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干部道德建设论文

时间:2022-01-26 10:09:14

导语:加强干部道德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干部道德建设论文

一、当前党员干部道德品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现象,总是要受到特定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只有将其置于当今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作深层透视,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社会变革带来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在客观上给党员干部道德品行产生了较大影响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与影响,有的党员以老眼光看待新问题,对许多现象常因价值标准不同而作出相反的评价,因而忧心忡忡于社风、党风日下;有的党员在工作生活的一些领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道德观念起着支配作用,而在另一些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市场经济下形成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又渐居主导地位,因而常常陷入新旧道德观念相互冲突与矛盾的困惑之中。有的党员则不加辨别地完全背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以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引领一切,特别是有的经不住金钱、权力和美色的诱惑,抛弃了党性原则,扭曲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了党和人民的罪人。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如何在利益多元的情况下,引导党员树立符合党性原则和时代特征的义利观,赋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以新的时代内涵,是党员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道德教育科学性的欠缺及党员队伍中屡屡发生的不道德现象,大大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成效一是存有脱离思想实际的倾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2](P138)如果忽视这种多样化和差异性,道德教育的成效必然大打折扣。二是重理论灌输、道德说教,轻素质提升、行为养成,其结果必然是知行脱节,在解释现实问题、解决党员干部道德价值观冲突面前苍白无力。三是存在着“拔高”道德水准的极端化现象,无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和党员的认知觉悟水平,把道德教育“神圣化”,实际上造成了道德虚无现象的产生。同时,党内仍然存在的一些不道德现象特别是比较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更是极大地降低甚至抵消了道德教育的效果。特别是一些被惩处的官员,似乎是“一夜之间”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了党和人民的罪人,从“神”到“鬼”的强烈反差使有的党员发出了“还能相信谁”的感慨,有的甚至认为现在党内已经没有“真事”,虽然认识有失偏颇,但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三)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思想相互交织,侵蚀着党员干部的思想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强势地位,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因素的同时,一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自然成为一些党员干部追逐的时尚,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也沉渣泛起。个别党员干部面对恶俗化的思想文化不但不制止、不抵制,反而参与其中、乐此不疲,少数党员干部甚至善恶颠倒、美丑不分,私欲、贪欲、情欲、官欲恶性膨胀,等等。当问及党员对这些现象的看法时,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社会就这样”。这其中包含着冷眼旁观、习以为常的态度,也包含着诸多的无奈与失望。

(四)加强个别党员干部忽视甚至放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解除了思想防线多次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而从一些领导干部严重违背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心理历程可以看出,恰恰就是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当前,确有少数党员干部把道德修养看作是“小事一桩”,平日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上网是为了“猎奇”,读书是为了提高“官场生存术”,热衷于钻研各种“潜规则”甚至是“厚黑学、风水学”,唯独对马列著作、党的理论兴致不高。没有了科学理论的武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自然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在金钱、权力、美色等各种诱惑面前就会丧失道德防线。当然,个别党员干部忽视甚至放弃世界观的改造,也与党内相关制度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有关。比如有的组织生活会流于形式,不能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失去了其应有的纯洁思想、增强党性的作用;在干部考核方面,有的只注重经济发展成绩,忽视工作作风和道德品德的考察,必然导致党员干部对道德修养的忽视。

二、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主要对策分析

(一)创新制度保障机制,发挥制度对道德的规范作用

1.以党章为基础健全制度体系。在制度的覆盖范围上,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既包括八小时以内的工作时间,又要延伸到八小时以外的个人空间,甚至后者较前者尤为重要,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度的规定范围上,要做到抓大不放小,特别是要对那些可能影响党员自身形象的言谈举止等所谓“小事小节”作出明确规定;在制度的操作性上,要做到宜细不宜粗,既要有原则性的、概括性的要求,更要有具体性的、明确性的规定,杜绝“空白地带”,减少“模糊余地”,缩小“弹性空间”,使抽象化的道德观念具体化为可操作性的规定条文。

2.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大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加强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媒体的曝光是犀利的。要在继续发挥纪检监察等专职监督机构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引导新闻舆论依法监督、积极监督,支持他们发挥更大的监督作用。同时,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正确对待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意见,即使是面对一些误解、误会,只要监督者出发点是好的,就不能动辄以势压人,更不能随意诉诸法律。当然,对个别以监督为名恶意中伤甚至敲诈勒索的,必须追究其法律责任。

3.对违犯道德规范的行为坚决给予相应惩处。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扬善惩恶力度不够,似乎不“牺牲生命”成不了先进典型,不“道德败坏”受不到党纪惩处。特别是对一些所谓“小事小节”,往往从爱护干部的良好愿望出发,以批评教育代替了纪律处分,实践证明这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容易助长违纪违规的侥幸心理。因此,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道德奖惩机制,做到勿以“善小”而不褒扬,勿以“恶小”而不惩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党内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形成模范实践共产主义道德的良好风气。

(二)创新道德教育机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突出时代特色

1.不断赋予党员道德以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党的历史上形成的道德传统,剔除一些与时代不符的内容,继承发扬优秀的道德传统,并且根据时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民族复兴中国梦等重要思想,及时研究、提炼其中对党员道德方面的新理念新要求,将他们纳入到道德教育体系之中。同时,要积极吸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通过这些措施,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党的优良传统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科学的党员道德教育体系。

2.不断创新加强党员道德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尊重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善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变传统的“主—客”教育模式为“主—主”模式,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注意研究受教育者在地域、行业、空间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注重运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媒技术与手段,积极构筑微博、短信、网上论坛等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教育平台,使严肃的道德教育与现代的传播载体相结合,增强道德教育的活泼性。

3.坚持道德教育广泛性与先进性要求相结合。既不能在教育对象上搞“一刀切”,忽视党员干部因为成长背景、经济地位及职务职业等因素带来的道德认知、道德自觉等方面的差异性;也不能在教育内容上搞“一刀切”,一律以共产主义道德衡量、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育引导党员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要求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三)创新内在动力机制,增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1.真正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彻底改变在德才不能兼备的情况下“宁顾才不顾德”的现象,真正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既要在对干部考核时把德与才作为同等重要的硬指标,更要在对班子考核时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作为同等重要的硬指标,真正不让老实人吃亏。

2.支持和保护党员的正当利益追求。“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要转变“高尚的道德只能与清贫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物质的富有必然导致道德的滑坡”等错误观念,鼓励、支持党员干部在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大力倡导和树立符合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实际的义利观,在教育引导党员必须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甚至关键时刻要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党和人民利益与党员个人利益的关系,关注和保护党员个人的正当现实利益。

(四)创新舆论引导机制,形成有利于高尚道德养成的良好社会氛围

1.加大对全社会道德教育力度。党员对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他们的良好道德养成也离不开全社会良好道德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因而,要加强对全社会的道德教育力度,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形成党风与社风民风相得益彰、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2.探索建立道德回报机制。要使那些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道德楷模不但在政治上受尊重、在精神上得荣誉,而且在经济上得实惠,特别是要时刻关心关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在他们自身需要关心和帮助时,能够及时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从而引导人们都争学道德模范、争做道德模范。

3.新闻媒体要肩负起传递正能量的责任。对道德模范的宣传要力求客观真实,使人觉得可信、可亲、可敬,学得来、做得到,真正达到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效果;对一些负面事件的报道,也要从教育警示人的愿望出发,而决不能为赚取眼球而对一些花边新闻津津乐道,对一些阴暗面恨不能“挖地三尺”。广播影视等更要肩负起唱响主旋律、弘扬新风尚的责任,真正以高尚的精神教育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作者:王政堂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