,忽视了学生目前的价值观念和觉悟水平,弱化了对大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底线道德教育。底线道德是道德的最低层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行为准则和基本道德义务。在高校德育内容之中,我们强化了德育教育的“圣人目标”,但是却弱化了最基本的底线道德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本就受社会生活多元化影响的背景之下,造成了学生道德选择的迷惑,进而导致学生知行不一、行为失范。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伴随着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冲击,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心灵,使其出现道德滑坡现象,甚至做出道德沦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是非不明、荣辱不辨的现象。他们丢掉了道德标准和规范,丧失了崇高理想和信念。其次,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早就被视为底线道德,但是在今天的大学校园,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同学间欺诈行为也屡见不鲜。第三,两性道德的失范。大学生谈恋爱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大学生情侣在公众场合表现过分亲昵,言语、行为不堪入目;缺乏基本的责任感,把爱情当做游戏,对性行为缺乏理性控制等。第四,对基本的道德准则的无视。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不排队买饭,图书馆、教室肆意占座等,种种在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教育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却在大学校园中被部分大学生们肆意践踏。以上一系列现象都给高校德育工作敲响警钟,在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时,请不要忽视大学生的底线道德教育。

二、加强对大学生底线道德教育

重视和强化底线道德有助于大学生提升道德境界,追求自身的完善。目前,高校德育追求“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更应该从基础抓起抓好。在社会生活多元化的时代,高校德育在面临多重挑战和冲击的时候,更要加强大学生的底线道德教育,决不能听之任之。“底线道德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是道德的下限,是所有社会成员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恪守的。否则,就是不道德,行为者就会受到社会舆论和内在良知的谴责,甚至被外在强制约束。”底线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类行为善恶最基本标准。从我国传统德育来看,“圣人”的道德设计,一旦摒弃基础底线,不但没有使多少人真正成仁成圣,反而使一些大学生忽视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合理的底线道德是指符合整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力所能及的道德水平,只要守住道德底线就算及格,就可以算一个合格的公民。代表未来公民主要形象的大学生群体,加强他们的底线道德教育,是对他们进行最起码的公民教育。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底线道德教育是实现其他德育目标的基础,要想实现更高层次的道德,底线道德是不能逾越的。重视底线道德教育,并不是说让大学生放弃对崇高道德的追求。事实上,履行基本的道德义务是高校青年学生道德境界提升的基点。高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设定的德育目标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道德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而且在空间上具有多维性和层次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态模式,是可以根据现实予以适时调整的,所以德育既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定目标,坚持德育目标的主导性,也要考虑学生在多元化社会生活背景下品德发展的多样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达到的水平和具体发展的目标是不尽相同的,每个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家庭环境,因此,必须根据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和德育发展要求确定具体的德育目标,将德育的总目标进行分解,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使德育目标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德育目标的可实现性。但是底线道德教育是德育目标得以开展和进行的基础和保障,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最低要求,所以说底线道德教育与崇高的道德理想之间是相互统一的,道德底线教育是进行崇高理想教育的基础。

三、加强底线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高校德育的主阵地就是德育课堂,现在高校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在加强学生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底线道德教育。高校课堂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德育工作者在课堂上除了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外,也要注意加强对大学生道德底线的教育。从细小问题上加以强调,对现在出现的热点问题予以讨论。如对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不排队,乱占座,考试作弊等问题进行分析,强调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让大学生时刻反思这些问题是否在自己身上发生,时刻在思想中紧绷一根弦提醒自己。另外,每位老师都要做到以身示范,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感染学生。

(二)寓底线道德教育于管理之中

除了加强课堂教学教育,还应加强对学生底线道德教育的管理工作。这就需要高效重视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特别是学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起学校从上到下齐抓共管的局面,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另外,加强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还应做到:第一,加强制度约束,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把一些日常的行为规范用制度的形式让学生必须遵守;第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节约水电、珍惜食物、遵守公共秩序等;第三,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对那些不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同学,除了进行谈话教育以外,还应该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如通报批评、作书面检讨等。处罚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提醒同学,要时刻谨记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虽然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学生的品德好坏绝不是学校一方面所致,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对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和社会也应要求每个学生的行为道德符合学校要求的标准,这样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党的十八大报告就从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基本层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制度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集体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个人层面,上述三个层次的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集中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体现了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高校的德育教育也应该注重层次,在设立德育目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底线道德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遵守基本准则,我们在追求远大崇高理想时,更应该首先加强对学生的底线道德教育。

作者:陈永光工作单位: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