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3篇

时间:2022-04-21 10:45:39

导语: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3篇

第一篇

一、深刻认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大意义

首先,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教育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初,同志曾指出:“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2]他强调,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因此,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我国正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这有助于人们开阔眼界、扩大视野,更好地借鉴吸收国外的文明成果。与此同时,又必须看到,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国家腐朽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地渗透进来,这就迫切要求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筑牢思想防线,在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明成果的同时抵御其有害思想文化的侵蚀。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要求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引导人们在市场活动中遵守契约、重信守诺,维护健康的市场机制和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法制再完善,也有覆盖不到的地方,这就迫切需要全面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支撑。其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维持社会和谐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协调的社会。在人与人关系方面,要求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融相处;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要求爱国守法、热爱集体、共同劳动、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平等互惠、融洽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则要求珍爱自然、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生,等等。这些内容均属于道德规范和道德素质范畴,因此可以说公民道德素质水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就没有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也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就建不成全面小康;没有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就不能叫全面小康。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民群众追求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的愿望更加强烈,而且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还会对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人的道德素质迫切需要有一个全面的提升,能不能搞好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最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公民道德素质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古人说“德,国家之基也”。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民族国家,道德的功能和作用都是自不待言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道德的支撑,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受人尊敬的国家;一个国家公民道德素质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形象。国际国内的教训一再证明,道德败坏了,一定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三鹿奶粉”事件,不仅毁掉了一个著名的企业,而且伤害了全行业,伤害了相关地区,也损害了国家形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只有大力加强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才能把我国真正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辩证看待我国现阶段公民道德素质状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2001年9月,党中央又专门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些年来各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促进了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道德规范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文明、开拓进取等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已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可以说,这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不断提升密不可分。在肯定主流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社会道德方面确实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频频爆出的“毒奶粉”、“地沟油”、“毒皮蛋”等事件,就是某些人道德沦陷的具体体现。这些问题冲撞着社会道德底线,折射出一些人道德素质极为低下甚至缺失,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正视,但不能以偏概全。少数人的道德水准不代表中国人的基本道德状态,不能用少数人的道德失准,否定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水平,甚至得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错误结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这些道德失范失序问题,我们应当放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去考察,实事求是地分析,把握其复杂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在人类历史的本源意义上,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在变,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肯定也要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当代中国最具基础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催生和强化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必然要求重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对更加多元多样的利益主体,对市场、利润、商品、货币、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作出道德上的新阐释。同时,等价交换、利润至上等市场经济法也容易在精神领域泛化,导致人们道德价值观的扭曲。而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是中国社会实现的又一历史性变革。对外开放使中国门户大开,在吸收借鉴国外文明成果的同时,“苍蝇”“蚊子”也难免要进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配置资本、科技、技术标准和贸易规则的同时,也会“配置”其所谓的“普遍伦理”和“普世价值”,对我们一些人产生影响。因此,当今中国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道德暂时失范失序,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衍生品,是社会转型期的附着物,有深刻的国内根源,也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就主观而言,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在新旧道德冲突、转换、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又有诸多的“失误”:一是对传统道德尊重不够。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传统道德批判的多,肯定的少;抛弃的多,继承的少,导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许多优良传统道德被忽视、抛弃甚至被践踏了;二是对新兴道德也重视不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出的新道德如何梳理、扬弃,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如何提炼、如何规划建设,总体上重视不够,研究不透,把握不准,缺乏共识;三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一些地方和部门偏重于经济建设,忽视道德建设,道德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普遍存在着重知轻德的现象。另外我们对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认识也不到位,导致行动上厚此薄彼。特别是很多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发生后,由于没有相关法律,司法机关无法将其绳之以法,公众和舆论谴责的威慑作用有限,久而久之,无德无信行为不仅增多,而且更加严重。总之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体系受到极大冲击,而新的社会主义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全面形成,或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加上我们工作中的种种失误,造成现在社会上道德失范失序问题频出。我们坚信,只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程,公民道德素质水平就会有一个全面提升,道德失范失序问题将会得到根本治理。

三、扎实推进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工程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切实搞好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公民道德素质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公民道德建设,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各方面,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在国内,随着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意识多元多变趋势更加明显,在主流积极健康的同时,一些错误的、消极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在这样情况下,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题,融入整个国民教育当中,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的实现。其次,道德素质建设要以弘扬传统美德为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强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具有悠久而厚重的道德传统。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凝炼而成的传统美德,如尽忠为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仁民爱物,敬业乐群、礼义廉耻、勤劳节俭、诚实守信、以义为上,见义勇为等等,在历史上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了巨大作用,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建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下大力气,深入研究、科学梳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把这些优秀传统美德,通过广泛开展类似孝敬父母道德楷模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活动,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变成人们的精神支柱,形成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道德。第三,道德素质建设要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基础在学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以及各类职业培训学校都应该配合德育课安排教学计划,分阶段、分年龄开设公民道德素质专门教育课程。配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学校培训,也应把农民技能和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对机关单位和厂矿企业、公司等各种经济成分组织的领导负责人、员工以及社会新阶层人士也要举行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公民道德素质培训教育,把道德素质教育纳入公民再教育体系。第四,道德素质建设要以法律制度为保障。道德是“软约束”,依靠的是人们的自觉;法律制度是“硬约束”,依靠的是强制。要使道德建设由软变硬、卓有成效,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更多的利益诱惑和欲望冲动,面对新旧道德规范的碰撞激荡,人们道德良心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既要靠教育,更要靠制度法制强制,包括靠法律惩处的“威慑”。当闯红灯、酒后驾车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有道德”;如果坑蒙拐骗、非法牟利者的行为受到严惩,“毒奶粉”、“地沟油”类似事件自然便不会“此伏彼起”。法律是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把道德规范体现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之中,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可以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二者紧密结合,是有效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行为养成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摆上工作的重要日程,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搞好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本文作者:张国良工作单位:烟台市委党校

第二篇

一、网络道德建设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只要存在二人以上空间,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道德伦理关系。那么,谈到网络道德,网络是新时代人们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中介。只要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就必然存在协调这些关系的伦理道德。道德是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准则,网络世界其实是现实人际关系的一种反映,谈网络道德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的道德框架。网络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也是一种实践精神。网络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准则、评价选择、应当理想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是提高人类精神境界的动力和源泉。网络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新进展,人类已经进入全球网络化的新时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从道德的角度看,“网络技术大规模地应用对人类道德的发展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引发一系列新的道德问题”。[2]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电子信息网络空间中交往的道德准则。网络道德建设不仅指一般通常意义上的网络道德教育,还包括网络道德的理论建设。因此,循着最大限度减少网络技术的负面效应,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宗旨,从网络知识与道德学原理的融合上探索网络道德建设,这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道德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网络道德体系

据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需要有一个规范行为的规范。网络社会作为一种虚拟空间,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道德也是社会道德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因此,遵守网络道德,实际上就是对社会道德的遵守。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折射,但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也存在差异。网络具有全球化的特点,但是,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思维等等方面,仍然具备一定的区域性和国别文化界限。因此,建立网络道德,既要照顾到网络社会的诸多特点,也要结合本地区和互联网局域管理国家的社会道德实际。网络道德建设应立足于道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要摈弃那些泛道德主义的观点,实现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相统一,并从技术手段、法律建设上给道德网络建设以支持,把网络建设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建设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网络道德建设要重视网络道德主体的建设。这是因为,“加强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网络主体队伍,对于规范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构建网络空间的道德标准需要进行理论创新以及新的价值构造。要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统领下,构建网络道德标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仅仅是我国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指引,同时也是我国网络空间道德标准构建的指引。目前我国已经出台多部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法规,它们多以倡导性的管理条例为主,而以社会公德和网络道德公约为保证的道德体系还有待形成和建立。

三、网络道德的法制建设

网络道德建设不仅需要道德标准,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外在强制。网络立法是“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强调“,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这是党中央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些年来,我国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互联网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关于互联网的经营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确立了我国网络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现有互联网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与网络管理执法工作实际需要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健全互联网法规体系“,需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制定统一的网络管理基本法,对网络空间的管理体制、管理原则、管理对象和违法处罚等基本范畴作出统一规范,”[5]实行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要加快立法进程,区分轻重缓急,抓紧制定完善最急需最迫切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现有法律法规适用网络管理的延伸和司法解释工作。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壮大执法队伍,健全执法体系,落实执法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本文作者:杨瑾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第三篇

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只讲物质利益、金钱,不讲理想,不讲精神文明建设,公民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伦理道德规范。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

(二)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

曾指出治理一个国家,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都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德治是以公民伦理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和水平,在法治的基础上以德治国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略的需要。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主体。如何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并大力加强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提高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自己特殊的运行机制,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手段起着维系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公民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公平与效率,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建立具有良好道德规范的经济秩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

(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公民道德素质面临严峻考验。例如,一些地方放松道德建设,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薄,有损国格人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严重损害党的形象。这些状况与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不相适应,与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不但会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还会危及改革发展大局,所以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是一项长期、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

衡阳市地处南岳衡山之南,雄居湘南门户,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节点城市;现为湖南省第二大城市;现辖五县二市五区,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90万,城区人口过百万;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渗透到公民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贯穿到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使公民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构建和谐衡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衡阳市伦理道德建设凝聚了公民伦理道德力量,规范了道德行为,营造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浓厚工作氛围,维护了社会稳定,消除了社会不和谐因素,化解了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形成了昂扬奋进、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衡阳市公民道德建设取得的成绩

1.道德教育健康发展

近年来,公民道德建设是衡阳市紧抓不松的重点工程。衡阳市积极开展“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诚信衡阳”等主题征文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城管、环卫、交警、巡特警、志愿者等方阵队上街宣传活动,文明礼仪知识学习活动,等等。五年来,衡阳市在各媒体开设公民道德建设宣传专题、专栏、专版74个,印发7个版本的公民道德建设宣传资料900多万份并发到公民手中,拍摄《雁城文明喜与忧》《文明大跨越》等专题片12部,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明公民实则》和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文明服务的基本要求,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衡阳市文明办每年组织开展“电影进社区,文明进家庭”活动500余场次。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衡阳市开展“永远跟党走”公民歌咏赛,用一种朴实的方式庆祝党的生日;并推荐110本“红色经典”书目、106首“红色经典”曲目、100条“红色短信”条目和8条“红色摇篮”线路,使道德教育得以纵深推进。

2.道德模范不断涌现

近年来,衡阳市积极参与“全国爱民模范”活动。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衡阳市祁东县人陈雪峰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中国人物”李丽、“生如夏花的80后大学生”李春华、“烈士教师”抗震英雄谭千秋等成为影响这个时代的先进道德典型。2008年,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身边好人”评选活动,衡阳市有谭千秋、唐如业、唐孝君等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009年,衡阳市有刘吉桂、曾存粮、李丽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0年,衡阳市举行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活动立足社区、企业、乡镇等基层单位,采取政府推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的海选直推方式,由公民评、公民选、公民投票参与,历时4个月,评选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个类别的10名“衡阳市首届道德模范”。在全国、全省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中,衡阳市的刘吉桂、曾存粮、李丽、陈雪峰4人榜上有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在这些模范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展示。衡阳市通过倡导“爱国守纪、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开设各种文明礼仪系列讲座,推出社会礼仪、生活礼仪、职业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涉外礼仪等相关专题教育,提高了公民道德素质。经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工作,衡阳市民现在闯红灯的少了,守交通规则的多了;乱扔果皮纸屑的少了,弯腰捡拾垃圾的多了;打架说脏话的少了,讲文明礼貌用语的多了。

3.道德实践纵深推进

衡阳市注重以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吸引公民普遍参与,使公民的心灵得以熏陶,精神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衡阳市这几年发动“职业道德报告团”“石鼓文化讲坛”“勤政廉政报告团”和“农民讲师团”等30多个团体下基层做巡回报告1200多场次。通过文明城市、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服务示范点等评比和创建活动,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提高了衡阳城乡文明程度。到目前为止,衡阳市共创建全国文明县城1个,全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风景旅游区23个,省级文明县城(城区)4个,省、市级文明单位400余个。文明、友爱、和谐,已经开始成为衡阳市民的伦理行为方式和生活理念,道德建设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一系列荣誉的取得,正是这座城市公民道德建设最好的印证。公民道德建设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公民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道德支撑,促进了衡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衡阳市公民道德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衡阳市公民道德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存在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现象

在衡阳市中山南北路的步行街上,每天清洁工人清理出的人们乱丢、乱扔的纸屑、烟蒂等垃圾约有100公斤;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斑斑痰迹;在广场或主干道旁边,庆祝节日时摆放的鲜花被哄抢、折毁;在公共汽车上,乱丢、乱扔烟蒂、垃圾等成了永久性的难题;而街头的自动售货机屡屡被毁……这些无不呈现衡阳市部分人公德意识淡薄。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扔果皮纸屑,排队时不加塞,自觉站在一米线外,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设施……这些都是遵守伦理道德的小节,伦理道德都非力所不及,甚至仅在一念之间。做到了,就是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现;做不到,就成了社会公德中的“缺德”。

2.存在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

一些市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滋长,生发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消极腐朽的现象。一些公民缺乏信念,不讲奉献,只求索取,把伦理道德看成空的,把钞票看成实的,把政治看成软的,把权力看成硬的,以致社会上形成了不谈伦理道德,要抛弃软的、捞到实的、抓住硬的的风气,甚至还有些公民把理想和前途看成“有利就想,有钱就图”。衡阳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民众对“假、恶、丑”和“真、善、美”分辨不清,对善、恶伦理道德的界限分辨不清,因此社会上一些世俗的、丑陋的、感官的丑恶道德现象仍有市场,而崇尚“真、善、美”的人常遭贬抑和嘲笑,败坏了公民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人总觉得伦理道德“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雷锋精神是一阵风,三月里来四月里去”。

3.存在家庭责任淡化的现象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幸福和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睦、安宁的家庭关系,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也是创建平安社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尊老爱幼方面,存在不悉心照料老人、对子女溺爱过度等现象。在男女平等方面,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在夫妻关系方面,存在“大男子主义”或“妻管严”现象。在勤俭持家方面,存在过度消费现象。在邻里关系方面,存在互不往来的现象。

(三)公民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衡阳市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来看,导致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的重利轻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道德观念多元化的现象,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公民道德与实际社会生活的矛盾、不同公民利益需求主体间的道德价值观矛盾不断呈现。同时,市场经济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具有利益驱动性,能激发公民对利益的追求,很多报端和媒体反映,公民重利轻义不管是合理的利益,还是不合理甚至非法的利益,都漠视伦理道德。特别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还不够完备,市场规范还存在缺失,重利弱德思想严重,社会制度约束力弱化,致使我国市场经济行为过度凸显自利,而漠视传统伦理道德,造成当前我国公民道德缺位或错位,很多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公民道德失范现象。这些问题表明,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建设亟待加强。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以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及其发展提供正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教育中的重智轻德

在我国,每个公民从小就受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目前,我国很多家庭教育存在用家长的生活经验和不完善的伦理道德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下一代的情况。重智轻德是我国现存的一种普遍的错误现象。一些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和分数———“考多少分,排多少名”,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及“理想、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不理不睬。孩子考好了,就对孩子笑逐颜开;考差了,就对孩子横眉冷对。弄得孩子心力交瘁、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甚至闹出人命。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国社会正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正在急剧上升,从20世纪80年代青少年犯罪出现高峰以来,至今居高不下,给我国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一些父母为了子女的学习成绩,不惜一切代价,而忽略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纵容孩子“贪婪、吝啬、霸道、自私”的思想。学校将思想政治课程等同于业余课程进行教授,缺少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学生对于政治课也只是应付考试,没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更不会在乎道德的自我教育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责任感、荣誉感。

3.惩恶扬善制度缺失

由于当前我国缺少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伦理道德约束,也未能把伦理道德与政策的奖惩、法制的保障很好地结合起来,“当公民处于从恶,也能得到利益的制度之下,要劝人向善是徒劳的”。当前我国法制制度建设对公民道德建设起着一定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法规和制度限定了什么是可以做和必须做的。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规制度体系中,惩恶扬善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制度会使善良的人更善良,让坏人无处可逃;不好的制度却让好人吃亏,坏人占尽便宜。目前,我国部分地区、部门、单位未能制定出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考评办法,更没有建立推动惩恶扬善制度建设的考评机制,就算建立了考评机制的单位,其考评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当前还有些部门在提拔干部上侧重经济指标政绩;还有一些文明县城、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在创建上做表面文章,在评比突击上下功夫,忽视平常基础性创建工作。

4.西方功利主义影响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文化意识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意识趋向,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态势。西方功利主义道德价值观认为公民的快乐、幸福、私利和私欲是天然的合理性,道德价值观的目标是“幸福”。古希腊快乐主义认为快乐就是幸福。近代西方把公民个人利益的追求,看作公民个人的自然权利和自爱本能,强调追求个人利益的天然合理性和正当性。洛克认为,人的利己本性使人只关心利己的事,而不关心无关的事;霍布斯认为人生的幸福在于不断地满足欲求。马克思指出,感性的印象和自私的欲望、享乐和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社会道德的基础。西方公民强调物质生活的占有,公民个人利益的实现在道德建设中显示了强烈的功利价值倾向。这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高度发达的西方物质文明;但另一方面也导致西方社会出现了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等弊端。这些都对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伦理原则及对策

公民道德建设及伦理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社会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对策和措施,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公民道德建设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公民道德建设应遵循集体主义至上伦理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伦理原则,以确保最大限度做出正确的选择,增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1.人文关怀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指人文精神的关怀或人道主义的关怀,以人为本真心地关心一个人的命运和生存。它的核心是关心人、尊重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贯彻人文关怀的伦理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从关心人、爱护人出发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价值观,从而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职责和法律义务,做一个对国家、人民、社会负责任的公民。同时,公民道德建设要着眼于促进人际和谐,广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人人相敬、互助合作的良好品德,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伦理人际关系,达到教育人、团结人、鼓励人的目标,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人文关怀就是要把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立体地对待公民的多层次需求,即不仅要考虑公民知识、技能的丰富和提高,更应关注公民个体人格的完善、生命价值的提升。

2.相互尊重原则

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伦理原则,就是要做到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人,以实际的行动关心人。只有振奋人的精神,调节人的心理,激发人的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新型的人际关系。尊重人是指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形成的公民之间的情感与态度。一个人尊重他人,就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公民道德建设要贯彻相互尊重的伦理原则就是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所以,在公民道德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关注和重视公民的价值和尊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公民的聪明才智,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公民精神解放。尊重他人,我们赢得友谊、收获真诚,自己也获得尊重,它是友谊的润滑剂,是和谐的调节器,是人民群众须臾不可脱离的清新空气。只有坚持相互尊重的伦理原则,公民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事业发展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

3.公平正义原则

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意味着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与正义是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马克思认为,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论据。公民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生活,公民之间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或经济利益的关系,而作为调节人与人社会关系的道德不可能违背经济生活中利益的等价、平等的准则,否则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生活的紊乱和人与人关系的失调。这些都必须以公平与正义为基础。因此,不仅是道德,甚至包括法律以至整个社会制度,其核心都是公正和平等。可见,社会公平正义已成为直接影响公民道德水平和社会整体道德状况的重要社会因素。

(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根据衡阳市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体系

(1)突出社会道德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利轻义现象。公民道德教育不是单纯完善个人道德,而是要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所需要的基本道德素质。从衡阳市来说,首先要充分利用衡阳市的宗教文化、南岳道教文化、湖湘文化等资源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其次要注重把爱国主义教育、法制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内容建设成学校和社会上道德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并将其推及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其较强的实用性,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开设不同教学内容的公民教育课;最后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以衡阳市石鼓大讲坛为平台,以传统儒家文化、湖湘文化为教育题材,构建当代社会道德话语体系。(2)重视家庭道德建设。家庭道德是一种亲情道德。正如孔子所说: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而非圣人之发明也。亲情是维护家庭美满幸福的特殊力量。培育家庭美德,也就是培育亲情的过程。亲情的培育,有赖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其中,代际沟通尤为重要。亲情的凝结和升华,有赖于家庭文化的培育。培育家庭文化的过程,就是培育家庭亲情、塑造家庭美德的过程。培育家庭文化不仅意味着文化设施的添置和更新,更意味着对先进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在家庭道德建设中,还要注重防止重智轻德的现象存在。(3)加强学校道德教育。从学校来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切实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对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呢?要始终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以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目标,扎实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以及“教书不育人”的指导思想和观念,要平等对待学生,要重视对法律、人生观、道德规范的教育。高中以下的公民道德教育必须要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内容为主。大专院校目前开设专业伦理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近年来,我国已有趋势显示专业领域对伦理课程的重视。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防止只传授文化知识,不关心学生的道德品质的现象出现。

2.开展重义轻利教育的道德实践活动

在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中,着重倡导公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排挤“重利轻义”行为,弘扬“重义轻利”伦理价值观,要舍生取义,要见义忘利,如孔子言,当仁则不让于师。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每个公民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一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提高自身公民道德素质,就是要扎实开展重义轻利的道德实践活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这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完善和建立制度,以春节、元宵、元旦、“三八”等传统节日、革命节日、国际性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及传统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开展公民道德重义轻利实践活动。在农村、社区、单位、公共场所张贴以“公民道德建设内容”为口号的宣传标语;积极号召全社会公民举行参与公民道德知识演讲比赛、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对重义轻利实践活动积极分子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演讲稿、纪念文章、回忆录等;并要加强电影院、电视台的管理,根据节日而上演具有纪念意义的电影、电视剧;并由政府部门下文要求,开展知识竞赛及举行其他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全社会公民都要安排时间去瞻仰参观活动。通过上述措施使广大公民在道德教育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3.完善和健全惩恶扬善制度

健全惩恶扬善制度就是要实行道德规范行为,正面的道德规范行为产生的效果就是扬善惩恶,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净化道德环境。一个健康良序的社会不仅要向社会公民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生活环境,而且还应该具备引导人们积极行善、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氛围,确保扬善惩恶的制度得以施展,使社会公民具备积极向善的道德情操。这样,我们的惩恶扬善的制度才能得以良好持久地开展。一个赏罚分明的社会体制确实应该在行善上给予奖赏,在除恶上加以惩罚。健全的监督和惩恶扬善制度是社会公正的保障,赏罚不明或者赏罚不当会助长歪风邪气。正所谓有善不报,德者必稀;有恶不惩,小人必猖。古代哲学家韩非子提出,惩恶扬善和制度建设起源于社会风俗习惯,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法律是道德的权力支柱,两者相辅相成的共同目的就是将公民个人的道德行为拉入符合当前社会所提倡的健全惩恶扬善制度的行为规则上来。

4.唤起公民道德自律,抵制西方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影响

(1)引导公民自觉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公民道德认知度是道德内化和道德自律行为的先导,起着理性指导作用,是促使公民道德信念形成的认知基础,也是道德自律的导向性机制。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下的公民不会自发地产生自律行为。笔者认为,我国公民的道德认知水平,可以运用两种情绪对人的情感需要进行引导和提升。一是公民情意感通。在现实生活中,要以公民个体获得共通感、同情心为主要标志。通过道德楷模直接的言传身教———教育者的表情、体态、声调的情感传递、情绪感染,或通过媒体和习俗中所引起的普通公民对事物本身道德价值的认同、共鸣和向往之情进行引导和提升。二是公民需求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公民个人不同环境和层次的需求都会发生矛盾或冲突,需求矛盾的冲突会体现在公民的情绪较量中,并以恐惧情绪同羞耻感、义务感的斗争的形式出现。道德自律一般不反对否定性情绪,相反,认为羞耻感、内疚感等道德焦虑是公民个人自我完善和修养的重要方式。(2)锻炼公民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公民道德意志,是公民在履行道德义务或伦理责任中,克服内心障碍及外部因素、困难的能力和毅力,体现为公民道德行为中勇敢、果断、坚决、自制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全球化的生活中,部分公民违法违纪、钻法律空子为自己谋利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是公民自身道德意志自制力不强,不能进行道德意志自律。因此,我国要通过多种平台或载体,加强培养公民道德意志,帮助我国公民养成良好的道德意志习惯。“首先要帮助我国公民树立正确的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目的伦理价值观。从而确立经过公民道德行为规范斗争、动机斗争的过程,就是公民道德意志锻炼的过程,当正确的动机战胜不正确的动机后,正确的道德行为目的才得以确立,并让公民成为一种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还要提高公民的道德认知,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义务感与责任感。培养道德行为实践活动来反复实践。”例如,在培养公民自我反省的习惯等时,由于公民的个体差异必然会表现出自律差异和行为方式差异,为此要切忌“一刀切”或“一锅煮”。在实践中突出道德主体的核心地位,帮助公民顺畅地实现人的道德认知的内化和道德感受的优化,以锻炼公民道德意志,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本文作者:肖祥敏刘雅伦陈爱香工作单位: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