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意义分析
时间:2022-12-19 08:54:10
导语:公民道德建设意义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黑格尔良心观的概念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对“良心”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在道德世界观中存在着一个二律背反,即义务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其效准既存在于道德意识的彼岸,又只存在于道德意识之内,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不仅非道德的意识成为道德的意识,而且充分条件变成了必要条件,换句话说,旨在使人的感性冲动的统一性得到体现的道德意识却没有实现统一,要使道德意识与感性冲动达到一致就必须达到良心,因为,在黑格尔看来良心是义务的现实[1]。同时,黑格尔还认为,良心既是自在的,又是自为的,是自我意识对自我确认产生的一种普遍物。黑格尔认为良心是合于义务的一种简单行为[2]。义务之所以是义务,不仅表现在行为主体的自我牺牲上,而且还在于其超功利性的特殊规定,而良心履行的是一个绝对的、真实的义务,即绝对义务和道德统一的义务———正义。正义作为一种最高的义务,不仅使良心具有了“不可动摇的确定性”而且还使良心成为对主体主观性的善本身的规定。后期,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将良心看作是“自在自为的善和义务”的自我规定,是受理性支配的个体主观性的善的特殊化,是绝对精神在个体意识中的体现,强调良心的伦理意义和对个体的客观普遍性的超越。
二、黑格尔良心观的特征
(一)良心是对义务的自觉意识。道德主体对义务有没有自觉意识是衡量其有没有良心的主要尺度。黑格尔认为良心不仅是道德的直接性,而且还是道德主体自身存在的一种形式,一旦道德主体对义务具有了自觉意识,义务便不再是自由的负担,履行义务也就成为人们实现自由、履行自由的现实行动[3]。有良心的人只会将义务看作是自己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是自我发展的直接内容,而不再是自己厌恶的对象和额外的负担。就像一个人在照顾生病的家人时,如果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怎么减轻或消除家人的痛苦,而是计算着花费多少钱、浪费多少时间,考虑着自己的利益得失,那么他的行为并不是出于对义务的自觉,更不是一种出自良心的行为,尽管他也在履行义务,但这种义务是基于外在压力被动做出的非自愿的行为,所以,此行为不是良心的行为,而非良心的行为不利于实现灵魂自由。因此,对义务有没有自觉意识是判断有没有良心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道德主体对义务实际履行情况的主要依据,只有出于自觉义务意识的行为才是有良心的行为。(二)对义务的信念是良心不可动摇的稳定性的依据。良心是不同自我意识的公共元素,以对信念的承认为前提,不为其他所左右,只为义务行事,是信念的外化和实现;良心是固守信念的义务和行为,其最有价值的是义务及其对义务的信念,这是良心不可动摇的稳定性的依据。因此,只有以义务为唯一动机目标的行为和出于对义务的绝对服从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良心行为,做出这种行为的道德主体才是有良心的人。良心不是对利益的计算和权衡,也不是对外在力量的顺应,更不是对各种利益的自由选择,而是“使人的内心世界服从道德自我法庭”,是对义务的履行,是道德主体在精神世界范围内与不道德动机的对立,也是外在力量受自我的同化,是义务的现实实现[4]。如果道德主体不是将义务看成是最高的行为动机,不是以“对义务的信念”履行义务,那么良心在行为中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受贬。可以说,良心实质上就是自觉的义务,这是良心的典型特征。(三)良心是对信念的绝对自由。事情的多样性就是义务的多样性。任何义务都不是绝对的,道德主体要想在多样性的义务中作出抉择,要想在行为上体现自由的真谛和真正的自主,就必须坚持绝对义务,因为,只有纯粹的义务才是绝对的。义务有具体义务和一般义务之分,但对于良心来说,它坚持的是绝对义务,它对信念的绝对自由能将义务转化为行为,因而,不管是为个别物尽的义务,还是为普遍物尽的义务在良心这里得到了统一,坚持绝对义务,保持信念不仅使良心获得了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自身确信精神与真理性的统一,而且还使一般义务与具体义务、纯粹思维与个体性得到统一。(四)良心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良心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当道德主体将那些对自身有利的内容当作义务,赋予义务绝对性履行时,这种义务其实不是良心,而是一种利己主义,因而,按照良心办事的结果未必都是善的。正如黑格尔所说,良心主体可以通过赋予纯粹义务以任意内容而使之体现出良心的性质[5]。这种对义务的自觉的良心,只是个体理解的良心,并非社会公认的良心,加之这种自觉的义务的错误,因而,这种在个体看来的良心是不正确的,出于这种良心履行的义务,既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肯定,也不会产生善的结果,其结果不仅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合乎理性的、绝对普遍有效的行为才是良心“希望成为的东西”,才是判断良心是否真实的主要依据,因而,黑格尔所说的良心和义务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既是一种超越个体性和个人利益,包含社会肯定性内容的义务,也是一种将个人性消融于社会整体性,趋向社会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义务,既是主体以社会内容改变社会,使自我获得客观形式的运动,也是良心主体不断否定自我主观形式,改造和优化客观世界的实践。
“人间最高贵的事就是成为人”。人是有自我意识和道德精神的人,这也是道德之所以能对人的行为产生调控作用的关键原因所在。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也是人的社会,人的道德状况与社会的道德风尚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对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来说,改善人们的良心是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黑格尔的良心观对我国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一)有助于科学把握良心的界定。从黑格尔良心观可以看出,良心不仅是一种与义务紧密相联的责任心,还是一种羞耻心和同情心。良心是一种道德责任心,有良心的人会自觉地肩负起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良心作为一种社会感情,是外在义务转化为内心品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良心是“自在自为的善和义务”的自我规定,是“与纯粹的义务观念相联系的内心情感”[6],正如康德所说的,旅客对当地人不计得失的救济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出于内心的善良,是个体基于道德责任感做出的自愿的有德行为。可以说,没有社会关系就没有社会感情,更不会产生责任心。对个人行为的道德评价是良心形成的基础。“良心是对自己的认知”,良心依附于理性,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羞耻心能使人们对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产生愧疚和自责感,促使人们“扪心自问”、“自我反省”,产生向善从善的内在驱动力,进而使应当履行的义务变成道德需求。情感是个体道德生发的原点,“恻隐之心”、“怜悯之心”、“同情心”都是良心个性化的表现,也是群体道德孕育的前提。生活实践中的乐于助人、扶危济困都是良心的情感体现。(二)有助于客观认识良心的道德影响力。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道德法庭”。良心作为最古老最隐蔽的调节器,一经形成便会贯穿于个人意识和行为的始终,对个体行为产生道德导向、道德监督和道德激励的作用,这种道德影响力不是社会舆论和法律所能比拟的。在行为之前,道德主体通过自察自省,对行为作出正确的选择,即良心对行为具有道德导向作用;在行为中,良心是“心头的岗哨”,能随时监督主体的行为,促使主体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在行为后,良心促使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道德判断,对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给予心灵抚慰,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产生自责和内疚。在道德建设中,要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就必须在全社会构筑一道以良心为主题的道德防线,使良心成为主体行为有德的内在推动力,逐步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完善其道德人格,使良心成为人的道德自律的最高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心是人的道德良知的外在反映。(三)有助于培养新时期从业者高尚的职业良心。培养广大从业者高尚的职业良心既是个体真正履行社会义务的自觉行为,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第一,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垂范,自觉遵循职业道德,自觉培育职业良心是促使社会风气健康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健全稳定持久的教育机制以及完善道德激励的感染机制,将社会舆论监督与单位考评监督、行风行规教育与“如何做人”教育、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量化业绩考核指标,强化道德教育内化人的信念,形成强有力的他律氛围,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逐步蕴育从业者的为人之德;第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使每位从业者认识到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勤业爱业敬业,构建合乎社会需要的职业理想,激发从业者的工作热情,创造健康向上的从业大环境。虽说黑格尔的良心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良心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道德反映和人们自觉的现实生活的义务,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应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吸收和借鉴黑格尔良心观的营养成分,引导社会成员认同合理的道德义务,树立科学的良心观,使其真正形成和内化于人的内心,共同构建和谐友好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39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0~152
[3]李本书.论良心与道德及爱好之间的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周辅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71
[5]韩东屏.论道德教育的使命与良心的生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6]尤吾兵.论黑格尔的良心观及其道德实践意义[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作者:陈亚敏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 上一篇:风景区规划现状及建设创新
- 下一篇: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