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因素在文学作品的影响力

时间:2022-04-20 10:39:16

导语:道德因素在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道德因素在文学作品的影响力

[摘要]在文学作品中,总会存在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它决定了艺术格调的高低,影响着文学作品艺术审美张力的大小。本论文重点解析文学作品中的社会伦理道德因素,以期能够发现它对文学创作影响,为今后在文学创作中融合社会伦理道德因素和文学艺术元素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文学作品;道德因素;影响力

伦理道德与文学作品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主体进行研究,分析其所表现的生命意义,能够深刻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思想,读者对于作品文学魅力的赏析也存在于对作品道德的解读过程中,与此同时,社会伦理道德因素也会影响到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思想主体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研究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因素的影响力,分析文学作品中思想道德对文学作品之间的互相作用,对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因素对于文学作品审美张力的影响

(一)我国传统文学思想道德因素经历的时期

目前而言,我国的文学传统思想道德因素,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我国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解读和分析非常看重其所蕴涵的道德和伦理性。所以,中国当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塑造了许多高达的人物形象。社会道德因素鲜明,是这些人物形象共同具有的特性。这些作品在当时对读者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产生了长远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赏析也是倾向于关注其思想道德,比如我国的古典名著《牡丹亭》等。在当代的某段时间对这些古典名著的赏析就是从思想道德的角度进行诠释的。对作品中人物形象道德含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对时代道德伦理的影响。然而,这一时期对伦理道德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时犯了距离过近的错误,忽略了文学创作本身的审美意义和价值特征。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对于文学作品伦理道德因素的分析犯了距离过远的错误。许多新的作品,尤其是源于网络中的文学作品没有重视到一部作品应该具有的社会伦理道德因素,只是将重点放到了宣泄欲望和享受快感上。这样的结果是文学作品失去了精神价值,变得低俗。然而,如果将社会伦理道德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促使他们有效结合,相互作用,必定会使文学作品审美张力更大。

(二)道德因素对作品审美张力的影响

1.文学作品主题遵循或者背离道德都会增加审美张力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遵循或背离社会伦理道德都会扩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审美张力,成为文学作品中焦点性的矛盾。在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就是身处在这种矛盾当中,正义与邪恶的矛盾,灵魂与肉体的矛盾,人性与欲望等等。这些矛盾在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斗争,一个立体真实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就是这样形成的。比如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被塑造成为一个放荡不羁,已经跨过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形象。然而通过了解作品我们发现,很多女性的优点都在安娜身上得到体现,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追求爱情时,能够不顾社会世俗,甚至将生命置之度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如此纯真,却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道德理论的批判。安娜是一个已婚女性,但是她仍然去追求爱情,这显然是社会伦理道德所无法容忍的,她就是这样的叛逆,以此挑战者社会道德伦理底线。世俗伦理是无法接受它所追求的爱情的,她的思想行为都被但是社会所不齿。但是,一个世俗无法容忍的女子却有着单纯的一面,她对于爱情舍生忘死的姿态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也影响了他们的爱情观。以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的理论来看安娜,她是一个圆形人物,有着多个侧面,多种个性,所以要想对安娜进行评价,从一种角度或者一个方面是很难做到的。如果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对这样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和约束,也是难以实现的。在自我欲望和社会道德伦理中进行斗争,在灵魂和肉体之间进行着挣扎,在这样的矛盾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必然丰满而立体,审美张力也自然产生,引导着读者进行思考,探究人性的审美性。2.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背离道德因素会变得更加立体其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偏离社会道德伦理,人物形象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丰满、立体,使文学作品蕴涵审美张力。对于叙事性文学作品而言,其主要的标志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独特又鲜明。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能够塑造出着最为独特的人物形象而为世人所皆知的。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在该作品当中晴雯就是一个富有审美张力的人物形象。该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审美张力正是产生于她背叛世俗的伦理道德之中。同样作为贾宝玉的丫鬟,晴雯与袭人性格却完全相反,袭人善解人意,对人温柔体贴。晴雯则性格张扬,尤其是在处理事情时,说话过于尖锐,不懂得收敛,因此导致贾母等人对其反感。然而到了最后,晴雯被轰出了贾府,在病死之前说了一番话,将晴雯性格中率真的一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与袭人相比,晴雯显得更加的单纯可爱了。然而当她身处大观园的时候,她的性格是无法被园中及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所接受的。所以,只有像袭人一样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性情才能够生存下去。因此,与林黛玉相同,晴雯成了《红楼梦》当中的另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物形象,也正是这种原因,造成了晴雯成为该名著当中的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被广大读者所铭记。3.背离道德的人物形象增加作品审美张力,提高创作难度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把握了社会伦理道德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塑造出完全背离社会伦理道德的人物形象,进而让文学作品中蕴含了更多的审美艺术张力。在文学创作当中,虽然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与社会伦理道德完全背离,但是塑造这种人物形象,对于作者要求更高。首先作家对于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把握必须非常明确,并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对于人物的形象认知都要非常的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作品主体充满审美张力。比如《欧也妮葛朗台》这一文学名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与社会伦理道德完全背离。但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却显得非常成功。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人物形象已经成为典型。作品中的主人公葛朗台是一个视财如命的吝啬鬼,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妻子不舍得花一分钱,他的这种行为完全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标准。作者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完全显示了自己高超的文学创作能力,葛朗台这样的人物形象完全背离了社会伦理道德,作品中却充满了艺术的审美张力。这部文学作品体现出的是一种审丑的文学主体,正是读者通过审丑才感受到来自社会伦理道德的巨大影响。

二、道德因素对作品的格调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作为文学作品,即便没有任何道德内容,不牵涉道德题材,但是某种道德观念却会有意无意地表达出来。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不仅包含了价值观,人生观,同时还包括了作品中的沈敏情趣,以及对人生的最终探索。这种观念或许是作者本身所具备的,也或许是作者所想要可以表达的,也可能是作者没有这种观念或者表达的意思,但是读者却从作品中解读出来的。正如文学家斯威夫特说的那样,渊博的评论家拥有非常锐利的目光,读荷马史诗却能够读出荷马本人都不懂的含义。所以说,文学不仅来源于现实,而且又创造了现实,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取向以及价值取向非常独特,这对于作品的格调有着相应的影响。在社会当中,“美”和“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重叠的,同时也存在合一的情况。因为美和善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大部分是重叠的,有时甚至是合一的。一部宣扬道德的作品未必是经典,但是如果一部作品当中所宣扬主题完全背离道德,不符合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聚,偏离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轨道,那么这样的作品一定不会成功。艺术之所以能够伟大,是因为它是道德的艺术,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同样如此。通俗地讲,“真”归属于哲学,“善”归属于伦理学,“美”则属于艺术。持有艺术独立观点的人认为美才是艺术的目的,与“真”“善”没有关系。但是善和美食形影不离的,相互交融的,在文学中仍然有着这样的关系。“善”是“美”的前提,只有“善”才能够通向“美”。在文学作品中,“善”的东西未必是“美”的,但是“美”的东西一定是“善”的。但是纵观现在,很多文学作品却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道德冷漠症”。在一些作品当中,传统道德的解构方式非常消极,嘲弄神圣的东西。道德观念已经失去了神圣的地位,失去了根基,成为虚无缥缈的没有分量的东西。现代的作品可以说是征服了世界,但是却在征服的过程中丧失了灵魂。歌德曾经说过,现代人已经开始厌恶宣传高尚道德,弘扬先进事迹的文学作品,他们更加青睐描写各种各样的奸淫邪盗。他们不再热衷于古希腊那美妙的神话故事,而是选择了吸血鬼和巫婆这样的内容,觉得这样才够味,这样才能够有更好的效果。然而当观众习惯了这种浓烈的重口味之后,就会觉得味道仍然不重,陷入了不断要求加重口味的循环当中。尤其是在当前非常流行的网络文学作品当中,没有融入任何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一些网络中的文学作品为了能够更加流行,迎合大众的口味,文学作品中泛滥着低俗、恶俗的审美趣味,文学做平将社会道德底线降低,文学作品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宣泄品。

三、总结

总而言之,一部文学作品要想成功,必须在作品中包含着社会伦理道德因素。同时,也只有在社会伦理道德的标准之下进行文学创作,产生的作品具有的艺术感染力才会更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会因为背离或者遵循了社会伦理道德而成为经典,变得独具魅力。然而,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因素总是潜在的存在,并不像政治说教那样的明显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深刻影响着作品的艺术格调。

参考文献:

[1]杨守森.灵魂的守护[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32.

[2]何西来.道德中介论[J].文学评论,2002(2).

[3]赵红梅,戴茂堂.文艺伦理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8.

作者:韦莉莉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