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道德教育的价值研究

时间:2022-05-13 10:54:09

导语:现代性道德教育的价值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现代性道德教育的价值研究

一、现代性: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真实

启蒙运动以降,凭借祛魅后理性的“大胆使用”、对人世俗世界的解放以及对人的自由的眷顾,现代性逐步获得了拓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人们的内心认同。现代化理论的开拓者帕森斯(T.Parsons)认为:西欧的理性化是现代社会唯一的源头。西欧经过以启蒙运动为标志的理性化洗礼,出现了西欧的现代性,而这个理性过程是有方向性的过程,不是随意性的过程,而且这个理性化过程具有“普世性”意义。他甚至充满乐观地预示,西方的现代化必然会由西方世界向全球扩张,到了21世纪,或更加久远的时间里,现代化会成为世界的主要趋势,最终实现他所言说的现代性社会的完成①。帕森斯的预言不无道理。“理性与自由是西方启蒙运动倡导的核心价值观”②。理性成为现代性前进的原初动力,它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光,凭借此种光辉,人们创造了“盛大”的物质世界。自由成了现代人追求的精神曙光,它们把人从天国的世界里解放出来,不仅归还了人的荣光,而且让人在世俗的世界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自由和身体满足。现代人在“理性”与“自由”的现代性气质中品味着人性解放后带来的直观真切的快乐。现代性的优越性在辉煌的器物繁荣与现代人自由解放的生活方式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检阅。理性直接推动了现代科技呈几何级的增长。现代人理性的觉解,开启了人对自然物理世界的探究和规律性把握。在理性的观照下,科学世界日臻丰富和完善,大自然的神秘性不再,桀骜不驯的浩瀚宇宙也被人类洞开。现代人依靠科学理性的武装成功地以自己的意志造就着属于自己的世界。科学理性迅速与技术理性、经济理性联盟,现代社会空前地技术化、数字化,现代经济规模空前增长,琳琅满目的商品成了科技制成的最有说服力的结晶。现代人充分地享受着商品社会和市场社会带给人们的便利、富足、快感和幸福。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在科技促成的繁荣世界里越来越凸显着它卓越的品格。解放性激活了现代人对知识的渴望。理性的大胆使用与人的思想解放相辅相成。理性的大胆使用,思想禁锢的解放,推动了人们对工具性知识的渴求。知识具有求真的基本性格,在知识的视野里,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魅惑人心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知的。在主客二分的两个世界里,现代人作为主体性的宰制者,对客体性的周遭世界进行了有效地认识和把握。各种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现代人越生成知识就越需要知识,知识世界成为了现代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基本向往,知识人最受人尊敬。人们表现出对知识的膜拜性渴望。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因其对效率时代的突出贡献,对物理世界的有效控制,对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的积极助推,越来越成为炽热和风靡的宠儿,“学好数理化”曾经作为一个时代的口号,令几代人为之痴狂。总之,解放理性让知识成为另一种“神圣”,使现代人找到了新的自信。自由性确立了现代人对事实占有的合法性。自由作为现代性挺进的最具号召力的气质,一开始就得到了人们心向往之的积极响应,甚至为了自由可以舍弃生命与爱情。现代性所倡导的自由,不仅是精神上的自由释放和心理慰藉,也是身体上的自由满足和器物的自由获得。个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享受对器物等事实物的占有。在自由性的鼓励与感召下,现代人对事实的占有与获取具备了完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所以,现代性高举理性、解放、自由的旗帜,拓殖了科技、知识与事实的广阔天地,汇聚了时间与空间上的无上荣光,最终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流社会形态。因此,无论从学理上还是事实上,现代性及其社会都已经成为不得不承认与面对的现实。然而,现代人在品享现代性硕果的同时,却难掩内心的焦灼。现代性带来的成就正变得越来越荒诞,除了人们要支付高昂的或显在或潜在的代价来弥补得不偿失的发展成就之外,最关键的是人们无以弥补内在人格的分裂、信仰世界的空匮、精神寄寓的迷离、人际信任的流逝等。道德空气的稀薄正在使人们越来越质疑“现代文明”到底是何种文明、为谁的文明?现代性的灿烂辉煌为何在这个结点上让人产生了恐慌与不满呢?

二、荒诞的割裂:挣脱道德规约的现代社会生活

事实上的恐慌与不满,与几种荒诞的学理割裂与相隔有关。首先是科技与“灵魂”的割裂。理性主导的科技至上是现代社会得以迅捷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科技从来都不只是理性的,它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不仅是对周遭世界的真的把握,更应该是在文明的道德、人格、精神的引导下,以人类的福祉为最核心、最原初的价值诉求,指向人类进步的崇高之善境。其实,这也是科学的道德元素,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社会关怀的融合。“凡是出类拔萃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把人格、道德、精神放在第一位的。道德、精神、善是导向。不讲善,真何以导向?!”③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讲:“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④。缺失道德作为灵魂的科学就必然陷入不道德的、无信仰的伪科学,也就必然会给人类带来理性自酿的危机与风险。“对工业发展风险的科学关怀事实上依赖于社会期望和价值判断......,没有社会理性的科学理性是空洞的、也是危险的”⑤。而事实上,遭受异化的现代科技理性变得越来越纯粹、越来越剔除道德的元素、越来越远离人类的终极福祉,也越来越抽离人文、泯灭情感、陷入荒诞。这种科技的迅猛发展伴随着对人类社会不负责任的戕害和对自然环境的豪取掠夺。科技失却灵魂,就失却了道德规约,就会给人类带来无限风险性焦灼和隐忧。现代人对企业家不讲良心、对商家不讲诚信的愤怒与无奈、对工业污染的深恶痛绝、对核弹的高度恐惧、对能源枯竭的高度紧张等等,都是这种焦灼和隐忧的具体表现。其次是知识与德性的割裂。理性演化成知识是现代性的突出标志。知识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已经成为真实的际遇。被奉为圭臬的知识将现代人置入精致的数字化、计算化、精准化与效率化的生活方式之中。但是,这种奉为显学的知识主要是指科学知识,是排斥了人的元素的抽象知识。它在物理世界里积极拓殖,在自然世界里深度开掘,唯独没有将人的价值世界反思、人内心的道德定律、人的情感世界眷顾与认同、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等作为探究和引领的主题。这样的知识在逻辑与抽象的狭隘空间里按照自己的轨迹演绎,即使与人融合,也是条块状、分割化地存在。它已经不再是苏格拉底意义上的“知识即美德”,因为在苏氏那里,知识最主要的是关涉人的知识、关涉人自省、自查、自反、自知的知识。现代知识与人的相隔也导致知识与德性的割裂。现代知识只教人“如何生存”而不教人“为何生活”。真正的人的知识被湮没在狂澜般的无德的知识之中,没有自省,也没有自知。“苏格拉底的教诲异化了。无德的知识承诺了人的幸福计算,‘有知’‘无德’成了发展方向”⑥。知识的道德阙如,必然导致知识的信马由缰。人们只关注对世界“是什么”的追问,而漠视了对世界“为什么是”的省思。“无德”知识的癫狂,必然会带来人们内心的困厄,为什么知识的丰富没有解决人类的灾难、没有给人带来心里的宁静、没有让人与人之间得到充分的信任与包容?再次是事实与价值的割裂。鼓励对事实的占有,对事功性事物的获得是激活人开拓进取的原初动力。个体对事实占有的合法化是现代性解放品性的重要体现。不过,这种事实性占有还需要有价值的规约与考量,事实与价值之间必须建立既相互通融又相互眷顾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的事实性占有既要考虑到与自我共在的他者的占有,还要考虑到自我占有的限度,不能无限地向自然与他者攫取。考虑到事实占有过程中的他者、限度与方向,是价值与事实融合的桥梁。而异化的现代性之所以导致人们欲望的不可遏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为地将事实与价值割裂了。自我作为事实占有的目的不再照顾他者,不再考虑限度,也失却了方向的有效思虑和引导,在无限度占有中陷入人与人之间悖论地存在。正如有论者指出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感觉到的一种道德生活的悖论情形是,一方面公共生活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人们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困难”⑦。这无疑是价值缺失于事实造成的后果。其实正如尼布尔所言:“康德关于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当作手段的准则不是像他想象的那样是一种理性的伦理准则”⑧,如果这种目的仅限于无价值规约的狭隘的自我,没有任何让渡的事实占有,必然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不信任、相互算计和自我价值观的迷惘、困厄与颓废。科技背叛了灵魂、知识抽离了德性、事实脱离了价值,现性就挣脱了道德的规约,野蛮、自负又没有澄明的方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孤独和异化、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冲突等”⑨就成为现代性不得不面对的又一真实后果。现代人对现代性事实与学理上的恐慌与不满就因此无法排遣。而道德传播的方式与其存在的社会背景及其理解与思维方式紧密相关,“道德不可能不传递所积累的道德经验(由社会传递给集体,由集体传给个人,由个人传给个人,由上代传给下代等),所以,它取决于社会交往的条件、社会舆论发生作用的方法,取决于现有的以传播关于准则和价值的观念的沟通思想的手段”⑩。现性挣脱了道德的规约,作为道德传播主流方式的道德教育也必然遭致了某种程度的异化与畸变。德育的“科技化、知识化、事实化”都在违背着“以德化人”的本质属性与目的。那么,如果我们改变道德的传播方式,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试图规避与消弭上述割裂,是否会有益于现代社会秩序的整饬、有益于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引领、有益于现代人幸福感受的获得呢?

三、道德教育:现代性境遇下的自我救赎

道德教育遭遇了“非道德的”现性的宰制与戕异,偏颇与失衡便在所难免。道德教育必须首先实现对自我的救赎方能担承使命。规避和消弭上述割裂是道德教育实现救赎的逻辑前提和基本路径。道德教育应为科学嵌入灵魂。无论在科学求真的精神品质上,还是在科学的方法论、科学内容、科学思维范式上,都应当嵌入它的灵魂———即一切科学的发展应当为着人类福祉的考量,应当具有道德、人格与精神的价值导向。所以科学嵌入道德元素才能找到灵魂寄托。“道德与科学不同,它不是单纯地给人提供客体本身的知识,而是使人理解他周围的文化价值”瑏瑡。因此,科学围绕人的价值、以人的终极福祉为准绳才算是找到了它自己的灵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就写道:“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应该在新技术中加入高情感的因素”瑏瑢。道德教育不能走向纯粹的科技理性,不能被冰冷的数据和机械的数理逻辑束缚。道德教育要善于激活科学哲学沉思的勇气,在科学生成与传播的过程中,追加最基本的人伦情思,让科学以及做科学研究的人积淀基本的道德素养,具备为人、为人的未来福祉负责的基本道德担当。所以,道德教育自身不能科技化,更不能商业化、消费化、经营化,也不能用科技的内容与方式来框定道德教育的模式。不仅道德教育自身不能科技化,道德教育还要借助于科学灵魂的发现,来实现对人的心灵的触动与引领,让人包括科学人在内,都能得到道德的润泽与启蒙。道德教育为知识融入美德。美德是否可以以知识的形式融入到人的内在结构之中,即美德是否可教?如果是美德以作为人的知识,即涉及到人的价值、情感与精神的本体性知识是可教的,而这种教化的过程恰恰正是人的美德生成过程。苏格拉底对智者派的批判,主要是嫌智者派把道德排除在知识之外了,认为他们既败坏了道德,也败坏了知识。苏氏理解的知识不仅是追问“是什么”的求真,也是追问“应是什么”的求善,是二者内在的相互砥砺和监督,任何一方的独立都会导致一方对另一方的“缄默”或“暴政”。现如今知识脱离道德而存在,不仅是知识对道德的挤占与暴政,还造成道德的缄默和人的对自身生成境遇之思的终结。知识的繁荣并没有带来人对自身和生活的意义之思的深邃和满足。因此,拯救现代人对生存意义的焦灼、对自我与他者共在的恐慌与防备、对自然遭侵占后报复的恐惧与惊怵,必然要自现代人接受道德教育始,就在知识之中融入道德的元素,以知储智、以知养善。所以,道德教育过程,应该是将美德融入知识并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善良意志的过程,在“道德要求中包括这样的知识,它转化为内心的命令,它从情感上承认某种行为的必需性”瑏瑣。道德教育要让人在受到知识教化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内心的启迪、对生命的感悟、对周围世界价值的追问等。道德教育为事实圆融价值。现代性鼓励人们通过事实的占有来激起更大的社会参与热情。事实性占有的直观性、实在性、当下性与功利性,随即点燃了人们的原始动力,也助推了人们欲望的一发不可收拾。其实,不是所有事实都可以占为己有。必须有价值判断的涉入、价值参照的鉴别、价值方向的定位,否则无区别、无让渡、无限度的事实性占有,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无序和人内心的恐慌与混乱。对事实与价值之间是否能够圆融统一的争论由来已久。不证自明的是事实占有的自由必须要有价值尺度的规约。“自由之所以是一种崇高的价值,乃是因为如果理性是处于物质的和心理的强制之下,它就不可能真正起作用”瑏瑤。所以,对事实之真的把握,必然要有对价值之善的权衡。道德教育要让每一个参与者明白,一个人的存在和对事实的占有,必须考虑到与自己共在的他者和他者对事实获得的合法性。道德的价值不仅陶冶自我的内在涵养,还在于为人与人和谐共处提供内心的约束和参照。所以,道德教育有必要在一开始就为事实圆融价值的元素,事实置于价值的检视之下,不至于为了事实性占有而陷入狂野的纷争和精神的虚无。道德教育不与各种割裂妥协方能实现救赎,也才能匡正道德教育的本真,发挥自身的价值,履行自身的使命。那么,现代性境域下道德教育到底应该担承何种使命呢?这不仅是对道德教育的本体追问,也是对它的价值沉思,是必要的追问与沉思。

四、价值追问与沉思:现代性境遇下道德教育的使命

现代性境域的实然生成其实应该从多维度理解,它不仅是经济维度、政治维度、文化维度的现代性,也可以是精神气质维度、思维逻辑维度和价值观念维度的现代性。后者的现代性尽管潜隐,却十分重要,因为没有人的现代化、人的思想与价值观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文明的确立。现代性与现代人的思维模式、道德观念与道德传播方式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对称性。“现代性是文化精神维度上的现代意识,主要是指一种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瑏瑥。因此,从这个维度来说,现代性境域与存在于其间的道德教育应该是相互成就的。造就具有现代性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现代性文明理念与精神气质的“现代人”,不仅是现代性赋予道德教育的使命,也是道德教育自身的本体价值担承。因此,在现代性境域下,道德教育在实现自我救赎的同时,应该关照以下基本价值:道德教育既要关注人安身的理性能力,又要关注人立命的精神灵魂。道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促进人的理性自觉,培养人的理性能力,让人有节制、有机智、有逻辑、有条理地认识周遭的世界和共在的他人。关注人的理性,道德教育才能赋予个体与他者交往、与世界同在的安身之本,并整饬人外在于自己的基本秩序。但是,理性能力只是人得以安身的“技能性”道德组成元素,它不能直触人的精神和灵魂,也不能坚定人的道德信仰。所以,道德教育的另一个本体性价值在于关注人的精神灵魂,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德体系直达对人的心灵的共鸣与震颤,引起人的思想反思、情感升华与精神境界提升。其实,精神性才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如果一个人对精神世界不关注,死亡后就是一堆烂肉。我们对物质的身体这么眷顾,实际上最后的结果也就是一堆很难闻的烂肉。人之为人的宝贵就在于,在拥有肉体的同时,人还拥有一种精神、灵魂的东西,这种东西很关键”瑏瑦。精神危机往往比物质性空匮更折磨人。所以,道德教育不仅要教人洒扫应对、处世为人之事功能力,更要不遗余力地碰撞人的内心,培育人的精神气质,坚定人的精神信仰,铸练人精神境界追求的自觉性。因此,道德教育要在关注人的理性和关注人的精神两个方面找到平衡点和张力空间。让人在获得安身的同时,时刻提醒人自我精神境界、道德信仰的持续提升。道德教育既激起人的知识智慧自觉,又觉解人的德性卓越向往。知识不仅是人得到生存依据的工具,也是人内在结构完整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教育要教人道德认知,让人在是非善恶面前有趋真扬善的认知自觉,这是道德教育的使命与价值之一。但是,“道德不像科学,它关心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反映在价值中或能说明道德选择的条件的知识”瑏瑧,即道德教育要将知识与美德有机统一起来,引导知识之向真性合乎道德之向善性。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教育就要从普遍的、机械的、抽象的、冰冷的知识世界中走出,将个性的、鲜活的、具体的、道德的知识完满地融入到人的生活世界和道德世界之中。这样的知识就是“关于生活的,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是对于人生活本身的完整呈现”瑏瑨。这样的知识也是切实照顾到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合乎德性发展的知识。有鉴于此,道德教育就应该既整合知识与德性,又融合生活与灵魂,既照顾人的生存逻辑秩序,又塑造人的内在人格结构。道德教育既要促成人探究事实的工具性价值观,又要建构人反思价值的终极性价值观。事实与价值并非天然对峙,只有二者的紧密联结、圆融统一才能成就意义的世界,塑造文明的秩序。有价值擎灯,事实方能避免陷入迷障。“事实要素是我们决策的外在依据,价值因素是我们决策的内在动力和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瑏瑩。道德教育不得不关注事实,只有学会生存才能保全生命存在,因此道德教育必须站在现实的土壤之上,教人如何应对实然的周遭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上获得安身之处。但是,道德教育又要有超越现实和引领现实发展的勇气,教人在当下为人处世时,时刻不忘价值秩序和内心德性的参照。如果说道德教育关注人的事实获得与生命存在的价值观属于工具性价值观,那么,它关注人的价值思考与自我精神家园的建构和栖息,关注自我终极信仰的追问与归属的价值观则属于终极性价值观。其实德育的重要资源在于对终极信仰、对宗教般的爱的探掘与开发,在于对精神富足与人生境界宁静高远的启迪与感召。因此,道德教育要在促成人探究事实的工具性价值观和建构人反思价值的终极性价值观之间探索平衡支点和意义空间,这也是在为人的身体和灵魂接续通融进行教育的建功。道德教育的价值归根结底是塑造和丰富人的内在世界,人的内在世界秩序了,社会治世必然会迎来值得期待的春天。因为社会秩序化、法治化“从根本上来说源于人们的伦理道德”瑐瑠。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教育的价值又通过对人的完满人格的造就延伸至对现存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文明范式、文明秩序之确立的影响。这也许正是现代性境遇下道德教育最应该担承的使命!

作者:崔振成工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