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道德建设分析
时间:2022-05-18 11:16:06
导语:青年大学生道德建设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人群,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情感倾向、道德意志能力以及道德价值取向状况,直接关系到其未来能否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本研究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胆假设和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青年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塑造美好德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状况;影响因素;对策;二元logistic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人群,他们道德认知践行状况的优劣,道德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其未来能否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的:“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10因此,认真考察和分析新时代我国青年大学生总体道德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对于加强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升青年大学生道德境界,塑造优良道德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假设
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往往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影响。内因即个体的身心状况和身心特点的影响。外因则指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诸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本研究从大学生的个体属性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几个方面,对可能对大学生道德状况产生影响的因素作出如下假设。(一)个体属性假设。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是道德自身的鲜明特征。不同大学生个体因家庭出身、学科背景、学历层次、政治面貌、生活阅历和性格特质不同,在道德认知水平、道德情感倾向、道德意志能力以及道德行为价值取向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而这些通过知、情、意、行表现出来的个体道德差异,特别是在行为主体的道德认知水平以及思想政治素养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必然影响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因此,本研究作出如下假设:H1:个体的认知水平影响个体道德状况;H2:个体的思想政治素养影响个体道德状况。(二)家庭因素假设。家庭是子女道德养成的第一环境,父母长辈是否秉持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能否在孩子道德养成塑造过程中给予正确合理的道德示范和道德引导,是影响大学生道德品格塑造的直接因素。因此,课题组假设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外部因素,并提出如下假设:H3: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影响个体道德状况。(三)学校教育假设。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高校的道德教育引导在大学生道德养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校园风气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方法、效果等都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塑造和道德品质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H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个体道德状况。(四)社会环境假设。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2]102“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3]307从恩格斯的论断中,可以看出任何社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而利益则是道德产生的直接根源。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由于所处经济地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乃至根本对立的阶级利益,并由此产生了各个阶级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同样,社会改革、进步,尤其是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转型、发展都会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正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还不够健全,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4]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H5:社会环境影响个体道德状况;H6: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影响个体道德状况;H7:多元价值观念影响个体道德状况;H8:道德奖惩机制影响个体道德状况。
二、数据分析
(一)样本信息。本研究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在上海、北京、湖北、广东、四川、甘肃、吉林7个省份,选取了有代表性的30所院校,并在这些高校随机抽取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6000份,回收5673份,其中有效问卷5640份,有效回收率为94%。(二)问卷设计。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全国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问卷》对青年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所设计的问卷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调查对象道德认知状况、道德情感倾向和道德行为选择等。(三)研究方法。1.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2.变量描述。一是因变量。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风俗习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善恶价值判断的规范或原则。我们很难用直接、客观的方法对个体道德状况进行揭示和分析,因而需要借助于二分类变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即将受访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作为因变量,并同时将其设置为哑变量,若大学生道德行为发生,则赋值为1;相反,则赋值为0。二是自变量。本研究在进行自变量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主要依据前述理论假设,同时在构建过程中通过结合大学生自身属性对自变量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从个体属性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4个方面选取了13个具体变量,以期可以全方位地构建变量体系,具体变量信息如表1所示。3.变量的显著性检验。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在研究所设定的变量体系中,个体层面的性别、年级、学科背景、是否有宗教信仰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变量Sig值小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Sig值在0.05水平以下的这些自变量不构成影响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因素体系。除此之外,个体属性视域内的政治面貌和认知水平,家庭环境视域内的榜样影响,学校教育视域内的道德教育状况以及社会环境视域内的社会环境、多元价值、经济体制、奖惩机制等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影响得以验证,即假设H1、H2、H3、H4、H5、H6、H7、H8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得到验证,具体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综合前文相关论证结果,依托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新时代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影响因素,达到了预期目的,具有研究价值。(四)结果解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及政治面貌、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学校道德教育水平、社会环境、经济体制、多元价值以及道德奖惩机制等因素,均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产生一定影响,需要予以重点关注。1.青年大学生道德状况受个体认知水平及政治面貌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个体道德认知水平不同,其道德发展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个体属性层面的个体认知水平自变量Sig值为0.000,小于Sig值为0.001的显著性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越高,其道德发展状况越好。如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的认同程度与其个人修养的完善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大学生越赞同“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就越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完善,其道德发展状况越好。与此同时,课题组研究发现,个体属性层面的政治面貌自变量Sig值(0.000)在Sig值为0.001的水平下得到验证。这一研究结果说明相对于受访大学生群众,受访大学生党员更加注重个人品德完善,表明政治面貌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具有正向积极影响。2.青年大学生道德状况受父母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如前文所述,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环境层面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自变量Sig值为0.049,小于0.05,显著性良好。表明家庭环境的研究假设与实际观测数据拟合情况良好,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道德品德的养成。3.青年大学生道德状况受学校道德教育影响。学校教育方面学校的道德教育自变量Sig值为0.000,小于0.001,显著性良好。说明学校道德教育研究假设与实际观测数据拟合情况良好。表明学校道德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养成具有正向积极影响,即学校道德教育开展效果越好,青年大学生道德意愿就越强烈,道德品行水平就越高。4.青年大学生道德状况受经济体制、多元价值、奖惩机制等多种社会环境影响。如表2所示,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环境因素、经济体制因素、多元价值因素和奖惩机制因素自变量Sig值分别为0.000(小于Sig值为0.001的显著性水平)、0.001(小于Sig值为0.01的显著性水平)、0.000(小于Sig值为0.001的显著性水平)、0.002(小于Sig值为0.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社会环境方面的自变量显著性良好,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理论假设,揭示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三、讨论与建议
调研数据和研究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和政治面貌、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学校的教育引导、社会经济体制、多元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奖惩机制均是影响青年大学生道德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应在充分考虑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以优良家风培育为基础,高校道德教育引导为重点,优良社会道德环境的营造为支撑的社会道德建设体系。具体建议措施如下。(一)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引领学校道德教育方向。1.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树立全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倡导各类课程教师都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育人职责,将思想品德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充分发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明确各类课程建设的德育目标,将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之中。要优化课程育人的教学设计,创新课程育人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起规范、完善的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体系,让大学生在各类课程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道德品格锤炼和道德境界提升,实现“知识、能力、品格”的协调发展和有机融合。2.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学科背景或专业类型的受访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不同,导致他们在道德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倾向、道德意志能力以及道德行为转化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例如,工科学生对“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个人利益应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而文科学生对“当今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是一致的”观点的认同度又显著高于理科学生和工科学生。因此,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在系统科学地分析和研究不同专业或学科背景大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鲜明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3.要重视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基。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大学生党员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倾向、道德意志能力和道德行为转化等明显优于普通群众。例如,大学生党员在遇到老人摔倒急需救助的情形时的帮助意愿显著高于普通群众;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是一致的”等思想观念的认同程度也显著高于普通群众。这表明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越坚定,其道德行为趋向就越向上、向善。因此,课题组认为,高校应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服务社会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让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内生动力。4.提升个体道德认知水平,提高青年大学生的自觉道德实践能力。《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4]课题组在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存在模糊或错误认知的学生,往往不把“做一名品德完善的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表明是否秉持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价值取向,对大学生道德理想的树立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高校应着力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道德要求,自觉以实际行动彰显优良道德品质。5.要始终遵循道德教育的实践性规律,彰显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大学生在道德价值取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诚信道德等多个领域存在明显的知行不一现象。例如,90%以上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却只有58.5%的大学生选择先考虑集体利益,再考虑个人利益;90%以上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考试抄袭是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但对此类行为持完全鄙视和否定态度的仅占受访大学生的33%。这表明道德意志能力薄弱、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乏力等现象是新时代大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由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教育和引导,积极推进大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创造获得社会实践经验的条件,组织切实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实习,志愿服务活动、西部支教等),创设有感染力的道德情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二)注重家庭道德教育,以良好家风夯实家庭道德教育基础。研究结果及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受访大学生认为,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个体道德养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培育良好家风,以优良家风夯实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也是新时代涵育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重要举措之一。1.应重视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教育和传承。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5]同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也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4]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德伦理思想,学习和把握其精神要义,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帮助家庭成员树立正确伦理道德观也同样大有裨益。因此,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父母应在子女幼儿时期就有意识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物古迹、家风家训中承载的丰厚伦理道德资源,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并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让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深深植根于子女的内心世界,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外化为美好的道德品行和高尚的道德品格。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仁爱、诚信、和谐、孝悌、礼仪、知耻、勤俭等传统美德,对尊老爱幼、夫妻和睦、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以及中华传统孝道的认同度普遍较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受访大学生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美德的赞同和支持比例达到93.5%;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律的认同程度则高达97%。这表明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具备弘扬和传承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坚实思想和情感基础。2.培育良好家风应始终坚持家庭与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紧密联系,与社会主流价值观高度一致的基本原则,积极培育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现代家庭新理念。倡导广大家庭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以身作则、耳濡目染,用正确道德观念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让家庭成员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4](三)优化社会环境,以优良道德环境筑牢社会道德教育根基。调查数据显示,50%以上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社会环境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引发社会道德问题,阻碍大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因素。此外多元价值观念冲击、道德奖惩机制不完善、榜样示范影响力弱化等也是受访大学生重点关注的影响因素。因此,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道德榜样引领道德风尚,不断完善社会道德奖惩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是新时代涵育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重要措施。1.应加强对舆论宣传的管理监督,确保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新时代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是“要把正确价值导向和道德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中……加强对道德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的引导……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4]调查数据显示,1/3以上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新媒体对他们的道德养成影响最大。但当被问及最能对人们道德行为产生约束力的因素时,媒体监督却位居最末位,仅有1.9%的大学生认为媒体监督可以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约束。因此,新时代舆论宣传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对网络新媒体舆论宣传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尤其是加大对网络突出问题的监督和管理(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大学生认为,对于当前网络道德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依次是网络语言暴力(42.9%)、网络语言、内容低俗化(23.4%)、网络谣言(17.9%)、网络诈骗(11%)和人肉搜索(3.3%)的整治力度,要及时有力地批评和驳斥充斥于网络或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违反社会道德、背离公序良俗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以确保网络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2.要进一步完善社会道德奖惩机制。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大学生认为最能对人们道德行为产生约束作用的因素依次是:法律政策、家风家训、良心谴责、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媒体监督,其中近40%的受访大学生选择法律政策,表明多数受访学生赞同用刚性的法律法规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规约和调控。与此同时,在关于引发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的数据调查中,我们发现近1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是社会道德奖惩机制不完善。新时代加强社会道德奖惩机制建设,就是要“推动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老爱亲、保护生态等方面立法工作……加大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聚人心。”[4]。要充分发挥法治对社会道德奖惩的保障和促进作用,通过法律化、制度化的道德奖惩机制的有效运作,让良善正义的思想和行为及时得到颂扬和表彰,邪恶缺德的观念和行为适时受到贬斥和惩罚,使抑恶扬善、风清气正的社会道德环境日渐形成,实现以法治的力量捍卫道德、凝聚人心。3.发挥道德榜样的引领作用。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各类人群中涌现出了大批具有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的道德楷模。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道德的意义,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为社会树立起了鲜明的时代价值取向,彰显了社会道德的崇高境界。新时代加强高校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优良道德品格,应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引领作用,要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学习道德榜样的浓厚氛围,使大学生在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崇高精神的过程中深化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响应道德模范的引领。与此同时,全社会还“要建立健全关爱关怀机制,维护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的荣誉和形象,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4]
四、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展望
当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道德状况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范围和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创新。但大学生道德状况作为一个常论常新的课题,在当今时代依然有诸多领域和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一是关于大学生道德状况的研究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例如,本次研究仅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青年大学生道德品质对策建议”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而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整体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突出道德问题及原因”以及“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状况”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二是研究方法相对单一。本次研究主要运用了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青年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后续问题研究中,课题组将进一步创新研究方法,努力实现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与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以及传统理论分析方法与实证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之间的有机融合。
作者:杨峻岭 马榕璠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 上一篇:文化自信道德建设价值分析
- 下一篇: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