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转移人口道德建设探讨

时间:2022-03-27 11:29:17

导语:农村转移人口道德建设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转移人口道德建设探讨

摘要:提高农民市民化道德素质是城镇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应自上而下,由里到外的逐步推进。从加快道德建设制度化、优化道德教育环境、重视文化建设、提高转移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健全道德建设法律支持系统几个方面创新农村转移人口道德融入的实践载体,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道德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农村转移人口;道德建设途径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由农村人口向城市市民的转变,这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心态,以及行为规范的转变,应确立一种与现代都市生活相适应的市民意识。如何正确引导农村人口群体向城市市民的顺利转变,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新课题。

1加快社会文明道德建设步伐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公共秩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个体的道德言行是一个群体文明素养的体现。目前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转移人口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法律知识欠缺,需要在道德养成中,充分发挥法律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他们中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制观念,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遵法、守法成为常态化,自觉约束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加快道德制度化、法制化主要是对农村转移人口道德行为的外在调控。第一,建立全方位监管制度。完善监管体制就是对道德建设逐步实行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对各种道德规范行为进行有力的奖惩,努力营造人人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规范的外在环境。第二,加强多层面的社会监督。广泛调动各界力量,把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大众监督结合起来,对社会上道德品质和行为高尚的人予以重奖,树立典范、弘扬正气;同时,对那些不道德者加大力度进行惩罚,做到有法必依。第三,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公民的后顾之忧,充分体现城市公民的主人翁地位。建立和健全公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帮助公民适应城镇社会的重要手段。在子女入学、城镇就业方面消除歧视,逐步达到与老城镇居民相等的保障水准。此外,在社会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们从心理上认同自己的身份,并在城市享有体现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的公共服务,过上体面的生活。

2优化农村转移人口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

2.1建立社会、学校、家庭道德教育网络。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但不同阶段受影响的侧重点不同,12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受家庭环境影响较为明显。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对外界接触得越多,受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就比较突出。外部环境又是复杂而多变的,所以需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德育网络。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个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体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相联系建立社会教育网,为个体道德实践打造平台;家庭也可与社会相联系,创立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家庭、社会和学校齐抓共管,日益形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网络体,促进农村转移人口道德建设。2.2营造良好的城市文明环境。人类创造了城市的文明环境,而城市的文明环境又促进了城市人文明素质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建设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有助于公民道德建设,一方面当人们的素质还达不到社会要求,通过强制与教化,使他律的制度规范内化为公民自律的意识与行为,可以有效地控制现实的违法乱纪现象;另一方面,在规范文化环境影响下,人们自觉将他律转化为责任与义务,进而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文明素养。

3加强文化建设

3.1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当前,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发动机”。文化繁荣可以带动金融、贸易、旅游、运输的极大发展,也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一些城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先后建立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等设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文化服务,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繁荣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3.2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是道德传统之源。大力弘扬优秀道德传统,要把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勇敢、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信条根植于心。同时,文化是根本,尤其是当地特色文化更需要润色、加强和传承下去,比如举办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文艺汇演、民俗艺术节、文化艺术节。调动群众文化创造活力,挖掘培养乡土文化艺人,支持发展民间艺术,夯实群众文化繁荣的根基。3.3提升城乡居民道德文化素质。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居民树立“自立、自助、勤勉、合作”观念;通过社区开展“新市民、新生活、新家园”教育实践活动,使居民文明素质在实践中逐步提升;为居民开展系列文化讲座,普及文化知识、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由内而外地提升城乡群众的文化修养。并且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3.4建立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文化产品、公益性文化活动等服务项目纳入经常性支出预算,保证文化建设经费的正常投入;二是吸引各类企事业单位参与城镇化文化建设服务,成立公益基金会,并给于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广泛募集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鼓励更多的文化捐赠;三是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开发旅游业、文化休闲业、乡村都市等。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增加了经济增长,还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文化修养。

4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4.1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目前新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很多人只有初中、甚至小学程度的知识水平,严重影响了市民化进程。对此,社会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积极谋划,利用自身的资源为他们创造继续学习的环境,给他们补课,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根据市民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对那些勤学好问、积极进取的市民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望和提高文化层次的需求。4.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是加快新型城镇化最有效的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受到自身素质的制约,只能选择技术含量低、工资报酬低的职业。这种现象造成了大多数人还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不稳定的状态,难以适应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的当务之急就是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我国从事批发、零售、建筑、加工制造业等一线产业工人大部门来自农村,提高这一行业的专业技能才能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利用城镇当地资源发展主导产业,既发展中小城镇的产业,又减轻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发展服务行业,吸收大量的人员就业。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服务业是最快捷、最广泛的渠道,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他们能够在城市充分就业,就有了经济基础,使他们更快融入城市生活。围绕各行业特点和要求,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实施各类专业培训工程,科学整合科技教育资源,组织编写培训教材,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开展相应的培训;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网络进行远程教育,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4.3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在日常生活和专业训练中自觉培养职业道德,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并且通过实践培养职业情感,将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转化为造福人民、贡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5健全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系统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与法制建设相结合。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更加需要法制建设的支持和保障,要求每个公民具有法治意识和必备的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一方面,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以法律形式确认和强化公民道德建设的地位和要求,把一些社会道德规范纳入到法律规则体系中,给道德建设以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另一方面,为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全社会形成鼓励良好的道德行为、传播道德正能量的社会风尚。同时,还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使公民树立法律观念,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勇于同不道德行为作斗争,不断改善社会秩序,促进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刘磊.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传统超越与角色转型[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3).

[3]王道勇,郧彦辉.新农村建设与城郊农民市民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2).

作者:卢琰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