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道德教育思想对公民的启示
时间:2022-03-29 10:26:35
导语:思想家道德教育思想对公民的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爱人”———“仁”的基本含义
“爱人”二字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含义和本质内容,也是孔子基于对上古时代对于“仁”思想的总结和发展。1.爱亲人。孔子认为“仁”的伦理基础是“爱亲”。仁爱表现在家庭关系中就是爱父母、爱兄弟、守孝悌,也是仁的最低道德基础。孔子在责备弟子宰予主张守丧期一年为好时,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孝”的基本含义,是孝顺父母,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爱”;“悌”的基本内涵是友爱兄弟,其表现了兄弟间的“爱”,所以“孝”“、悌”是“爱人”的起点。由此可见,孔子是把孝悌作为“仁”的最起码的要求来评判的。2.爱众人。孔子又将“仁”推广为“爱人”。当樊迟问“仁”时,孔子即回答“爱人”(《论语•颜渊》)。后来孟子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吕氏春秋•爱类》篇中的一段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要使人们做到“仁”,就要要求人们从“亲亲之爱”出发,推己及人,把“爱人”推及全体社会成员,即所谓“泛爱众,而亲仁”。《礼记•礼运》篇也要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就意味着遵循“仁”的道德原则,就不能只教育人们爱自己的亲人,还必须用博大的胸怀去对待众人。3.行仁德。孔子还教育人们要“仁”德于天下。《论语•阳货》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的“仁”指“恭、宽、信、敏、惠”五种品行。“恭”,是对他人的恭敬、礼让;“宽”,是对他人的宽厚、宽恕、宽容;“信”,是对他人诚实不欺;“敏”是为社会办事敏捷、有成效;“惠”,是能给他人以实际利益、恩惠。孔子认为,能够做到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恩惠五种品行,就可以说是仁了。不难看出,它们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对他人的“爱”,因而同“仁”德相贯通,体现了“利他”精神。
(二)“忠恕”思想
孔子要求人们实行“忠、恕之道”。《论语•里仁》篇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何为忠?何为恕?宋朝理学家朱熹揭示了忠恕之道的实质,说:“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谓恕。”“忠”即为尽己,忠的具体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谓推己及人,恕的具体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即要求人们一定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以上解释可得出,孔子的“忠恕之道”实质上是一种行仁的方法。“忠恕”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素质之一,要求人们为人处世要忠诚老实,光明磊落,在工作中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应做到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仁”“礼”统一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没有“仁”就根本谈不上“礼”。孔子的“礼”和“仁”是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仁”的客观标准,所以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子路》);“仁”是“礼”的内在本质,是一种内心修养,没有内在的“仁”就算不得真正的“礼”,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据《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即胜己,是以一定的道德规范去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感情欲念,战胜自己不符合仁的意志和行为。“复礼”是符合于礼,或归于礼,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的过程就是把“仁”这个人伦道德秩序纳入“礼”这个宗法等级秩序的过程,即把社会秩序道德化的过程。
(四)“仁”“义”相关
孔子认为处理义利关系的原则是:“见利思义”(《论语•宪问》),“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义”,就是“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即君子所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利”,指功利,个人私欲私利,如富贵利禄。义利关系就是道德义务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孔子认为应把“义”放在第一位,而个人利益是第二位的。个体应该服从群体,个人必须服从家庭、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都源于孔子以“仁”为主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二、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道德教育位于核心地位
重视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的显著特点,孔子坚持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将道德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在躬行道德规范之后,仍有余力,再学习文化知识。显然,孔子把道德教育置于首位,主张道德教育先行,注意道德修养。他要求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由此可见,孔子注重个人品行,重视个体的修身养性以及培养正确的名利观,高度重视道德教育。
(二)充分肯定主体的自觉性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即凭借主体的自觉性,去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不靠外求。孔子还提倡“为学由己”,“为己之学”,反对“为人之学”,注重从主体的道德自觉提高自己(“为己”),而非把学问当成诸如做给别人看看而已(“为人”)。孔子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内省不疚”(《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论语•颜渊》)等,则充分肯定了主体的自觉性。
(三)注重学、思、行相联系的修身方法
“学”和“思”是修身的基本方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学思结合。“学”即主张学习他人优秀的道德思想。“思”是对所学东西的思考和进行的自我检查反省,并由此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反省内求,通过反思发现好的,就去坚持;发现不好的,就得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使之符合道德规范。此外,孔子还十分注重“行”,即重视道德实践,强调身体力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考察一个人,不能只听他说什么,而要看他怎么做,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词》),把“行”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并特别强调要言行一致。因此,在道德实践中一定要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四)注重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作用
孔子的道德教育很重视“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能端正别人呢?这些话,充分说明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明示范作用有着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道德教育要重视发挥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
(五)注重环境对个人品德的影响力
孔子还十分注意环境对个人道德的影响,倡导用良好的环境来教导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主要是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战国时期“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就充分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与此同时,社会环境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朋友。孔子提倡在选择朋友时要“择善而从”。其弟子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在道德培养方面,强调环境的作用,认为没有一种培养道德素质的氛围,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升都是无益的。
三、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底蕴,对于我国当今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极大的启示:
(一)道德教育应是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
孔子对道德教育之重视,把它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也就是说一旦遵守道德的社会风气形成,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安定社会的力量。最近发生的诸如老人摔倒无人敢搀扶事件、小悦悦事件、幼师虐童等公民道德失范事件,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无不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拷问着我们的良知,同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我们必须把公民道德建设摆到应有的首要战略位置,充分认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道德教育,深入推进当今公民道德建设。
(二)加强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由一定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的,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因此,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为丰富公民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提供了有效的借鉴:第一,爱国主义教育。孔子教育他的学生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君子义以为上”。以此来要求弟子们忠君爱国。爱国是任何一个时期道德教育首先都应提倡的。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爱国主义的教育都不能放松,特别是现阶段,更要防止各种腐朽思想的无形渗透。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好的文化载体来潜移默化地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红色旅游景点往往凝固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资源,是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正确引导、积极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第二,诚信教育。孔子教育学生对人对事要诚实不欺,要讲究信用,“敬事而信”、“谨而信”,并认为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与人和睦相处的重要守则。若言而无信,必然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纠纷,甚至会引起社会的混乱和不安。孔子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2001年中共中央也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实守信。但食品安全领域却频频拉响警报,企业的道德底线和诚信问题成为全社会拷问的对象,消费者对商家诚信问题的信心正不断受到冲击。对于缺乏诚信的社会事件,除了尽快形成法律、法规、规章、规划和标准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制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市场认证体系,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等做法之外,我们还应加强对商家诚信教育,健全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诚信档案,对各社会主体的诚信行为进行跟踪监测,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对那些没有诚信的企业或个人予以制裁。第三,爱岗敬业的教育。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环卫工人漆家余赤身清理下水道的垃圾,央视新闻频道盛赞他是“当代的铁人王进喜”,他所展现出来的人的力量,是超越时代,超越工作的。对这种爱岗敬业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相关部门在进行大力表彰的同时,更应在全社会开展深入学习其爱岗敬业精神的活动,以促进形成各行各业加强爱岗敬业教育的热潮,提高公民的职业道德素质。第四,见利思义的教育。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在我们身边,不乏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现象。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在社会道德领域留下的伤痕远远没有完结,至今想来仍令人寒心。我们应该对孔子的“见利思义”、见义勇为等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改造和吸收,并以此来教育广大的社会公民,以培养他们拾金不昧,爱护公共财物,助人为乐等优良品德,发扬正气,抵制歪风,形成新的道德风尚。第五,孝悌的教育。“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孝道,尊老爱幼。除此之外,孔子还认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所以进行孝的教育还有利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如果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对于我们促进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关系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当然,我们加强道德教育还应涉及勤俭的教育、遵纪守法的教育、文明礼貌的教育、保护环境的教育等方面,从而大力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
(三)要把自我教育与道德教育制度化相结合,深入地对广大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一方面,要处理好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培养公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重视公民的自我教育,使广大公民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深化认识、加强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和稳定的道德习惯。另一方面,道德本身的力量并不能保证所有公民从善、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为恶不受罚的情形会无形中削弱道德的力量。国家和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使道德教育制度化、规范化,以减少公民的随意性,使之遵守道德规范。为此,可以制定出完善的道德教育目标和相应的措施,建立严格有效的奖惩机制,起到约束、规范的目的,以培养和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这样,公民的道德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四、总结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底蕴,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源泉,有助于推动公民道德教育的开展与深化,对于公民的自身发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之,我们要通过各种力量,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平。
作者:林溪工作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国外道德教育改革历程探讨
- 下一篇:道德教育自我对话研究分析
精品范文
7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