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道德建设价值分析
时间:2022-05-18 11:13:40
导语:文化自信道德建设价值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坚持文化自信,加强道德建设,应强化文化自信的认知。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p33)显然,文化自信具有密切联系的三层内容,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它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开拓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泉源,奠定着道德建设的价值基石。阐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可见,道德建设离不开文化自信这个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力量的推动。历史表明,无数炎黄先贤恪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创建了辉映全球的华夏道德,使文明古国同时成为礼仪之邦。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充盈着道德理性大智慧:庄子的“天人合一”阐明了自然界“天地人”之间的融洽关系,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规范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伦理原则及为人处世的起码美德,管仲的“忠孝节义”表述了健康人品的基本准则,王充的“仁、义、礼、智、信”夯实了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德基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更孕育着求真务实、崇学向善、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牺牲奉献的道德因子。诸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向善品质,“讲求实事、不尚空谈”的务实风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舍身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恢廓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及各种卓越的伦理著述等,都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奠定了重要的道德基石,也为中华文明诠释出高尚的道德价值内涵,为人类历史发展特别是道德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文化自信更加自觉和全方位展开,以此为基础的道德建设如火如荼,彰显出自身独特的神韵与魅力。现当代中国,坚持文化自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成果丰硕,最耀眼、最核心者是革命、建设、改革途程中创造与展现出的一系列道德精神。共产党人为完成救亡图存历史使命,以开天辟地、牺牲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带领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使一个落后挨打、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改天换地,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迈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康庄大道,亿万群众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获得了新的时代跃迁。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放异彩;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熠熠生辉。它们同我们党所创立的先进文化相伴随,离不开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引领。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4]新时代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民族复兴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铸魂强基工程的全面推进,诚信中国、品质中国、品格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等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愈益彰显出道德建设的崭新风貌,提供了加强道德建设最科学最直接的民族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实践表明,坚持文化自信引领道德养成,是道德建设的价值前提条件。文化自信成为人们重视、学习、了解、发扬与推广本民族道德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促进着道德建设的健康开展;文化自信有利于人们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对道德要求的践行,使本民族与国家独具的道德生活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和持久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打造出科学对待传统道德的鉴别力,以自觉把握和适应文化与道德建设发展规律。多次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5]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党中央领导人民紧张有序投入抗疫斗争,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两个多月来的不懈奋战,为社会安宁和人民康乐,既有冲锋在前的医护人员,也有忠于职守的基层工作者和社区保安,还有疾驰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员与外卖小哥。同心战疫,共克时艰,深化了家人感情,拉近了社区、乡邻、个人间距离,极大增强了民族的道德凝聚力。2020年3月10日,在武汉视察时赞扬说:“大家夜以继日、不辞辛劳、默默付出,悉心为群众服务,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保障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武汉党员、干部不怕牺牲、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6]4月4日庚子年清明节全国下半旗,各族人民一起深切悼念为抗击肺炎疫情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首都北京参加活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国家以最高规格的祭奠向英烈哀悼,人民以最深的怀念为逝者送行。慎终追远,这庄严肃穆的仪式,寄托着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昭示着慨然前行的奋发之志,夯实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道德底蕴,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许。许多外国政要及友好人士真诚表达了哀悼和支持,伊朗驻华使馆在微博中发文:“中国以国之名祭奠肺炎遇难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对个体尊严与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也读懂了14亿中国人集体情感释放背后的团结与力量。”[7]显然,坚持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要克服盲目的文化自负与不当的文化自卑,还要挖掘和继承好民族文化传统,与时俱进促使优秀道德因子发扬光大,为加强新时代道德建设发挥出巨大的价值引领。
二、文化自信彰显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价值论揭示,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决定人们的利益选择,为其提供行动方向。我们党坚持文化自信价值基石,决定其提倡的道德建设出发点及落脚点均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为中华民族谋发展。唯物史观阐明,利益本质上表征为社会关系范畴,是人类一切活动之原动力,显示出主体需要同满足需要的客体之间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p187)无论是认识或改造自然及社会,人们都直接或间接为谋取一定之利益,获得与改善自己生存、发展的条件。因此,“人类的实践就是不断创造利益、检验利益和享用利益的过程,并在这个永恒过程中与自然界、社会群体、个体之间产生种种关系,实际地创造和享用某种物质与精神利益,并在处理与协调这些社会关系中显现自己特有的价值取向,衍生出一定群体乃至社会大力提倡与共同遵循的基本价值导向。”[9](pp11-12)党的性质与宗旨表明: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利益,正是我们党产生和发展的党性原则,凸显出鲜明的价值目标。以高度文化自信为基础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彰显出我们党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伟大价值取向。文化自信为正确处理群己关系确立基本道德价值准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智慧,“义利相间、以义为先”“和气生财、善解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以待人、厚德载物”等文化底蕴渗透到道德建设理念中,成为人际交往谨慎克制欲望和尊重他人意愿的现代阐释,转化为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及群体关系的道德价值准则。张岱年先生指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问题,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10](p482)从价值观上认真解决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指导人们实践中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公允的价值评价、采取有利的价值行动,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主体尺度。还要看到,价值取向关联着社会关系,涉及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p18)社会由个人组成,群体与个体相互依存,其利益紧密联结、共同促进。显然,价值取向必然衍化为奉献精神与利益原则的关系问题,即坚持群体诉求和个体诉求相统一,需要道德建设坚持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取向。报告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p34)只有在道德建设中使人们言行同社会发展要求一致,才能实现闪光的人生价值。在抗击肺炎战斗中,全国4万多名医务工作者火速驰援湖北武汉等重灾区,许多人除夕之夜团圆饭来不及吃背起行囊就出发,两个多月的“连轴转”涌现了无数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家为社会的感人事迹。2020年3月10日,专程到武汉视察时深情地说:“广大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12],称赞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也是对所有正确处理群己关系、确立基本道德价值准则者的崇高褒奖。文化自信为维护国家稳定与繁荣发展高扬爱国价值观。爱国主义历来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及全国人民道德建设共同价值支柱。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爱国”作为公民最根本的做人标准和道德情操,同“敬业、诚信、友善”一起成为个人价值准则,也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与基本要素。从道德层面讲,爱国是公民应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新中国成立伊始,在《新华月报》1949年创刊号上题词时,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作为“国民公德”明确提了出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坚持与时俱进。2001年9月,党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10月,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个人行为层面凝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爱国”置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首位。报告要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1](pp34-35)这都为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不断培育爱国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可以说,五千多年华夏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品格——家国情怀,宛如一条柔韧的纽带,将个人成长、家庭发展与国家兴旺紧密相连,高扬着对国家与家庭共同体的认同、热爱、奉献与担当,成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心理基础和爱国情感产生的伦理前提。这次抗击肺炎战斗,海内外炎黄子孙同仇敌忾,捐款捐物,以各种途径聚集起战疫的磅礴力量。国内许多学校还开展以“向逆行者致敬”“在战‘疫’中成长”“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征文、绘画、手抄报、录制小视频等形式多元化地开展防疫宣传,引导学生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延展了爱国价值观在“落实、落细、落小”中的现实化维度。文化自信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彻现实道德价值旨归。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道德建设的现实价值旨归。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比存在很大差距,生产力总体水平相对落后,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不高,发展也很不平衡。但是,我们党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体现了对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也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当长历史过程的深刻认知。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加强道德建设,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3](p86)今年自疫情发生以来的两个多月里,的战“疫”日程满满当当:10多次密集召开中央高层会议,4次亲赴一线考察调研,与40多位外国政要及国际组织领导人通过各种渠道密切沟通,介绍“中国经验”,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倡议”……他在中央高层会议上说:“1月20日,我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批示,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疫情,全力做好防控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同时强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14]在这场关乎全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战的“两个战场”中,党中央领导各级政府始终将“百姓”与“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多管齐下构筑起全方位保障防线,不仅彰显我国以民为本的制度优势,也为提振民众信心、共克时艰,全面打赢“双线战役”具体贯彻着现实道德价值旨归。
三、文化自信拓展道德建设的价值实践
文化自信在奠定道德建设价值基石和彰显价值取向的同时,积极拓展着道德建设的价值实践。几十年来,我们党一贯要求弘扬传统美德,搞好继承转化,提升个人道德素质,借用梁启超的话讲“重点还是私德”。多次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15]坚持文化自信加强道德建设,必须人人讲道德、守道德,既使公德不废,更重私德养成。文化自信注重从严自律以强化道德修养价值。古人十分讲究“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将“修德”放在首位,做人做事做官第一位是崇德修身,合理性因素值得肯定。人民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涵养品德的路径很多,总原则是按照新时代“有品德”要求搞好修身立德,达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践中坚持文化自信进行自我修养,具体表现为两个紧密联系的维度。一是内向维度:实现道德内化。即个体在社会化活动中通过学习、选择与价值认同,将外在的主流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与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与价值目标,形成良好的个体道德素质。道德内化的形成,也是个体道德心理诸要素相互作用、道德品质整合之过程。二是外向维度,转为行动指导。内在道德素质一经养成,个体就会凭借这一精神要义从自我完善的角度,排除种种干扰,自觉进行道德规范行为,外化为正确的道德实践,即变他律为自律,完成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两个维度现实统一,达到“慎独慎微”,有“君子人格”之风。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一个好的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16](p133)“慎微”则指坚持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多次指出:“‘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各级干部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带头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努力营造良好从政环境。”[17]显然,要达到慎独慎微的高洁境界,必须练就严格的律己能力。许多人特别是党员、干部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这种能力,在违法乱纪中成了罪人。强调:“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时。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18]实践中修养品德,必须模范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党员、干部更要走在前列、做好表率,努力做一个人格伟大、道德高尚之人。文化自信培植修养定力以提升道德情操价值。坚持文化自信修养品德应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品德情操要求变成个人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理念。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先后来到宁波、湖州、杭州等地,深入港口、企业、农村、生态湿地等,就统筹推进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他指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要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多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多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19]实际上要求党组织和干部在实践中,应努力做到“情”“心”“力”的结合,不断提升道德情操。不过,道德情操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必须长期坚持、培植定力。“定力”为禅语,是佛法之中枢,也是修行之关键。“有定力者,正念坚固、心地清净,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假象难惑、名利难诱,定学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开慧。”[20](p21)党中央明确要求:“坚持‘三严三实’,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和熏陶,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拒腐定力。”[21]可见,道德定力是人们在锤炼做人为官优良品行中具有的坚定不移决心与矢志不移信念。换言之,人们根据要求一旦确定好自身修养德行计划,实践中就要处变不惊,强权不屈,遇腐不乱,财色不迷,始终恪守养德目标不动摇,在名、利等诱惑面前潜静涵养道德定力,达到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强调:“干部要想行得端、走得正,就必须涵养道德操守,明礼诚信,怀德自重,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特别是要增强自制力,做到慎独慎微。”[22]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一切有志于坚持文化自信加强道德品质修养者的共性嘱托。我们一定要管住个人爱好,严肃私德,培养健康生活情趣,净化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防止成为坏人“围猎”的对象。这样才能用文化自信高尚的道德情操之笔,绘写出新时代的多彩人生。文化自信倡导知行合一以完善道德人格价值。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坚持文化自信加强道德建设,既要化知识为“德性”,还要化知识为“德行”,在现实化中知行合一。《论语•宪问》中孔子特地告诫学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倡扬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真君子”,厌恶知行脱节、流于空谈的“假道学”。大到考量国际与社会,小到比照单位和个人,在商业、外交、文化乃至人情往来活动中,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都是基本的价值标准和要求,核心是讲“诚信”,恪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对当代中国公民来说,实践知行合一,是培育正确道德价值观的根本路径。要求人们:“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22]在文化自信基础上达到知行合一,对进一步完善道德人格有重要价值。“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面具)。旧时舞台上演员大都戴有某种特殊面具,显示剧中人物角色与身分,使其既有呈现于外给观众明确印象之面目,又有经遮盖存在某些不能显露的自我特质。显然,人格即个性,是人类个体做人的内在素质、综合性品格。当代健康人格应是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智能结构及行为方式上,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凸显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时代风貌。对党员、干部来说,应成为自尊自律、知行合一的道德楷模,自觉克服“假大空”等不正之风,切实摒弃“说一套、做一套,明一套、暗一套”的二元人格,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在夯实文化自信基础上升华好道德人格的实践价值。2020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抗疫工作时指出:“要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而不是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方式来给基层增加负担、消耗基层干部的抗疫精力。要在斗争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对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对那些工作不投入、不深入的干部,对那些不会干、不能干的干部,要及时问责,问题严重的要就地免职。”[14]战“疫”期间,在有关会议上多次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积极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及时化解疫情防控中出现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他还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要求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并在3月底视察浙江安吉等地的讲话中反复加以重申,为坚持知行合一、推动工作落实提供了科学指导。
作者:唐志龙 单位:国防大学
- 上一篇:媒介化社会中网络传播道德建设研究
- 下一篇:青年大学生道德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