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现况与思索

时间:2022-12-28 11:19:50

导语:高校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现况与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现况与思索

本文作者:李玉华闫锋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一)价值观混乱,道德意识弱化大学生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在给人们的学习、交流大开便捷之门时,对主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已不再仅仅是个案,且呈增幅巨大的上升趋势。[5]众所周知,西方文化在网络中占居主导地位,这样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必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强烈冲击。由于大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形成价值多元化,造成价值观混乱,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泛滥成灾,使得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严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二)传播垃圾信息,造成信息污染网络在提供海量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的同时,也传播和散布不良信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网络法规的不健全以及网上审查和监督制度的缺乏,自律意识弱的大学生经常在网络上随意传播一些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失去控制无组织的信息,在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却构成信息污染和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6]如果利用网上自由场所,肆意传播以侵犯他人人格、败坏企业名誉、危害国家安全和颠覆他国政府为目的的信息,是名副其实的信息垃圾。这些垃圾信息与“健康的社会文化相比,淫秽、色情、暴力等不良现象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更快,面也更广”,[7]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也更大。(三)言行随意放纵,暴力倾向严重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掩盖了人的外在特征,隐去了相貌、年龄、穿戴等特征,暴露了人的灵魂。这样大学生就容易放松自我道德的约束,放弃道德责任感,从而导致大学生言行的放纵。语言暴力是网络上经常发生的不道德行为。他们在虚拟网络中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不喜欢的人或事进行攻击、谩骂。网络中的色情、名人隐私、恐吓信息以及反动言论等等,在现代技术的包装下有多样化的传播并诱惑着大学生,使他们编造形形色色的网络邮件广告、四处散布小道消息、将色情淫秽文字、图片发送到他人信箱、在BBS上恶性“灌水”、在聊天室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发表一些低级庸俗言论,把网络当成泄怒的“情绪公厕”。[5]其实,大学生说脏话、侮辱性的话没有任何目的,只是觉得好玩、刺激,发泄不满和怨气,但是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行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四)诚信缺失,引发信任危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基本道德规范。但是,网络的监督、审查和控制机制是不健全的,网络的特征使得其又给大学生网民创造了去个性化的情景,容易导致个体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水平降低,自我意识和行为责任意识的丧失,从而做出种种有悖社会伦理的非道德行为。比如在填写个人资料时弄虚作假,网络聊天时谎话连篇,甚至在网络应聘时伪造资历等。大学生通过网络伤害他人、偷看文件和剽窃论文等现象屡见不鲜,网络上的诚信缺失极有可能影响到现实生活,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社会。大学生网络不诚信行为会造成社会对学生的不信任,使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难以立足,给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五)沉溺网络,导致人格障碍由于互联网充满着新鲜事物,对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往往会导致他们对网络的迷恋。有的学生甚至染上网络毒瘾,上网精神亢奋,下网精神倦怠;有的考试不及格、留级,甚至因学分不够而被退学;有的几天时间全在网吧中,顾不上吃饭和休息。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等,不但会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为什么会如此迷恋于网络呢?这是因为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获得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获得的满足感,自然也就更倾向于逃避现实世界。这将会导致他们为人处世态度的消极化,将会使其忽视人与人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甚至会对社会的交往产生怀疑和抗拒心理。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网络自身的缺陷1.网络的虚拟性和超时空性的影响。虚拟性是网络社会的独特表现,其基本特点是行为者所处的交往环境在真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一个行为者与他人的交往主要通过文本。因此,大学生可以脱离现实的约束去体验自己想要的一切,这样网络行为相对于现实交往就可能发生偏差。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交往主体的人格虚拟化。网络社会中,彼此的身份是虚拟与隐蔽的,缺乏外在的约束与牵制。[8]大学生在网上使用的姓名、年龄、经历、性格等一般都是虚拟的,即大多数学生均以虚拟人格的面目进行交往。而虚拟人格易造成道德意识弱化,行为随心所欲,以自己的感受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不顾他人的感受,从而导致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2.网络自由度和开放性的影响。网络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可以在任何地方发表意见和观点,也可以将信息发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网络也为网民个体自身体验的表达、情感的宣泄等提供了一个很自由的空间,即使是最内向和腼腆的人也不会拒绝网络所提供的条件。[9]网络中充斥着大量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信息,这必然会引起道德上的怀疑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令大学生陷入迷茫,对既有道德产生怀疑,导致其行为的散漫和随意。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发表过激言论、散布各类谣言、对领导和教师进行人身攻击,有的甚至对我国的政治体制进行歪曲和抨击。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的开放自由引发了道德失范事件。(二)大学生自身的弱点1.大学生心理成熟滞后。大学生的特点是生理日趋成熟,心理比较脆弱,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所以,大学生的生理成熟往往与心理成熟滞后形成矛盾,生理心理需求与客观现实形成矛盾,这都会使其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于是,网络成为大学生宣泄情绪最合适的地方,许多大学生沉醉于刺激的游戏之中,热衷于BBS上的“成功体验”,以此来缓解压力、逃避困境。当面对网上海量信息时,他们很难甄别外来事物是否有用,往往会不加选择地接受外来事物,此时大学生从众心理表露得越发明显。盲目的从众之后,大学生们开始发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信息垃圾、账号被盗、交友被骗……于是,一部分大学生采取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撒谎、谩骂等不道德行为频频发生。[10]2.大学生道德意识薄弱。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逐渐突出,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但自身道德意识的淡薄,社会责任的淡化助长了大学生的放纵心理,诱发了种种道德问题。网络道德问题是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的反映,这折射出大学生道德意识十分薄弱。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模糊的价值观念、放纵的道德情感、较差的道德意志使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种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问题如果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排解,大学生很可能去网上发泄。而网络的弱规范性又放纵了大学生人性系统当中那些劣性因素的萌生和泛滥,网络强大的诱惑力远远超过了大学生自身的自制力。这样,大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道德问题。(三)网德道德教育的落后1.高校网德教育的缺失。网络为高校的德育提供了新途径,也提出了新挑战。高校在讲授信息技术的时候,往往忽视了网上道德教育,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没有传授网络道德规范。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课程,即便开设了这门课程,也因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单一而效果不佳。总体来看,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还不能适应网络环境对道德教育的需要,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还明鲜地滞后于网络的发展,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11]另外,专业网德教育队伍比较缺乏。目前进行网德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数教师对网德教育的特点、方法、形式还很陌生,也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2.家庭网德教育的不足。网络道德对于许多家长而言还比较陌生,家长尚未意识到网德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大多在外地读书,与家长相处时间较短,但是家庭网德教育仍然不可或缺。上网成瘾的原因大多是教育方法有问题,大多数家长在物质上比较慷慨,却忽略了情感上的关怀。当大学生离开父母开始大学生活时,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容易使其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往往沉迷网络寻求安慰。另外,一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引导,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以至于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人格。[12](四)社会环境的影响1.现实社会环境的冲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爆发。独生子女适应性较弱、学业压力、就业难等问题引起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在缺乏较好的引导与疏通机制的情况下,大学生往往容易选择网络作为释放压力的渠道,并且将现实生活中的焦虑通过谩骂、损害他人利益等途径表现出来,导致一些网络道德问题发生。[8]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腐败现象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传统道德已无力发挥其应有的评价、教育和引导功能,而网络道德还没有形成。此外,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规范和某些网络规范之间,新的网络规范与旧的网络规范之间存在着分歧、差异或冲突,相互之间衔接错位。[13]这使得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无所适从,造成不道德行为。2.网络法规不健全。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网络法律和法规比较缺乏。规范网络行为单纯依靠网络道德远远不够,还需要网络法律的强制力。网络社会的发展同现实社会一样,也需要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加以保障。利用法制来优化网络德育环境,使大学生避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主要是加强互联网的立法与执法工作,发挥网络法规的威慑与惩戒作用。但是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应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因此,应该利用网络服务社会,避免道德问题的产生,学术界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网络道德问题。(一)健全网络安全体系1.发展网络技术。通过发展网络技术,完全可以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因此,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一道“防火墙”,籍以净化网络环境。比如加大对网络加密技术、反黑客技术的开发力度,研制出过滤不良信息的软件,在技术层面为网络的健康发展提供屏障,从源头上维护网络的纯洁。要通过高科技手段预防网上不文明行为,比如利用网络加密技术进行身份认证;建立道德伦理监督管理中心和法律咨询援助中心;对网络文化提供者的内容加以审查;安装过滤软件,对不良网络文化加以堵截;对需要保护的网络文化进行加密,以防泄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等等。[14]2.完善网络监督机制。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与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健全的网络监督机制可以预防或减少不道德行为。探索新的网络管理方法,把技术本身作为管理的手段,以技术管理技术,应用“信息安全防火墙”等技术手段,预防不良信息的渗入。同时,建立网络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落实实名登记,实行版主负责制,建立上网用户日志记录留存制度和电子公告服务信息巡查制度,通过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的力量,形成监控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减少网德问题的发生。(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1.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其如何选择、怎样选择,也决定着其对信息的判断能力。网络并不是信息的净土,里面有陷阱和暗流,因而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袭,拒绝网络破坏性行为。大学生应有迅速发现对自己有用信息的意识,以及把其整合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意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是减少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根本措施。高校应加强网络知识的教育,提高有效利用信息和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使其用更短的时间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以达到学习知识、培养美德的目的。2.加强慎独教育,提高自律意识。网络世界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实现大学生的道德自律,离不开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即在网络主体内心世界展开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等道德观念的斗争,运用传统道德约束自己,从而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传统道德中慎独精神的教育作用非常显著,特别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社会中“,慎独”精神仍能发挥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大力加强“慎独”教育,激发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使之具备网络道德和责任意识,这样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网络环境中,他们也不会做出与道德要求相违背的行为。[11](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1.设置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有专门的课程,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因此,应设置专门的课程,编写网络道德教材,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明确认识到网络上任何不道德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要不断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增强其善恶鉴别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其能够自觉地抵制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各种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培训班,在进行网络技术培训的同时,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念,规范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2.组建专业队伍,建立教育网站。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应建立专业的队伍。面对网络带来的新挑战,高校应培养一支熟悉网络特点和规律,了解大学生思想状态、特征的教育队伍。因此,高校要把德育工作者的培养、选拔、进修等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并作为经常性、制度化的工作来抓,以保证高校的德育工作者适应网络时代日益繁重复杂的高校德育工作。[15]此外,在互联网上开设思想教育的网站,要采取多种形式,精心设计内容,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将有益的先进的文化搬上互联网,建立红色的思想教育网络体系。(四)健全网络法律法规1.加强网络立法。网络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但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必须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护,否则自由将会逐渐走向其对立面。因此,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加强网络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5]针对大量的网络犯罪行为,道德规范常常显得软弱无力,办法不多,因此许多国家都加紧制定相应的法规以规范网络行为。我国自1994年颁布第一部网络安全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来,还先后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国共用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这都为解决网络道德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2.加大宣传力度。虽然我国已颁布了网络方面的法规,但执行的情况并不理想,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是因为现在很多大学生对我国网络管理方面的法规不了解,所以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渠道宣传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16]同时,要大力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大力提高青少年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