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冷漠表征及消解

时间:2022-05-13 09:37:58

导语:中学生道德冷漠表征及消解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学生道德冷漠表征及消解

摘要:在全面加强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国道德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其中见义不为的道德冷漠行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学生作为具备一定道德素养的群体,其道德冷漠行为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影响着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须及时探索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的学校道德教育工作,消解中学生道德冷漠行为,建立良好社会风气。

关键词:网络媒体;中学生;道德建设;道德冷漠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逐渐步入了新媒体网络时代,网络媒体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习惯与方式。中学生群体对网络媒体接触时间早、使用率高、上网时间长,在为中学生提供丰富直观教育资源的同时,网络媒体所曝光的一系列道德问题,也对中学生的道德冷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道德冷漠是指人们道德感麻木和冷漠,具体表现为人们漠视、怀疑道德行为,推卸、排斥道德责任等一系列消极的道德态度及行为[1]。道德冷漠和一般的感情淡薄有所差别,它是指对人或事物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一种漠不关心、不坚定和不作为。道德冷漠阻滞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缺乏道德敏感与道德同情的一种道德责任的推拒与逃避[2]。

一、中学生道德冷漠的具体表征

中学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个体的心灵迅速走向成熟且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其自我意识和世界观正在形成。整体而言,中学生群体进入了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中所划分的自律道德水平阶段,道德意识有所觉醒、道德行为水平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学生的道德理想也更加现实,他们不再作为象牙塔里不谙世事的埋头书生,在各种现实事件、舆论新闻的影响下知行脱节、知而不行的现象屡屡发生。具体而言,中学生道德冷漠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贫乏的道德热情作为具备基本法律知识的群体,中学生在道德方面一直接受着高标准的、提倡崇高无私的教育,当世俗生活中一些道德情境要求个人牺牲自我利益去服务于别人时,他们及时地缩到法律的庇护下,信守“帮助别人是情分,不帮别人是本分”的世俗念条,法律的最低线与教育对个体要求的高尚、奉献精神产生了冲突,纠结选择中中学生个人的道德热情有所消减,从而道德动力严重不足,当遇到他人的道德困境时选择视而不见、置之不理。2.无意识的道德麻木开放便捷的互联网使得现代中学生思想多元化、接受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弊端。媒体在作报道时倾向于倾诉苦难,呼吁真情来博取人们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现代中学生的“苦难饱和”和“同情疲劳”。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求助消息和生活中的种种平台的众筹献爱心链接,部分中学生由一开始的触目惊心、深受触动到后来的麻不不仁、道德责任淡漠,甚至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相,久而久之,发展成部分中学生无意识的道德麻木,而电子媒体和网络报道无疑是其道德麻木的助推器。3.主动的责任推拒中学生具备关注社会新闻的能力和手段,网络媒体曝光的主动扶老人反被讹的新闻、见义勇为反蒙冤的事实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根据班杜拉的强化理论,在接收到这样的替代强化信号后,部分中学生面对道德情境时敏感地选择了逃避,秉承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及时躲开可能产生的道德困境。道德责任的缺失是该类中学生所具有的共性,强烈的个人意识和浅薄的社会经验让他们片面地吸收了网络媒体中报道的人性的阴暗面而忽视了社会中温情的部分,主动的责任推拒也成为面对他人困境时采取的一种自保措施。

二、中学生道德冷漠的消解

有学者指出,教育不能冷漠,教育是道德事业,承担着无法否认的道德责任[5]。面对现实中棘手的中学生道德冷漠,我们要从教育出发,对处于网络媒体大环境的中学生采用多种途径教育,切实抵御道德冷漠现象的蔓延。1.构建共有、共生、共享的道德环境网络媒体已然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这把双刃剑取决于我们能否将其利用得好。网络媒体的开放、共享和包容是它所独有的优势。中学生作为网民的一部分,网络主流媒体的价值观也对中学生起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这个中介,对中学生进行社会教育,通过规范网络环境、引导网络舆论、提高网络信息信任度,让中学生关注到更多正能量,树立积极的道德榜样。同时,针对网络上已有的一些“碰瓷”现象,可鼓励中学生勇于表达其道德见识和想法,通过众人的力量去有效地提出一些避免见义勇为可能会有的消极后果的方法。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规范网络共享内容、提高共享质量,让更多的中学生甚至普通人能够通过网络媒体有所受益,因此建立共有、共生、共享的道德环境迫在眉睫。2.提升中学生的媒体素养学校教育要树立现代信息观,将网络媒体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对中学生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构建人性化、时代化的德育体系,让中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首先,中学生作为具备自主能力的群体,要帮助其处理好上网娱乐和学习处世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学会分析、学会理性,要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其次,网络时代信息多元且存在很多未经证实的消息,要教育中学生善于甄别、鉴定纷繁复杂的消息是否可靠且正确,不传谣、不信谣,对未知的消息保持怀疑是教育中学生应有之义。此外,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具体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可通过引导中学生交流、讨论网络道德实例,剖析网络报道背后道德主体所包含的道德因素和现实情况,也可进一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个人见解。面对网络上不同言论,从不同道德利益主体进行分析,切实提高个人媒体素养和道德共情能力,激发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共情能力。3.提高个体道德责任意识和道德水平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中学生道德冷漠等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和该群体道德责任感的弱化甚至消失有关。康德曾说过:“人类行为在道德上的善良,不是出自爱好与利己之心,而是出于责任”[5]。因此,对中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教育迫在眉睫。首先,要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在道德教育中必须坚持形成主动、不推卸责任的教育,这样才可以避免由于群体责任逃避而产生的社会道德冷漠现象。其次,要不断强化中学生道德人格,要通过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让学生感受道德力量、激发道德热情,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中学生作为具有一定爱好倾向性的人,可以通过其喜欢的媒体偶像及其具备的优良道德品质对他们产生影响,网络偶像不断宣传、追随主流媒体所倡导的价值观,再经由其偶像为中介对中学生进行熏陶,会有更好的效果。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引导中学生实践道德行为,将理性行为与感性认识相结合,把道德责任和道德热情实际落地,做新一代的中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刘曙光.论道德冷漠[J].基础理论研究,2008(04):15.

[2]史小禹.道德冷漠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5.

[3]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341.

[4]高德胜.道德冷淡与道德教育[J].教育学报,2009(03):76.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8.

作者:王杰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