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道德建设对策分析

时间:2022-12-27 08:35:38

导语:企业道德建设对策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道德建设对策分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企业也迅猛成长起来,企业的道德状况日益受到关注。分析东南大学伦理团队关于“全国道德发展状况数据库”(2007—2017),发现中国大众对企业家、当地企业道德状况评价表示比较满意,但从企业责任认知评价和责任行为评价数据来看,企业的利益需求与责任担当仍然是影响企业家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由此看来,个体道德意识的培育应成为中国伦理道德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针对此情况,我们应该提升个体对道德自律意义的认识,提高道德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增强伦理道德对个人行为、人际关系的调节功能;同时,企业家的经济活动也需要伦理道德的调节和规范,努力实现职业群体的群体道德和个体道德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企业道德;道德建设;社会责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企业也迅猛成长起来,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认识由隐到显,逐渐认识到经济利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时对经济利益背后承担的责任义务也予以重视。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金钱至上”的观念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那么,市场经济对我国伦理道德有何影响呢?如图1所示,59.4%的中国大众表示有“积极影响”,25.5%的中国大众表示“没有影响”,15.2%的中国大众表示有“消极影响”。可见,多数中国大众对市场经济带来伦理道德的影响基本持乐观态度,但实际上,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诱惑导致了多层面的利益与伦理冲突。如图2所示,55.5%的中国大众认为职业只是谋生的手段,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分析“全国道德发展状况数据库”(2007—2017)提供的数据,企业道德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社会逐利的价值导向下,企业以追逐利润作为发展的唯一目的,企业的行为必然容易引发利益与伦理的冲突。比如重产品数量轻产品质量,重发展轻环保,重私利轻公利。企业在发展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常常将利益与责任当作一对矛盾体,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往往会选择规避部分责任,就出现图3所说的“有道德认识,但不见诸行动”的现象。其实,企业需要在遵循经济和企业经营规律中发展,承担起利他人、利社会的责任。如果企业没有良好的价值导向,热衷赚快钱,最终也会丧失信誉,失去市场,从而失去生存立足的根本。第二,公众对企业、企业家的道德评价要好于个体工商户和商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对个体道德行为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是企业家的道德素养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是助推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具有较高道德感的企业家会主动承担起企业的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因此,企业群体道德的建设对个体道德行为自然存在一定的约束力。不过,这个调查数据与美国学者莱茵霍尔德·尼布尔认为的“群体道德低于个人道德”不太相同。尼布尔认为“(1)群体的道德意识是由组成群体的各成员关于群体应采取何种行为的不同见解组成的,群体内的个人必须考虑群体其他成员的利益,因此个人的自我超越能力在群体中受到很大限制:(2)个人进入群体后,道德责任转嫁给了整个群体或者分散了群体的每一个成员,因而削弱了个人的道德责任感;(3)维持群体自身的生存本能,驱使群体以自身利益为绝对价值,而不顾甚至损害其他群体的利益。因此,尼布尔的结论是,群体是邪恶的,个人才可能是道德的。”[1]莱茵霍尔德·尼布尔以基督现实主义道德为视角,“突出个体有超越自我去追求生命永恒性的能力,促使自身与其他生命共同体达到和谐。这种自我超越性在个体中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尤其是将理性和宗教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资源而言,都为个体的自我超越提供了助力。”[2]回到调研数据,问卷也对个体“道德感”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是只有33.8%的受访者经常有道德感;13.9%的受访者表示“在有监督的环境中或由别人在场时有,其他环境中没有”;24.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特别的感觉,但从来不做不道德的事”;27.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道德感的存在,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和利益办事。个体将道德责任转嫁给群体,从而削弱了个体的道德责任感。个体受到群体道德的约束,因而体现出在群体中道德意识强,回到个体时道德意识下降的情况,这或许能解释对企业群体道德行为的评价要好于个体工商户和商人的评价。综合以上分析可见,企业、企业家都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在道德行为上有待改善和提高,调查数据为我们呈现了问题的一个侧面,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状况的描述和理论分析,给予企业道德建设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培养个体道德意识,提升道德存在感和道德约束力

个体道德意识主要包含认知、情感、意志三个层面,只有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帮助个体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意识。“认知是个体关于道德关系、原则的认识,内化、凝聚着个体对时代精神、人生目的、价值目标、个人利益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国家利益关系的理解,属于理性的认知,是个体道德活动的指示灯;情感是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对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好恶的情绪反应,道德情感是反映个人在道德上的主观态度、主观道德立场;意志是个体克服一切阻力(如环境、条件、性格、习惯),向目标驱动的力量。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支配个体道德活动的完整的心理机制。”[3]道德认知的获得一方面来源于外在社会教化,另一方面来源于人类精神的自律。外在社会教化形成个体的理性认知,从而指导个体的道德活动方向,个体也在自身的理解范围内不断调节。当然,正如黑尔所说:“‘善’一词的主要功能是建议。”[4]因此,道德的外在社会教化的主要功能也是建议、劝告,建议、劝告要内化为个体道德的主动选择,还需要个体将之付诸实践,并形成自律行为。“一个懂得道德规范要求的人,不一定是有道德的人,只有从内心产生了高度的道德需要并付诸实践的人,才称得上是有德行的人,也才会产生道德意识的主动性、选择性、创造性即主体性特征。”[5]进一步探究道德自律,它和个体的内在需求是紧密相关的,因为道德意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个体的道德判断主要是受制于自己的主观标准,所以,当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在道德情感上就会对对应的道德给予肯定;反之,当个体的道德没有得到满足,在道德情感上就会对对应的道德给予否定。而不同层次的需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情感,如义务感、自尊感、美感、荣誉感、良心感等[3]。当然,个体的道德情感并不是一种随意的本能冲动,它是伴随着个体道德认知而产生的,是个体对外在事件的判断和评价,也是一种关于价值观的情感体验。个体的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在个体道德实践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即调动内心的道德热情,在满足个体道德需求和自我评价之后成为发挥个体主体性的心理驱动力。道德意志表现为个体在道德实践中面对困难不放弃、仍然坚守自己的道德行为,是一种意志力的体现。个体通过强大的内动力,主动自我调节,充分展现出其主体性的力量。在个体身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个体首先通过学习了解道德认知,逐渐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并以主体性的方式呈现出来,由此获得了道德存在感,这种道德情感体验又会促使个体不断提升道德认知,形成可贵的道德意志品质。如果说道德认知还只是个体道德意识的起点,那么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将个体道德意识向所指引的方向发展,从而支配着个体的行为。因此,培育个体道德意识,就要给予个体道德认知的指导,体验道德情感,提升道德的存在感,以此循环往复,形成道德意志,这样道德对个体行为才具有主动约束力。那么,道德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如何?从本次调查数据看,只有近七成的中国大众认为伦理道德对个人行为、人际关系具有调节能力,其余中国大众认为伦理道德对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几乎没有调节能力。要增强伦理道德的主动约束力或者调节功能,关键是要认识到伦理道德作为道德自律的力量,认识到道德自律后对社会和自我的意义。一个“人人为我”的社会必然会造成社会失序、效率低下的状况,只有“我为人人”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人为我”,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个体道德意识在这样的转化过程中,即是对外在道德要求进行思考,然后反观自身,进行精神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关照,个体自觉的道德行为一旦形成,即可以积极主动地调节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所以,道德培育的关键是培养个体由向外探寻到向内求索,形成个体的自觉道德行为。企业家的个体道德对企业道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核心领导者,其道德素养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因此,企业家应具备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有更强的道德主动约束力,运用自身的远见、智慧去实现目标,有担当,乐于承担义务和责任。有道德良知的企业家,“不是简单地被他们对社会需求的感知或怜悯之心驱使,而是拥有如何实现改良社会的愿景,并决心实现他们的愿景,且为之不懈努力。”[6]

二、经济活动也需要伦理道德的调节和规范

一直以来,经济学领域都在争论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经济学界认为经济学是一门“价值中立”的科学,即“经济学是由一整套客观严密的演绎推理过程构成的纯粹科学,它应该处于一种完全超脱价值立场的、摒弃价值判断的‘中立’状态,不能受社会价值尤其是道德价值的影响,不应当与研究价值问题的伦理学科发生纠葛。”[7]这种观点其实是在孤立地看待经济活动。伦理学主要探讨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调节利益冲突是伦理道德的重要功能。而经济活动也是由一个个人去实施运作的,个体的经济行为除了受到法律的硬性约束外,还应该受到道德规范的软性约束,毕竟法律具有滞后性,这时道德的自律性应该发挥作用,才能共同促进经济活动的良性发展。因此,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应该由研究经济规律扩展到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研究个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个体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其行为自然也应该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另一方面,从经济形态的发展过程来看,也体现出经济伦理的必要性。经济形态发展到商品经济,人们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熟人圈走向陌生人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之商品经济具有竞争特性,围绕资源、利益展开的矛盾冲突增加,原有的家庭伦理规范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中,竞争与合作是辩证统一的,竞争性突破了自然经济中人们的舒适区,让经济发展更有活力,人们更多选择,但是盲目的、恶性竞争是需要避免的,市场需要通过合作走向良性竞争,合作即是经济伦理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因此,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利益冲突,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将“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摒弃单纯自利的行为,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以“不损人”为底线,积极寻求合作,以利他的姿态发挥作用。

三、重视职业道德建设,推动公民整体道德素养的提高

经济活动的深入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对职业的道德要求也越来越丰富。恩格斯说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因此,“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8]换言之,社会分工的细化导致职业的多样化,不同的职业角色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让职业者在社会要求的道德限度内行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职业道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各行各业都建立起基本的职业准则和职业规范,并对职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要求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做事,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依然存在诸多道德失范的问题,由前面数据可知,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对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商人的道德状态评价不高,认为目前大多数职业从业人员只是将职业当成谋生手段,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因此,在职业道德建设中,要重视对职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育,并监督职业道德行为的落实情况,注意群众的反馈建议,进一步推进职业道德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职业教育上,要以塑造职业人格为目的,帮助个体发展内在的自我。职业劳动并不是简单的个体化的机械过程,它需要职业从业人员主动积极地投入,并努力进行创造的过程。职业教育也不是简单的技能指导,而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为目的,即职业教育除了要教授给职业者所需的生存技能之外,还需要塑造职业者的职业人格。理想职业人格赋予个体良好的职业伦理道德、高度的职业角色认同和强烈的职业信念。职业教育的实质即是要培育个体形成良好的职业人格,使个体自觉认知到工作的意义,并将工作视为自己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只有这样,个体在职业活动才能更投入,“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提升技能,追求更好的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从职业活动中得到愉快的体验。”[9]职业教育帮助个体实现道德意识的觉醒,但是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并不代表现实中职业道德的良好,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还需要厘清职业道德的一般性要求和专业性要求。职业道德的一般性要求,即《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要求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专业性要求即某一具体职业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比如教师行业有教师道德规范,商业领域有商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当我们做到职业道德的一般性要求之后,还需要遵守行业的专业性要求,职业道德的一般性要求体现在专业性要求之中,同时专业性要求以一般性要求为基础,这才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

四、企业要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企业家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者,应该重视涵养自己的道德素养,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来理解企业和企业家精神,可以将之定性为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观念,它一方面是调节人们经济活动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是主体把握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精神。”[10]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并不把赚取利润作为企业的唯一目的,而是认为企业也应该具备道德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已经不是各个部门的简单相加,企业要对员工行为、公司决策及其决策结果负起责任。同时,企业中的个人要为企业利益最大化服务,甚至个人的道德责任远大于企业,因为在遭遇复杂的伦理问题时,只有个人而非公司才能进行负责任的思考。企业、个人之所以会从事不当行为,原因是他们为完成公司目标而不择手段。因此,企业在企业伦理和制度设计上都要考虑如何约束自身和制约个人,在此思考上,企业应以诚实、公正、诚信作为企业信念,并以责任担当作为制度设计的价值导向。以责任担当为制度设计和价值导向,相对应的,管理者也应当具备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具有创新精神,富有社会责任感,企业发展并不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而是思考如何以创新方式解决企业、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共同繁荣。他们具有远大志向和抱负,能将经济利益、社会利益、责任三者很好结合,彼此相连,互相依靠。以社会企业家为例。社会企业家与商业企业家同为企业家,二者都致力于实现自身的远大的理想,都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但社会企业家不同于商业企业家,二者动机有所不同,商业企业家意在经济上获取最大利益,社会企业家意在造福社会。当然,商业企业家可以为社会企业家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用一部分资金进行公益事业。社会企业家要学习商业企业家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以实现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商业企业家要学习社会企业家的包容和关怀,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稳定经营创造环境,社会企业家的引领作用也是应当学习的。简言之,虽然社会企业家和商业企业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相辅相成,但是社会企业家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更强,积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困难群体,拥有环保理念,希望最终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和观念,并将理想传播到全社会,形成社会影响。另外,企业家不仅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应具有综合的能力素养,以应对繁杂的市场利益冲突。企业家可在调查了解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机制,探寻资源整合来实现发展愿景。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全国道德发展数据库”(2007—2017)的数据,可以了解当前企业和企业家的伦理道德状况。受访者对企业家、当地企业道德状况评价表示比较满意,但从企业责任认知评价和责任行为评价数据来看,企业的利益需求与责任担当仍然是影响企业家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由此看来,个体道德意识的培育应成为中国伦理道德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针对此情况,我们应该提升个体对道德自律意义的认识,提高道德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增强伦理道德对个人行为、人际关系的调节功能;推动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市场经济行为,从而促进公民整体素养的提高;同时,企业家的经济活动也需要伦理道德的调节和规范,努力实现职业群体的群体道德和个体道德的共同进步。

作者:张丽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