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的影响及战略

时间:2022-12-30 11:02:17

导语:社会道德的影响及战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道德的影响及战略

本文作者:袁玉芳工作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

社会道德事件的特点

(一)从涉及范围上看,具有广泛性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道德体系的作用性质及其变化,都源于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变化。社会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决定了道德领域的对立和斗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了道德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带来价值取向的变化,人的自我内省与观照瓦解于对利益与物欲的沉溺与追逐,道德的权威与合理性受到极大的挑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带来了广泛的消极影响,道德事件涉及面之广令人堪忧:如公共生活、市场环境、经济交往、职业活动、家庭婚姻、网络生活等。具体表现为:诚信缺失、假冒伪劣、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挥霍浪费、吸毒贩毒、赌博盗窃、警匪勾结、、坑蒙拐骗、家庭暴力、食品安全、煤矿矿难、醉酒驾车、学术腐败、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等。社会道德事件波及面之广,必定带来强烈的公众情绪化反应,道德的权威与合理性也将被弱化,甚至抛弃。(二)涉及内容上看,具有复杂性(综合性)所谓综合性,是指社会道德事件涉及的内涵构成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交叉渗透等特征。从表象上看,人们似乎把社会道德事件以其聚焦点不同而把他们分成交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人身安全等等,但实际上,大量的社会道德事件涉及的内容是复杂的,如“三鹿奶粉”事件、“彭宇事件”、“天津许云鹤案”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事件本身,它直指国人的道德底线,它考验政府的行政能力,它暴露出部门立法的弊病。可以说,许多社会道德事件往往交叉渗透盘根错节,我们都不能单独解读某一个事件。所以问题的解决又必须着眼于具体问题,从多方入手,来应对道德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三)从影响深度上看,具有深刻性社会道德事件对人们思想的触动较大,它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动机。一方面,社会道德事件本身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强烈触动。如从“小悦悦事件”发生后网民的关注度和论坛发帖就可以看出,从斥责路人的“人性冷漠”到追问“什么原因导致小悦悦悲剧”,进而不断地反思挖掘道德缺失原因,最终立足于人性与价值的大讨论。因她的死引发的讨论和思考,仍在继续。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因为有关部门对社会道德事件应对不及时和不公正,加上相关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夸大,使公众全局观念、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被淡化,甚至造成了一些人的思想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的蜕化和堕落。所以,在社会道德事件面前,人们的思想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行为动机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也是社会管理乃至学校教育面临的境况越来越复杂的缘故之一。

社会道德事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主要影响

(一)思想道德认知弱化与偏差道德认知即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它表现为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转型期,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互联网发展也使本土文化直接面临世界各种他文化的冲击。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价值多元化不仅弱化了大学生道德认知,也是造成当前社会道德事件的主要原因。在社会和个人面前,大学生越来越关注“个人”,对自我发展和个人目标表现出执着的态度,相反对道德价值信仰的终极目标越来越淡漠,甚至人生价值选择出现了错误的倾向,在实际生活中荣辱不分、是非不明。据调查表明,在很多高校1/2的人认为,目前社会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假恶丑的人不到1/10。还有2/5的人是摇摆人,认为“现在有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二)道德情感体验的矛盾性道德情感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人类独具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又是与人的非理性因素之一情感机制结合最牢的一种道德意识。它们可能表现为积极的、肯定性的情绪反应,如:道德自豪感、尊严感,利他行为后的愉悦感,也可以表现为否定性的,但同样是积极的情绪反应,如:羞愧感、内疚感等;在对道德事件的关注和评价中,高尚与卑鄙同在,深刻与浅薄并存。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正义感、良心在当代大学生中有精彩的展现,而那些道德虚无主义、反道德的情感在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既有多数的大学生以为国争光为最大的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的快乐,也有极少数的学生以投机钻营、奢侈浪费为荣,以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为乐,两极分化严重。(三)道德实践困惑道德实践困惑是指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观,在应用于实践中时,因其与现实生活的冲突或矛盾而引起公众怀疑或反思的情况。根据“社会道德事件”引发的道德争议,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在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道德困惑,对“社会道德事件”的道德评价上出现了双重甚至多重标准。如不少大学生说起道德头头是道,慷慨激昂,可一到行动时,就找借口推脱,他们虽然欣赏赞美高尚,但并不想拥有高尚,不少大学生赞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却不能将它完全变为自己的行动,认识和实践的差异相当明显。可见,任何一种现实生活中的观念、行为、现象,都可能获得一定道德观念的支持与肯定,而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批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陷人困惑与迷失中,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

(一)正视道德失范现象,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调整人的社会认识、行为及相互关系并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推动实施的一切认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对社会生活秩序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道德认知是道德的基础性构成,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者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道德发展,甚至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因此,强化大学生道德认知刻不容缓。第一,灌输社会要求,提高个人认知水平。通过灌输使大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并提高人的认识水平。只有把个人意识提高到社会所要求的高度,并用于指导个人行动,才能使无数个人行为汇聚成社会合力,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第二,正视道德失范现象。道德失范是因为社会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和经验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有差距引发的,因此,对于社会道德事件,我们必须从学生个体和社会客观现实出发,不应单一地谴责或回避道德失范现象,相反,要敢于正视道德失范,引导学生认真、深层次思考道德问题,弄清道德的本质含义与考量体系。(二)优化道德教育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道德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会对人的道德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目前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中不仅有消极的、非主流的一面,更有积极的、主流的一面,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模糊和偏差很大程度上受道德环境的影响。因此,优化和创造积极向上的道德环境,对科学实施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优化校园环境,强化国情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要大力营造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了解历史与现实,了解外国与中国,从而使大学生摆脱虚无颓丧、轻狂放荡的后现代主义、人权至上、世界大同的全球化和金钱至上、享乐第一的消费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第二,强化组织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能起到扬善抑恶、奖勤罚懒、扶正压邪的引导和教育作用。第三,加强社会动员,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通过对环境的优化,引导大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防御,客观地分析社会环境中主流道德,从善弃恶,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依靠主动精神消解被动意识,依靠建设力量抵御破坏力量,并依靠自身机体的免疫力战胜各种有害道德因素的侵蚀,汲取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并消除其中的消极因素,担负起为自己和他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责任与义务。(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按照马克思教育学说,社会实践是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道德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于它的践履性。道德的高尚性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才能得以体现和证实,也只有在道德活动中,才能切实体验到从事道德活动所带来的精神快乐,感受到旁观者无法感受的心灵满足。因此,参加道德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其主观世界,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增强德育实效。(四)锤炼教师品德,提高人格魅力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意志、智能结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内在倾向性。现代德育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对德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拥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也要具有健康的人格以及感召力。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重要。教师高尚的人格形象具有沟通情感的作用,它能够增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赢得最广泛的情感认同。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会赢得学生的敬佩、信服、信赖,引发学生亲切的心理感受。因此若要造就良好的学生人格,教师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至为重要。第一,学高为师。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修养,精通所教专业,要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按照教育规律教学。第二,德高为范。《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是教师良性人格发展的基本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心胸豁达、淡泊名利、荣辱不惊、鞠躬尽瘁的师表风范。正因为如此,教师才能用古往今来正直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高尚的信仰和追求,去熏陶学生,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