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道德建设思想来源探析

时间:2022-03-12 03:04:13

导语:家庭道德建设思想来源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家庭道德建设思想来源探析

【摘要】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与中国传统家训是新时代中国家庭道德伦理建设的渊源。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与中国传统家训的内涵,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异同,探析如何整合中西理论资源,推进新时代家庭道德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家训中的优秀成分;推进两者融合创新。

【关键词】家庭道德建设;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中国传统家训;思想来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强调“家国同构,天下大同”,家庭道德建设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中国传统家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道德伦理建设的渊源。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包括关于恋爱的道德要求、婚姻伦理、家庭伦理的观点,中国传统家训以规范品行、节俭养德、奋发图强、为国奉献为主要内涵。两者在产生的历史背景、思维方法和价值目标上都有所差异。我们可以整合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和中国传统家训的观点,在以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为指导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与中国传统家训的融合创新,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道德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与中国传统家训相关概述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东西方都非常重视家庭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和中国传统家训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着丰富的内涵。1、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男女之间因为爱情发展成为夫妻,因为爱情组合建立家庭。因此,爱情是家庭、婚姻建立的前提。对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家庭伦理的认识,需从爱情、婚姻、家庭三个具体层面上进行分析。(1)关于恋爱的道德要求。马恩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情感。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这是马克思对待爱情要真挚的思考。(2)关于婚姻伦理。马克思首先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婚姻,他认为,这种婚姻是一种压迫的婚姻,妇女处于被奴役、被支配的地位,这必然是人性的退化。其次,马克思主张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恩格斯认为,只有把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和财产关系消灭掉,两个人才能真正相爱而没有其他动机。(3)关于家庭伦理。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成员都要拥有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普遍的。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资产阶级革命打碎了封建父权制的束缚,但是,在夫妻关系中,双方仍然是不平等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消灭私有制”,消除一切压迫人的活动,体现在家庭方面,就是要消灭女性不受重视、不被尊重、单纯把女性看做是生育工具的陈腐观念,切实把女性的地位提高到与男性同等的高度,从而实现家庭婚姻中的男女平等。2、中国传统家训主要内涵。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曾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说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国传统家训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规范品行。传统家训教育中,首要内容就是塑造人格,教育子孙,德才兼备,德在才先。《颜氏家训》谈到“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害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者哉”。传统家训中的德行教育,涉及到修身的各个方面,通过规范个人品行,帮助其成真人,做真事。(2)节俭养德。传统家风中提倡节俭,使得节俭之风盛行。我国现在正在努力争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节俭,仍不可忘。勤劳,家庭富裕。节俭,使家庭稳定。(3)奋发图强。在个人成才道路中,先天聪颖固然是有利条件,但伤仲永的例子也说明,后天努力、奋发进取才是关键因素。《诫子书》中说,“人之进退,维问其志,取以必渐,勤则得多。”(4)为国奉献。中国父母历来重视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走上仕途,这既是每个读书人向往的目标,也是打破寒门难出贵子魔咒最有效的途径。中国教科书中从不缺乏爱国教育,使得中国读书人也从不缺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气节。

二、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与中国传统家训比较

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和中国传统家训在历史背景、思维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深层反映了不同时代中西两种文化思想在家庭伦理层面的各自观点。1、两者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西方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前提创立的。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结构日益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需要有科学世界观指导斗争,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马恩的目标是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体现了对人的关注,这是与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相适应的。中国人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家训是中华文化价值观传承的重要方面,其形成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深受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教文化以及民间习俗影响。传统家训内容丰富,传承久远,有的家庭甚至在自家严格的家规家训的规范下,成为长久不衰、地位显赫的家族。其核心始终是围绕睦亲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之道三个方面展开的,是适应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产物。2、两者思维方法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看待问题,坚持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认为,道德总是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认为,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马克思对家庭现象的分析始终被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是一种理性的、实践的思维方法。中国传统家训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诸多方面,中国传统家训的形成大多是日常生活经验的理性总结和经验之谈,也不乏个体道德行为留给后人的榜样示范。中国传统家训主要通过小故事、格言等具有道德理想主义色彩和人文色彩的形式表现出来,极具形象性、哲理性、针对性,充满东方智慧,更注重情感而非理性。

三、整合中西理论资源,推进新时代家庭道德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家风和政风依然是社会的关注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家训中的优秀成分,推进两者融合创新,建设良好和谐的家风政风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依然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解放全人类的角度出发的。资产阶级私有制使得家庭以利益为基础,女性地位极低,而马克思则认为正确的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家庭成员地位平等、相互尊重。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为我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对新时代中国家庭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家训中的优秀成分。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很多内容已经浸润到民族血液之中。但其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家庭道德建设的基础,而其中蕴含的一些腐朽落后的旧时代内容则会影响当代家庭建设。为此,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家训中热爱国家、无私奉献、奋发图强等催人奋进的优秀成分,让中华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3、推进两者融合创新。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是家庭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而中国传统家训则是中国伦理的根,但其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要在以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为指导的前提下,也要继承中国传统家训的精华部分,去除其糟粕,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中国化,在实践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家训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结合涉及到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在两者融合中,我们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要立足中国,反对和复古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践中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伦理中国化根本精神。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旸.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月刊,2013-08-10.

[4]黄芹.马克思主义家庭伦理观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评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28.

[5]赵昕蕊.传统文化架构下的“家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以马克思家庭观为视角[D].辽宁工业大学,2017-03-01.

作者:常丽霞 辛宝海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