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分析

时间:2022-03-29 10:41:19

导语: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分析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的表现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脱节

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道德领域人们的思想价值观新旧交替,多元共存,这对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我国社会道德观念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值得深思的是,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但是,从对海南某大学的道德需要调查结果来看,只有不足60%的受访大学生期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有近40%的受访大学生期望做一个“有钱的人”、“有名的人”、“有权的人”。这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生活脱节

大学生道德修养是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的道德实践过程,而大学生道德修养追求则是大学生通过道德修养期望达到的目标。在回答“在道德修养方面,自己着重追求什么?”这一问题时,有77%的大学生认为“与人彼此真诚相处,互相帮助促进”,有12%的受访学生回答“与集体和谐一致”,只有11%的受访学生回答“与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历来强调集体主义原则,教育大学生个人的道德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更加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而不太重视与集体以及与社会的和谐。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脱离大学生的现实道德生活。大学生们最想从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获得“做人处世的好方法”,我们却在这方面对学生给之甚少;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是就业,但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却缺乏系统和实效。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生活相脱节,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大学生道德现实不一致,导致大学生对大学道德教育产生厌倦感,大学生渴望解决道德困惑,而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却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要。

(三)大学生道德行为与大学生道德认知脱节

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是大学生道德需要的外在表现,它与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尽管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普遍较高,但是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大学生道德行为存在随机性,道德行为缺乏自觉性,基础文明行为欠缺,大学生知行不一,知而不行是大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突出表现。以上三个方面中,大学生道德需要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脱节是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的主要特征。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生活脱节,大学生道德认知与大学生道德行为脱节,都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脱节有关联。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的根源

(一)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

大学生道德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中,我们却长期脱离大学生道德需要。我们重视大学生道德知识的系统学习,却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的客观存在;我们重视大学生道德知识的外化,而不重视激发大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我们强调社会道德需要,而忽视大学生个体道德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行动纲领,如果不同人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即使他在理论上是基本正确的,那也毫无实际用处。”[1]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表明,大学生道德教育脱离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没有与大学生道德需要相结合,这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的根源。大学生道德需要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所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通过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并进一步将这种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道德需要是基础,是内在动力,知、情、意、行是中介,道德评价是外部推力,而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最终目的。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我们只有真正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才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脱离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必然失去针对性,大学生道德教育不与大学生道德需要紧密结合,大学生道德教育就是空中楼阁。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缺失

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存在着三个明显不足:一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缺失,缺少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期望、道德评价等要素;二是道德教育的结构缺失,只研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缺乏对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期望等问题的研究,也缺乏对道德评价的研究;三是道德教育的起点错误,传统道德教育的起点是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正是由于传统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缺失,导致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中长期忽视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不注重大学生的道德评价。道德教育理论的缺失还导致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的缺陷: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把道德作为知识灌输,忽视了道德体验、道德实践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以教师为本位,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大学生的道德学习缺乏主动性。

三、走出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确立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人行为的动因是什么?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地提示了人类行为的动因,从哲学和社会学层面提示了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前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出发点和归宿。现代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感到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是行为积极性的源泉,现代心理学从心理层面揭示了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点。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大学生道德行为发生的原动力,是大学生道德活动持续进行的推动力,是大学生道德行为积极性的内在源泉。我们只有从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入手,才能对大学生道德需要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脱节,以及大学生知行不一的现象做出科学理性的解释。大学生道德需要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起点。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以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为起点,但却忽视了道德认识的动因是什么,即人为什么要道德认识?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道德认识这一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弄清的前提性问题。道德需要是道德主体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应该是从道德需要入手,以道德需要为起点,根据道德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道德教育活动,道德认识只是道德教育的中点,但绝对不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大学生道德需要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知识,而是要满足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首先,大学生道德教育要能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应当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其次,大学生道德教育要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需要,通过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需要的层次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更高要求。大学生道德需要是检验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大学生道德需要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激励和引导,而满足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则是检验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检验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就要看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否满足和提升了大学生道德的需要。

(二)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重构后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期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评价。其基本结构是以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期望为核心内层,以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为中间层,以道德评价为外层的相互联系的多层次体系结构。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道德需要。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要求把研究大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深入了解和切实关注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丰富和发展大学生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在不断满足和逐步提升大学生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启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机制,为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发生奠定坚实的动力基础,不断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创新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基点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

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以了解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起点,以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为基础,以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目标,以激发大学生自觉进行道德修养为导向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是以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基点,是由内化到外化再到内化。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就是要将传统的以道德知识为本的道德教育模式转变为以道德需要为本的道德教育模式,将以教师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模式。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从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入手,强调从内而外,而不是由外而内。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的目标是切实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要,而不是大学生掌握了多少道德知识。传统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点是道德认识,而不是道德需要。因此,必须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点由大学生道德认识转变到大学生道德需要上来,从教会大学生道德知识转变到激发大学生道德需要上来。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了解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入手,深入研究大学生道德需要的特点和层次,制定出切合大学生道德需要的教育内容,使大学生道德教育真正回归到大学生道德生活,使大学生道德教育真正贴近大学生的道德需要。

作者:张旭新工作单位: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