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的路径探究3篇

时间:2022-04-21 11:40:42

导语:高校道德教育的路径探究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道德教育的路径探究3篇

第一篇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寓于法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及特定的运行机制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其追求的目标和效果不仅是为了达成受教育者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方向的思想道德相关知识及行为准则的知晓、熟悉和理解,而且是为了促成受教育者对社会所倡导的这些知识及准则的认同、内化,最终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修养的改善和提高。为此,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大学一年级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但是就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来看,仅有系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是不能达到所期望的目的的。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犯罪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药家鑫和马加爵的故意杀人案,以及大学生盗窃、缺乏信仰、唯利是图、不讲诚信、坑蒙拐骗等现象,不仅揭示了我们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种种不足和欠缺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说明在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明显缺乏对法学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法学课程不仅是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是非法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或者选修课,但是大多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没有深层次地探讨教学中的德育问题,甚至没有意识到其应当是德育的重要课程教学资源。根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即道德教育应当服从于追求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修养的改善和提高及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以及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唯一追求目标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思想品质。当代大学生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思想可塑性大,如果忽视课堂教育这个重要的领域,道德教育就会缺少较大的优势。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在形成中还会有反复。因此,必须把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

在评价大学生是否优秀时,不仅要评价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应从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因而,在法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平行关系,以及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交融关系,理解“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为了更好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采取下列两种基本路径。

法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和其他司法实践与观摩活动。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设置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应当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典型的大学生犯罪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寓教于理,将伦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如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引入马瑞丰案例和李征案例。这两个案例的基本情况是:2005年10月4日,马瑞丰是河南郑州市某职业学院学生,一直以来都被家长、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好学生的大学生,但是他为了得到一部手机,竟然伙同社会人员杀死一名出租车司机。2006年8月8日,在河南南阳市新野县的一个小村庄里,江西某医学院22岁大学生李征拎着镢头20分钟连伤8人,7人致死,其中3人与他有点“小恩怨”。这些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为是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这种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一样,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接受的道德教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次,对案例的分析不能仅停留于表面,而是深挖掘其所包含的对大学生具有道德教育作用的内容。其三,注重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道德教育。案例教学以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或虚拟案例为基础,分析该案例中所牵涉到的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点。针对案例中涉及的某些思想道德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探寻出妥善的解决方法。法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但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观念的灌输也是法学课程教育内容的一部分。随着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如果仍旧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起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与此同时,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因此,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案件等多样化安排,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更多的同学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其优点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案件的分析,容易从群策群力的多种方案中,鉴别、筛选、产生最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实用,而且使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老师不再是单纯教育者和大案提供者,而是平等的案件参与者和学生的帮助人;再如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经常性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大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与道德行为。

总而言之,在法学课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教学路径进行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发挥教育作用,而且可以弥补仅仅开设一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不足。法学课程在大学生教育知识体系中的必修性质和选修性质,使得大学生的道德继续教育成为可能,并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大学生应当必备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中,法律与道德相融并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要求,理解“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一根本保障。可以说,在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倡导“德治”和“法治”的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公民,为构建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本文作者:肖海英工作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第二篇

一、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如果没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职业操守,就不会有市场经济的效率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选人用人都把道德素质作为首选条件。还要看到,市场经济带有趋利性、盲目性,其负面效应会引发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和个人缺失职业道德,不择手段追求企业或个人利益,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级技术人才。

2.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职业道德是高级技术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贯彻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实现办学目标,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而且还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3.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实现就业和发展事业的客观要求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人们谋生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实现就业和创业,不仅需要具备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因此,高职院校要始终以育人为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这不仅是高职院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客观要求。

4.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提升社会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迫切要求

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三大领域,其中职业生活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社会公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整个道德体系中,职业道德占有显著位置。加强和改善职业道德,对改进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将起到关键性的带动作用。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任务,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主体,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对社会各行业职业道德状况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提升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平将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德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具体表现为:一是不按照教育部“05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少开或不开规定课程;二是任意压缩德育课的课时,扩大授课班级规模;三是减少经费投入,忽视实践教学;四是弄虚作假,以应付上级对德育课程教学情况的各种检查。因此,在部分高职院校,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在内的德育工作没有起色,德育优先变成了德育滞后。

2.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学不同程度地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一些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枯燥、呆板、教条化、书本化。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师唱独角戏,以满堂灌方式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重讲解轻引导、重理论说教轻心灵感受,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片面强调人对道德规范的服从与遵循,忽视职业道德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服务与促进作用。忽视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的培养,缺乏对学生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现实职业活动中的种种问题时无所适从,是非难辨。”[2]

3.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但教师侧重讲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很少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仅仅在第六章第一节阐述了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由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的限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在授课时只是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进行粗略介绍,不能结合具体行业对职业道德进行专门性讲解,这些均不利于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4.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特点不突出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进行一般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强调作为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的共性要求,而对各具特色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力度不够。有些教师对行业职业道德研究不够深入,对此内容的讲解往往泛泛而谈,一带而过。此外,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高职院校依赖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校带队教师及相关人员很少指导和督促学生学习和实践行业职业道德。

5.部分学生对德育课程缺乏兴趣

部分学生认为在高职院校求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往往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专业课程和考证方面,对于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在内的德育课程则不重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缺课、逃课、旷课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学生到课率普遍不高,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三、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路与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3]因此,高职院校及其领导应当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办学理念,充分认识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政策,把职业道德教育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社会实践、科研立项等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还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积极营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

2.完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充实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完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外,还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相关的职业道德课程,例如,针对师范专业学生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程,针对医学专业学生开设“医生职业道德”课程。通过开设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操、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的系统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承担的社会责任。

3.严格选拔,加强德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谈举止、学识素养、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生成。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德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选拔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水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从事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既要鼓励德育课教师通过脱产或半脱产形式进修学习相关理论课程,还要创造条件组织德育课教师深入到生产一线了解相关行业的实际情况,直观感受职业道德的内涵,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从事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工作。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劳动模范、岗位能手等给学生作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专题讲座。

4.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职业道

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课堂教学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职院校应当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切实提高职业道德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第一,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职业发展需要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充分满足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的需要。第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广泛采用讨论、辩论、演讲、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的兴趣。第三,完善教学手段。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专职教师应该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要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广泛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多彩的资料进行授课,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多样性。

5.专业课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这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4]所以,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德育课程来完成,必须进行跨学科、多维度的理论融合,必须依靠多门课程的合力来推动。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大多为专业课,专业课程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也包含职业道德的内容。实践证明,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充实、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受学生欢迎。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与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道德规范。所以,专业课教师应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给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禁忌等问题,帮助学生详细了解本专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专业课教学“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6.重视实践环节,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业性,只有通过实践环节,学生才能深入领会职业道德的社会价值,才能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将所学的职业道德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职业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单纯依赖理论灌输,还应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要定期开展实习、实训活动,邀请实习单位的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职业要求、职业纪律、职业道德规范,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体验职业道德规范;还要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做兼职工作,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关于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状况的社会调查。

7.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

近年来,我国已快速进入信息化社会,“当代大学生几乎全部是网民,他们把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网络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广泛。”[5]高职院校应结合信息时代大学生的新变化,努力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第一,加强校园网建设,筹建职业道德教育网站,开发职业道德教育网络资源,搜集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宣传和介绍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关内容。第二,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网络课堂,把教师授课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文字与视频资料等上传到网络课堂中,使学生通过网络课堂获取更多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知识和信息。第三,德育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工人员要通过手机媒体、电子邮件、QQ、MSN、博客、微博等形式,围绕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在内的各种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价值观。总之,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而且对于营造全社会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作者:侯志强工作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强化学习,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要从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基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入手,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应对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开创新时期、新阶段中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我院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做法

2.1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2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和育人导向,又要紧密结合时展和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时代性和思想性。(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中职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3)知行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引导中职学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4)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实现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中职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2.3我院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具体做法

(1)切实抓好新生入学教育。从新生入学第一天起开展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以我院培养的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为典型,从身边说起、从具体事例说起。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教育为重点,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其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2)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德育课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其他课程教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也不容忽视,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等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和专业理论课教学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不同课程教学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进行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精神的教育;进行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进行敬业、乐业和创业精神的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定期聘请孝感市司法局领导到校进行法制讲座,安排服刑犯人现身说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教育学生知法、守法,引导中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4)创建义工社,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街道、养老院等进行义工活动,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以就业创业教育为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5)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为重点,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方法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指导中职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遇到的心理问题,引导其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6)以学术活动为载体,以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教育为重点,开展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等专题讲座,引导中职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境意识、效率意识。(7)以学生到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实习活动为契机,发挥实习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实训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中职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结合实习特点和内容,抓住中职学生在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中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中职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切实加强实训实习管理,在实训实习特别是离校顶岗实习阶段,学校要安排专人管理,与实习单位共同做好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工作,绝不放任自流。

3加强和改进中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需注意的问题

3.1加强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领导

中职思想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强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学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积极参与,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各项制度,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切实做好中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3.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处理好3个关系

3.2.1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加强中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需要总结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继承优良传统,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拓展工作途径和载体。

3.2.2处理好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与育人的关系

针对当前一些学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职业技能培养轻思想道德教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要加强中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需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2.3处理好严格管理与引导服务的关系

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稳定性、不成熟性,需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所以在工作中既要严格管理,更要引导和服务,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3.3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德育活动内容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要建设体现学生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竞赛,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中职学生的侵蚀和影响,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以“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为主题,号召学生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组织学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八字品格,引导他们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爱心。组织学生参与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宣传教育活动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等,还可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德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祭扫烈士墓,参观名胜古迹等,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4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的特殊性,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针对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和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辅导,配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3.5积极引导、深入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中等职业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融入职业指导工作,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强化学生就业信息服务跟踪系统建设工作,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3.6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培训

开展深入细致的学生管理工作,切实帮助中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班主任、德育课教师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负责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协调和实施,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德育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师生间的联系与沟通,动员全体教师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认真贯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规定,落实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政策,让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从而增强爱党爱国的情感,立志报国,服务社会。

本文作者:胡国平工作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