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理论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时间:2022-04-21 03:01:26
导语:道德教育理论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是在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美国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吉利根率先提出关怀伦理,并对其进行了论述。她认为,女性在面对道德问题和进行道德判断时往往会采取一种不同于男性的思考方式,即男性一般倾向于考虑公正的原则和个人的权利,而女性则更多地考虑关怀和联系,它们在道德发展中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这样,在人的道德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两套不同的伦理判断系统,即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公正伦理欲解决的是不平等问题,关怀伦理欲解决的是分离问题。公正伦理在强调个人权利、自主、独立时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关怀伦理则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缩小和消除这种距离。[2](P39)诺丁斯在吉利根的启发下对关怀伦理学说又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把它广泛运用于学校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以关怀为基础和目的的教育改革蓝图,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关于道德教育的关怀理论。
(一)赋予关怀独特的伦理道德内涵
关怀或关心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诺丁斯看来,关怀是一种关系,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最基本的联系方式。关怀关系由关心者和被关心者共同组成,关心者首先要真诚地接受对方,了解被关心者的需要,然后付出自己的关心;被关心者在接受了关心之后会积极地做出回应,显示自己接受了关心。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3](P23)。不过关心者和被关心者的身份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他们会发生地位和角色的互换。她把关心关系当作是道德人生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第一位的,美德条目几乎是从这种关系中自然地发展起来的。在此基础上,她特别强调关心关系的创建与维持,把这当作是道德教育过程的核心[4]。此外,诺丁斯还指出,关怀并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体现,还是一种可以通过各种连续的人类活动培养起来的能力,我们的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应为培养孩子的关怀能力尽到自己的责任。
(二)突出以关怀为导向的道德教育目标
诺丁斯认为,如果一个学校要有一个主要的目标,用这个主要目标来建立和协调其它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3](P18)而关怀与被关怀作为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理应在这一目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学校应该在教育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并致力于培养有能力的、关怀的、爱人的、也值得别人爱的人[5]。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学校必须放弃传统的、在学术和智力方面的培养目标,而是说学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的智力和竞争力,更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关怀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关怀,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从诺丁斯对教育目标的这种论述来看,关怀教育实际上已经突破了道德教育的范畴,关怀已经构成了学校教育应该追寻的主要目标,学校教育的其他目标都应该在关怀这一中心的统摄之下来进行[6]。同时,诺丁斯还特别指出,以关怀为导向的道德教育并不会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或学术进步发生冲突,相反它可以为学生的智力和学术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组织以关怀为主题的教育内容
诺丁斯认为,标准化和学术中心取向的教育内容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而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脱离。而真正有价值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动机、情感和发展需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育的内容感到亲切。因此,诺丁斯提出,学校应以关怀为主题来重新组织教育内容,具体包括:关心知识,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关心动植物和地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等几个方面。这样的教育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大文化认知的范围,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把各学科联系起来,实现学生与学科、与大的生存问题以及与他人之间的连接[7],体现了对学生的最大程度上的关心。诺丁斯把连续性视为组织这些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任何一种教育内容(尤其是传统的学科课程)都必须与学生入学前的个人生活经验和未来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关怀能力的人和充分发展的人。
(四)提出培养学生关怀能力的四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榜样。榜样在关怀教育的实施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说教和学生的道德推理是很难实现的,它需要在师生之间真正建立起一种关心关系,通过教师的率先垂范来向学生展示如何关怀。第二种方法是对话。对话不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而是教师与学生公开地讨论各种人生问题,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心声,以追求双方彼此间理解、同情和赞赏的过程。诺丁斯强调,真正的对话应该是随意的、开放的,对话中的任何一方在对话之初都不知道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和决定。第三种方法是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关怀能力的主要途径。诺丁斯认为,学生关怀能力的形成要依赖其关怀的经验,而经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地积累关怀的经验,学会关怀的技巧,塑造关怀的心理,从而不断地提高关怀能力。第四种方法是认可。认可是指教师要不断地肯定学生可能最好的与现实相符的动机归因,并鼓励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在诺丁斯看来,认可的基础是现实的关系,而且它也要求连续性,因为关怀方的认可行为必须建立在了解被关怀方,以便能够解释后者的动机基础之上。
二、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也陷入了世界上许多经济和文化发达国家在道德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同样困境:教育发出的信息与收到的实效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反差,传统的道德教育显得乏力[8]。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总是偏重于公正伦理而缺乏关怀伦理,即过于关注对学生进行道德条目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规训,不关心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使道德教育的接受性大打折扣。可以说这个问题已成为了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瓶颈。由诺丁斯所提出和倡导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则为我们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以关怀为核心,重新定位高校的德育目标
人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最终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和完满幸福的生活。但是,在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却长期忽视了对人这一道德教育主体及其自身需要的应有关注和关怀,以致形成了种种过于理想化、完美化的道德教育目标。这种虚化了的德育目标往往促使学校按照一种超现实化的道德理想和行为标准来塑造和培养学生,却缺乏对学生的必要关怀,从而造成了学生人性的冷漠、情感的缺失、行为的失范,使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因此,如何在学校营造关心的氛围,培养学生养成关怀品质应成为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关心他人、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和敢于承担责任的良好道德品质,让大学生在广泛建立关心关系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关怀和被需要的幸福,引导学生体会在群体交往中感受到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自己带来的快乐。只有当大学生形成了关怀品质,才能使道德教育真正达到促进被教育者健康和谐发展,才能使高校德育真正产生实效。
(二)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教育内容依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教师的教育教学往往只是片面地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正如诺丁斯所言,这样的课程和教学是缺乏关心的,也未必受到所有学生的欢迎,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是能够像教师期望的那样学好所有的课程,而教师采用独白和控制性的教学方法又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关怀真正纳入到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中来。首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打破现有的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另一方面,在设计学科课程的时候,要注意增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使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空间。其次,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一个有生命、有情感、有体验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使教学内容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独白、控制性的教学方法和师道尊严的教学姿态,认真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关心他们的不同需要,在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关怀的大家庭。
(三)增进师生理解,构建彼此关心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当前学校里师生关系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当老师们都觉得自己是在很努力地关心学生时,学生们却在不断地抱怨老师并不关心他们。究其原因,在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断裂,造成了彼此的分离。在诺丁斯看来,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密的、彼此关心的关系,构建和维持这种关心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一方面,教师要做到专注和动机移位。诺丁斯所言的专注指的是关心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和接受,即教师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作为关心者,应特别地关注自己的学生,去认真地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从而深切地了解学生以往的经验和未来的需要,并使自己产生一种要帮助学生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的心理就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的状态,他的动机能量会源源不断地流向学生,并开始付出自己的关心。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关心的接受者必须要对教师的努力做出及时的回应和反馈,以显示他们接受了关心。之所以强调学生及时地回应与反馈,是因为学生们一定要明白,他们的反应会激发也会打消一个教师的热情[3](P14)。虽然教师和学生在建立关心关系的过程中肩负着不同的责任,对构建师生关系的贡献也不一样,但师生关系永远都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它始终需要师生双方的彼此理解、关心和支持。
(四)关注教师生存现状,给予教师足够的关怀
教师不仅是一个关怀者,同时他们也需要别人的关怀。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由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压力,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疾患。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倡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关怀,同时也应该给予教师足够的关怀。首先,努力营造一种真正的尊师敬师的社会氛围,使教师能够真正感到自豪和骄傲。其次,要强调学生作为被关怀者应承担起合理的回应职责,教育学生理解和尊重教师的工作,学会感恩。再次,畅通沟通渠道,倾听教师在专业发展、职称评定和工作调动等各方面的合理诉求并不断加以解决。最后,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引导教师缓解职业上和精神上的压力,使其能够安心工作。总之,只有教师感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心,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神圣感和自豪感,才能更好地履行其作为关怀者的各种职责。
本文作者:杨浩强工作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 上一篇: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选择性
- 下一篇:中学德育工作创新思路3篇
精品范文
1道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