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乡村道德建设研究

时间:2022-03-16 08:25:37

导语:城镇化进程中乡村道德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道德建设研究

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德州市的乡村道德建设遇到了各种问题,通过对产生问题根源的分析,本文找到了解决德州市在乡村道德建设中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道德建设;德州市

道德是统一和规范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强调乡村的道德建设对协调乡村社会中乡民的各种关系至关重要,同时也为乡村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一、德州市乡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德州市的乡村道德建设遇到了各种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价值观发生偏移

城镇化使乡民搬离了原来的居住环境和空间,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德州市的城镇化也不例外。随着城镇化进一步的深入,德州市的乡民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与原有的价值观相比,德州市乡民的道德判断与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而乡民们价值观的改变使他们在行动与道德评价上常常表现不相一致。在现实中表现为对别人的道德要求苛责,而对自己却放松要求。一味地要求别人讲良心、讲道德,而对自己道德的瑕疵却瞒不在乎。这种价值观与传统社会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严重偏移。这种偏移的后果是不但对乡村的道德建设产生了影响,还往往导致腐败和犯罪。而对于普通的乡民,传统道德观念的偏移使他们常常处于信仰缺失的状态,缺乏精神动力,没有长远的道德目标,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和贫乏。

2.道德观念淡化

思想的多元与观念的变迁使德州市不少乡民的伦理道德观念淡化。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络见面机会减少,导致相互间情感疏离、家庭成员之间缺乏责任感等,这些都导致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淡化。首先,孝传统的淡化。孝在传统社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在当前德州市,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当多的家庭将子女作为关注的重心,年轻人经济上的压力传递到老年人身上,增加老年的经济负担,甚至出现啃老以及将抚养子女的重任也推给老人。而在精神上,子女对父辈的关爱明显减弱,极少有子女对父母问寒问暖或者主动陪伴老人聊天散步,给予应有的精神慰藉。其次,婚姻关系不够稳定。城镇化对传统的婚姻和家庭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关于家庭的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闪婚闪离不再是新鲜事,婚姻和家庭关系的不稳定加剧了情感的压力。最后,趋利诉求明显。乡民越来越把占有物质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他们越来越追求和向往谋取物质利益。由于对金钱和物质强烈依赖,乡村的价值取向扭曲,奉献精神不再被普遍看重,甚至被嘲笑和被弃之不顾。

3.道德建设乏力

随着德州市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的道德教育进展缓慢,甚至是倒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没能切实地跟上城镇化的新形势。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主要表现为陈旧和单一。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表现为连贯性不强,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道德教育方式的单一和陈旧无法适应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内容上的间断性和不确定性使乡村的道德建设不能有序的进行。原因之一是没有认识到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表现为道德建设仅流于表面,更多地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道德建设。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没有把道德规范提到相应的高度。

二、德州市乡村道德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市场经济推动了城镇化飞速发展。而市场经济是一种在利益驱动下的经济,它的优势在于配置有效的社会资源和提高工作效率。但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也相应地表现出来。在利益的刺激下,人们对道德上的规范、要求在不断降低,膨胀的利益追求使人们的社会责任感逐渐丧失,从而使道德建设越来越滑向低谷。从一定意义上看,经济的发展是以伦理道德的滑坡为代价的。同时,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往往导致社会的贫富分化。如果这种分化过快,乡民不能承受的时候,别人的富裕会对一部分乡民的心理产生强烈和刺激,导致仇富心理。市场经济的逐利化渗透到道德领域,使一部分人无视责任、义务和良心,不顾社会利益,进而片面追求个人的享受,德州市的乡村也不例外。

2.人才严重流失

随着城镇化的发深入,德州市的乡村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乡民都有更高层次的欲望和追求,城镇化也给了他们向上流动的空间和条件。乡民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脱离原有的乡村生活,例如通过考学等途径离开乡村,毕业后定居在城市生活。大部分青壮年乡民常年在城市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到家乡,导致乡村的空心化,人才的流失也影响了乡村的道德建设。

3.政府缺乏对道德建设的重视

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见到效果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与教化。而政府在工作中,更多地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忽视了道德建设。相当多乡村干部追求表面的、短期的政绩,没有把道德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看不到道德建设的深远意义,认为只要把经济建设搞好了,道德建设自然而然地会得到发展。正是因为政府在道德建设上的不重视使乡村的道德建设走向滑落。

三、德州市乡村道德建设的对策

1.提高道德建设在乡村建设的地位

德州市政府在乡村道德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县、乡村一级政府的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把道德建设提高到关系子孙后代、关乎社会风气的层面上来,同时把乡村的道德建设真正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在规划上,将道德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应看到德州市道德建设的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加大投入,保障充分,使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同时,把责任分解,加强考核,由相关机构负责,按月逐项督查,随时掌握乡村道德建设情况,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2.尊重乡民的主体地位

乡村的主人是乡民,尊重他们在道德建设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操作上表现为:了解德州市乡民的真实意愿,做规划时充分尊重他们的参与权与决策权。义和村是德州市齐河县晏城街道孝道文化示范村的试点,旨在“树孝风、定孝制、开讲堂、推孝子、传孝道、践孝行”,让孝道入人心、入家庭、入社会,促进乡风文明和谐。项目试行之初,项目负责人高焕云专门拜访了该村50岁以上的所有老人,倾听乡民的声音,征询乡民的意见,做了极为详尽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她为义和村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包括改革丧葬风俗,村中有老人去世时,总结去世者的优点并记录下来以便后代继承等各种活动。

3.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宝贵的传统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伦理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也是当前德州市道德建设的一条有效的实践途径。而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首先应把孝放在生活实践的第一位,因为孝的观念是乡村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道德,也是德州市深化乡村道德建设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尤其是在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德州市,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乡村影响深远,并被村民广泛接受。目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乡村出现空心化,道德滑坡现象加重,而要重建乡村的道德建设,从喜闻乐见的孝文化入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上述的义和村作为孝道示范村的示点,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弘扬孝文化的活动。包括举办村里十八岁孩子的成人礼,让年满十八周岁的孩子在生日当天给家庭的老人行礼鞠躬,并对父老郑重承诺;利用文化大讲堂向民众讲解什么是孝道、怎么做才能做到孝道;在村中做文化墙,利用图画形式讲解新二十四孝文化,使村民通俗易懂。

4.举办乡民喜闻乐见的道德教化活动

在乡村道德建设过程中,举办乡民们喜闻乐见的道德活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行道德的宣传教育活动,首先应该是乡民喜欢并主动参与,其次是活动应该富有道德影响,从而使道德宣传对乡民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使道德教化得以推广并延续下去。例如,义和村非常注重举办乡民喜欢的活动教化乡民。每年的春节期间,他们利用外出打工人员回家过年,全村人比较集中的机会,举办春节文艺晚会,在晚会上,他们利用文艺演出的形式,宣传孝和义,使乡民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认识到孝和义的重要性,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作者:齐淑珍 单位: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赵悦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道德、乡村道德及其冲突[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1).

[2]滕瀚,黄洪雷.城镇化进程中青年农民道德意识的变化——以安徽省颍上县为例[J].城市问题,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