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视域下的道德教育探究

时间:2022-04-21 03:05:26

导语:全面发展视域下的道德教育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面发展视域下的道德教育探究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的时代阐释

人是个体、群体和类三重属性相统一的实现存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本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求人在类性、群体性、个体性这三个方面都能得到合理发展。[1]从人的三重属性出发,我们可以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概括如下:第一,从人的类性上看,人是区别于其他自然物的存在,人的生存和繁衍活动客观上要求人同自然界发生关系,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就应当表现在处理同自然的关系中。具体地说,在当今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空前的紧张状态之中,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能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福祉。第二,从人的群体性上看,特定的人是生活在特定的国家、社群、文化等特殊群体中的人,因而人的发展要表现在人处理同其群体内部和其他群体成员之间关系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本质的充分实现,因此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体现在一切社会关系中,要求人在一切社会关系中表现人的本质。具体地讲,人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具备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第三,从人的个体性上看,特定的人具有独立的价值,具有个体性的禀赋倾向和特征,具有自由自觉性和自主性。个体的人,有着自己独特的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目标和对理想生活的构想。这些独特的需要与目标构成了个体独特的幸福要素。因此,从个体性出发,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当包括个体本质的实现。由上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同时也指向人本身的存在和福祉,因而是以人为本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与联合国“发展权宣言”中对发展的相关界定是一致的。根据后者的界定,“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发展政策的目标是不断提高整个人口的福祉。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每个人享有参与、贡献和享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权利,从而使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够充分实现。[3]因此,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这种阐释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

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从人的三重属性视角来看,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能处理好同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同他人的关系,以及很好地自处。要处理好这些关系,显然个体需要接受某些用于协调这些关系的价值和规范。这些价值和规范就构成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从类性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能处理好自身同自然的关系。这就要求人对自然采取一种关怀和友好的态度,而不仅仅是索取、开发、利用和控制。正如PhilipCafaro所言,“控制自然是一个傲慢自大的表述,它产生于人类的生物学和哲学不发达的时代。那个时候假定自然是为了人类的方便才存在的,我们现在还在征服思维下讨论问题,我认为我们正面临着人类前所未有的挑战,去证明我们的成熟和精通,不是对自然而是我们自己。”[4]在传统社会中,对自然的这种关怀在很大程度上不构成道德价值和道德要求,但在当今严峻的生态危机背景下,把这一要求纳入道德教育的范畴显然是合理而紧迫的。因此,对自然的尊重和友好以及与此相关的美德和道德价值的教育就应当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比如,将中国传统的“敬”“仁”“俭”等作为与关怀自然相关的美德教育就具有积极意义。以敬德为例,这一美德要求我们“无论是对自然还是人事,常怀虔敬的态度,尊重和认可自然内在价值,尊重它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利益”。[5]其次,从群体性的层面看,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接受和认同群体存在和运行所要求的价值和规范。我们无疑是生活在特定群体中的人,我们不可选择地出生在一定的社会传统和制度之中。在成长过程中,一旦这些传统和制度被我们所认同,它们便嵌入到我们的社会认知与感受的心理结构之中,弥漫到我们的行为、观念和思考方式之中,构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包括一些最为基本的价值和规范,比如法律和制度,还包括一些不可或缺的价值,比如友谊、爱、亲情、关怀、尊重等等。我们要处理职业、公共生活、私人生活等领域的人际关系,这必然要求我们能够具备比较成熟的与人相处的态度、情感和技巧,它们是我们成为一个发展了的人的必要条件和必备素质。因此,道德教育作为传播社会重要价值的手段的手段必定要将这些内容纳入,使之成为基本的重点的教育内容。再次,从人的个体性层面看,个体的人是独立的、特殊的,这意味着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从个体间的差异性看,个体的人有着自己独特的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目标和对理想生活的构想。这些独特的需要与目标构成了个体独特的幸福要素。因此,群体内的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持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生活模式,于是,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幸福诉求,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的个体及其价值选择予以平等对待,对“异己”者持尊重和宽容态度。因此,我们应当将平等、尊重和宽容等价值纳入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个体性层面,个体的独立性还有一层含义,它意味着个体在一定意义上是自主的,具有自主性,在一些事情上不应当受到群体的强制和约束。这就要求个体具有充足的理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才能理性地为自己的正当利益和选择不受损害和阻碍进行合理的辩护。因此,从个体性层面看,道德教育还应当强调自主、理性、批判性思维等价值。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实现自己独特的发展。上述道德教育内容并不完整,但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些道德教育内容显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应当是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最为看重和强调的。

三、“人的全面发展”对于道德教育现实的意义

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路径,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首先,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教育可以完善当今的道德教育路径。道德本身既有规范人的功能,也有成就人的功能,规范和成就这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因此,道德教育的宗旨也应当如此,既要有体现规范的路径,也要有体现成就的路径。以社会治理、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为宗旨的道德教育虽然也有塑造人、成就人的维度,但本质上是以社会为本位的。这种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并不完善,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教育是对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教育路径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和完善,真正达到规范与发展的统一。第二,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教育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教育看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和尊严,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注重人的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注重个体的地位、尊严、人格的道德价值观,使个体的思想与行为在社会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独立性,也使个体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得以较为充分的发挥。有学者认为,“道德教育主体性价值的确立不仅是道德教育的本质内涵,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客观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就是主体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应立足于主体的全面发展,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道德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6]第三,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教育可以促进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整合。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媒体、社会团体、政治家的活动,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全面发展的基石,这就需要道德教育者树立以受教育者发展为本的思想,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普世道德、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生命体验等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兼顾社会的传统道德文化和全球化趋势,建立道德教育与受教者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文作者:李萌工作单位: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