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研究
时间:2022-04-14 11:05:33
导语: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职业道德评价对辅导员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建设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引导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通过阐述构建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及原则,寻求解决当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着眼构建多层次、多视角、多元化的立体式的评价体系,这将有助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质量和成效,确保培养出新时代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是指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时,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准则,它既是辅导员准入的基本标准,更是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先决条件。它不仅制约着辅导员自身专业水平和学生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发挥,而且还影响着辅导员的做人做事、教书育人导向,更为重要的是潜移默化、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然而,进入新时代后,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和更新完善,进而适应新时展的需要。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评价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好坏,从而正确引导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向健康方向发展,通过制定科学规范标准的评价体系来解决上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构建新时代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已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和通道,新时代大学生深受多媒体、网络的冲击和影响,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而高校辅导员作为教育和影响大学生“三观”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不断革新和深化,对高校辅导员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而对辅导员职业道德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影响了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客观评价,导致辅导员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尽快构建新时代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一)构建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历史意义。高校辅导员必须是一名共产党员,要遵守共产党员行为规范,是学生在大学时期的政治引导者,对大学生的政治启蒙和政治意识的形成和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光辉发展历程,辅导员制度从起源、形成、发展、停滞、恢复健全、规范加强到目前的创新完善,辅导员的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一脉相承的,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始终是辅导员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到热爱祖国和人民,从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到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德”的考察和评价总是放在辅导员基本素质考核的首位,所以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二)构建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价值意义。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是一种特殊的、抽象的、多元的、复杂的价值形态,它是内在自身价值和外在客观评价的统一,是物质利益价值与精神激励价值的统一,更是个人价值和集体荣誉,甚至是国家价值的统一,他们不是分离的,是集中统一、一脉相承的。辅导员兼有大学教师“教书”和学生管理“育人”的双重身份。首先,辅导员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中展现和内化表现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世界“三观”的塑造和心理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年轻一代是祖国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大学生作为国家前途和发展的代表,他们的“三观”塑造非常重要,对我们社会主义发展和影响意义深远;[1]其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者,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与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心理辅导、家校共建、困难问题处理、日常鼓励与处罚都将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日后走向社会的具体行为和发展方向,小到个人努力发展,提升自己,拥有高水平的生活条件,大到影响国家发展壮大,提升国际竞争力。反之,高校领导、同事、学生,甚至家长对辅导员日常表现的评价、身份的认同、职称和工资的晋升,也不同程度的激励或影响着辅导员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自身职业道德的成长进步,因此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三)构建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一所高校、一所大学的长久发展和持续壮大需要道德文化精神的积淀和发扬。然而,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学校不断的升级,大学越来越多、学生越招越多、楼越建越高,对比硬件的高度配置和建设,高校招收的学生素质有所下降,招聘的教师和辅导员在学历上虽有所上升,但质量上也不免有滥竽充数之嫌,学校招收招聘的辅导员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赶不上学校快速发展的“脚步”,从而降低了辅导员的准入标准,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试想,一个人责任与权力不相匹配、付出与回报不相匹配、业绩与评价不相匹配,如何向上发展,何谈立德树人、至真至善?当前,对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急需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全面形成对有理想、有能力、能奋斗的辅导员或青年教师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文化氛围,因此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新时代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是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自我评价,是外界对辅导员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审视和监督,其评价的原则必须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动态性、特色性,以确保能促进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一)坚持评价的客观性原则。新时代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首先制定和遴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既要能体现辅导员职业道德的规范性,还要通俗易懂接地气;其次评价过程和方式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泛泛而谈、虚无缥缈、纸上谈兵,能切实起到客观真实的评价效果;再次,评价结果运用的科学合理,能正确引导辅导员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起到经济激励、思想激励、发展激励的多重效果。(二)坚持评价的公正性原则。公正性是促进评价长久致远的保鲜剂,新时代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的指标设计和评价方式以及评价过程,甚至评价人员的选择,都要经过全国有资质和权威的第三方行业或部门牵头负责制定和操作,要对制定过程和初步结果进行社会公示公告,各行各业相关人员要在事前、事中、事后等不同阶段参与监督,确保评价的内容、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公正的。(三)坚持评价的动态性原则。新时代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的结果不是永久不变的,要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动态调整120机制,组织开展一年一评,或二年一评,既不能评价泛滥,搞成形式主义,也不能一成不变,搞成终身制,评价结果只能代表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成绩和表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我们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动态调整,切实发挥推动职业道德提升的作用。[2](四)坚持评价的特色性原则。全国的地区、地域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异,也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特点,高校及辅导员也一样,受高校所处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水平的影响,虽然不同的高校、不同的辅导员都有他们特有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可以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但评价的标准、准则和目标还是要以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为主,确保理念、价值取向的正确。
四、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辅导员相关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健全,与辅导员息息相关的利益奖惩机制和发展方向逐步清晰化,大部分高校也均开始重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形式的重要,不代表实质上的重要,目前,很多高校在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不够科学。评价指标对于整个评价体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指标,评价的方式方法再好,过程再公正,它也是空中楼阁,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当前主要是评价指标中的内容和评价指标的种类不够全面,一是评价指标内容不够细。传统的辅导员考核评价中,将评价指标简单的概况为“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这些指标较为笼统、模糊,难以量化、细化,缺少针对性,不能充分考虑各高校、各院系的资源、职能特点和各自的基础基数等,不能充分考虑被考核被评价人员的服务半径、管理水平、科研方向等方面的差异性,使以往用同一标准考核不同对象时,频频出现操作难、评定难、运用难的问题。二是评价指标不够全。高校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的评价重理论、轻实践,多数以数量和发表期刊为考核依据,其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课外及休息时间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各类问题等繁琐的工作,无法计入工作量,也无法进行实质性考量,可操作性较差,更多流于形式。(二)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标准不够合理。评价标准是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指向针,评价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评价质量,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缺乏层次分明的目标标准。由于职业道德评价的抽象性和模糊性,仅仅是有定性的标准,多数只是进行了名词解释或综合阐述,而没有具体详细的定量标准和规范,或有些定量标准,也只是简单的、低层次的,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和实地的调查研究,从而导致了在评价上操作性较差,导致很多人在评价赋分时,多数不能准确地说明评价结果的实例依据来,仅仅是凭感觉、凭印象,出现了评价的随意性、不负责性和不全面性。二是评价标准不能与时俱进,长期处于固化的状态,认为只要辅导员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没有违内校内规章制度、没有造成教学事故或者损害学校声誉,一般都会评为合格,甚至优秀是没有过错的前提下轮着来,职业道德评价已然成为“大家都好”的评价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显然这种评价沦为了形式,要进一步更新、变化和改进,确保评价结果得到大部分人的信服和承认,还需要合理确定标准,易于量化并可操作。(三)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主体不够全面。目前,多数高校都是采取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和同事互评的行政模式,或是通过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学生成绩、考研率、考录公务员、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等学生就业途径来评价,或是简单地以承担课题量和科研成绩来做学术评价,对辅导员的自我评价几乎不予采用或比例很小,甚至对同事和学生的评价往往也是走了所谓“民主”的形式,为领导评价结果的运用提供独断专行的掩护,特别是忽视了社会监督式的评价补充,评价的方向不够正确,不利于评价的公平公正,把职业道德直接等同于个人好感、个人能力、学术成果和人际关系,忽视了管理学生、服务学生,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供情感帮助,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能力,为祖国、为社会奉献自我的表现,成绩结果导向强,无形过程导向弱,目标导向过于单一,所得评价结果必然有失偏颇,不能准确反映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真实程度,也不能准确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采取有力措施提升自我,不利于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道德素养,其职业归属感也进一步降低,而这种目标导向,更有可能有违教育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重利轻义,对学生的人格和“三观”造成不利的影响。(四)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结果不够准确。评价结果是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而评价指标的不科学、评价标准的不合理、评价主体的不全面,导致了评价结果的不准确,这是个前因后果的关系。一是主观方面导致了不准确的评价结果。多数高校的辅导员评价机制没有达到与时俱进的更新和完善,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填写评价表和调查表只是年度考核的习惯过程而已,在评价中容易出现“填个好就行了,不要太认真”“填写一句就行了,不要出现空白即可”等态度和想法,并付诸实施,以此敷衍应付了事;或者有些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被评价辅导员有个人私怨或不同看法,并带到了工作中来,从而没有根据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在教学教研、指导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班级、召开班会、解决学生困难和问题等实际工作情况去如实评价,导致了评价结果的失真。二是客观方面导致了不准确的评价结果。因评价指标、标准、主体、方式等多年未作更新和改变,导致评价指标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时展的要求和方向,也就是陈旧的评价指标和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形式,已经不能起到提升素质、强化工作的作用,评价结果出现泛化,导致评价出来的结果就不准确,辅导员对评价结果就不予重视,评价流于了形式。
五、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针对上述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着眼构建多层次、多视角、多元化的立体式的考核评价体系,力求由少数人分析评价向多数人分析评价的转变,由单一的纵向分析评价向纵横交错式的分析评价转变。这有助于辅导员向专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质量和成效。面对当前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急需要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以适应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确保培养出新时代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建立职业化的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辅导员队伍。(一)科学设置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解决好“评什么”的问题。要设置什么样的评价指标,就必须弄清楚辅导员工作的主要职责或使命是什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第四条要求辅导员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五条指出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设置考核指标时要按照科学、合理、简便、管用的原则,科学设置考核内容,针对不同职务层次和岗位特点,设置不同考核内容。要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体现考核评价的可操作性。要充分考虑工作基础、学生专业、学生数量、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性,分级别、分类型、有针对性的考评,形成个性鲜明、配套完善、科学严密的考核评价指标,指导辅导员在政治觉悟方面能分清大是大非,紧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思想观念方面,要不怕输不怕累,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为学生树榜样、引方向;在师德教育方面,要提高教育学生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塑造良好的引导氛围。[4](二)多向选定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主体,解决好“谁来评”的问题。一直以来,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多以行政评价模式存在,评价主体主要是高校院系领导、同事以及学生,虽然也属于多元评价体制,但笔者认为这是狭义的多元,因为这只是校内的代表群体,缺乏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监督评价。现实多元评价中,要以扩大民主为取向,增加辅导员自评和社会监督评价。自评是从内而外的评价,是辅导员自身在思想道德教育和日常学生工作中对自我行为的评判,让辅导员本人参与到自己的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是学校对本院辅导员的信任,能够切实提高辅导员实现自我的归属感,增强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幸福感,更好地调动辅导员的自身潜力,更好地奉献学校和社会,也带动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社会监督评价是由外而内的评价,通过平时与被考核对象联系较为密切、关联度强、知情度较高的人员,多层面、多角度掌握考核对象的信息,具体可以通过测评的方式进行,通过设置简单、合理、全面的测评指标,引导校外监督人员对被考核对象作出真实评价。除此之外,还要对外部评论人员提供被评人员的考评结果以及考评结果运用情况,切实使外部监督作用体现出来,引起他们的重视,确保外部监督能起到改进自我、激发自我的有力措施。(三)多元确定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方式,解决好“怎么评”的问题。针对现实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引进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一要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通过辅导员自我评价和校内领导、教师、学生与校外家庭、社会的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评价的实效性、真实性和全面性,以多方的评价方式来互相监督,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二要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把定性评价作为定量评价的基本前提,把定量评价作为定性评价的科学依据,注重以定性标准量化细化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坚持分类定量、综合定性,注重通过统计数据来支撑和反映定性评价,通过定性评价来甄别和验证统计数据,切实做到既有数据,又有分析;[5]三要把发展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辅导员评价既要注重结果性评价,针对学生成绩、就业率、考研率、科研成果等考评结果予以奖罚,更要注重发展性评价,针对评价中发现的不足,激励辅导员自身去面对和接受,并通过改进不足、提升自我来达到职业道德的提高和发展;四要把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目前,高校多采用线下评价方式,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线上模式已经融入了大众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推动线上评价模式,既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也进一步补充了评价的不全面性,解决了评价不够隐秘的缺点,杜绝了评价“都说好”的顽疾;五要把综合性评价与特殊性评价相结合,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归根到底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既要考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素质,也要考评班级管理事务的能力,还要考评心理辅导咨询方面的作为,但现实中,每个人都有他的差异性,优缺点各不同,他们擅长的学科和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考评时,可以单列一项个人优势评价,由辅导员本人或他人提出自身不同于别人的优点,并进行针对性核实评价,根据贡献度予以分层加分。(四)构建评价结果的反馈和优化机制,解决好“评价的可持续”的问题。当前,高校辅导员考评得出结果后,学校或组织只是为评价而评价,都没有重视考评结果的重要性和价值性。一是缺乏必要的结果反馈、沟通环节,没有下一步改进措施和具体奖惩措施,导致了辅导员本人也不知道评价的不足之处,更不知道自己的失分所在,对于改进更无从谈起,评为优秀后,自认为轮也轮到我了,没有努力后得到奖励的欣喜若狂。所以,建立反馈沟通和优化机制,有利于辅导员第一时间了解到本人的评价考核结果,清楚本人还存在哪些不足,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白自己强于别人的优点所在,如何进一步发扬完善壮大,超越自我。对考评结果的公布,有利于校内和社会的监督,提高测评人员的积极性,认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起到了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为之后测评奠定了可持续的动力。[6]二是缺乏必要的奖惩机制、表现形式,有了考核考评结果,就要有针对性的奖励和惩罚,通过物质和精神等形式表现出来,以表扬先进,激励来者,进一步激励辅导员重视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提升自我,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陪伴者和引导者。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不是一成不变、长久管用的,需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逐步完善改进和优化,还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与时俱进,通过改方法、补不足、优指标,进一步修订和优化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提升和发展起到机制保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青年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研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第2期。
[2]孙茂华、董晓波:《以胜任力的研究视角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5期。
[3]叶冲、王小丁:《育人为本理念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四川理工学院学报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4]肖述剑:《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高校的数据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10期。
[5]糜海波:《新时代师德评价与师德建设的应有维度》,《伦理学研究》,2018年第2期。
[6]薛俊义:《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内化之道》,《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11期。
作者:王玮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 上一篇:公共图书馆在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
- 下一篇:情感性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实施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