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观中重要观点的思考
时间:2022-06-13 04:14:09
导语:道德教育观中重要观点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道德构成的三个部分
在杜威的观点中,始终认为道德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概念。而要正确地理解并实施道德教育,必须搞清楚道德这个重要的范畴。如果把道德理解的过于狭隘,就必然在道德教育中产生种种问题。杜威认为,“所谓道德,潜在地包括我们的一切行为……”“凡是能阐明社会构成的事实,凡是能增加社会资源的能力的培养,都是道德”,“道德有三个部分:知识、感情和能力”。从杜威对道德范畴的解析中,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道德作为一个理性的概念它至少是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三个方面在内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共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道德概念的框架,这就要求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必须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的培养等至少三个方面来进行,才是科学而合理的,任何割裂三者关系而单独进行的道德教育的行为都是对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曲解。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道德教育更加倾向于道德认识的灌输,即把道德教育理解或执行为一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能力的提升,从而造成了目前许多人“懂道理”却不实施的现状,许多人都对道德原理、道德规范耳熟能详,却在自己的行动中“失忆”,有相当部分的人讲起道理来一套又一套,道貌岸然,实际生活中却龌龊之事做尽。所以,道德认知只是道德的基础,良好的道德认知并不意味着道德素质高。道德情感是道德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说道德认知仅仅是以道德观念的养成、道德知识的学习的话,那么道德情感则是培养社会成员从善、向善的美好情感和价值取向。道德情感是连接道德认知和道德能力的中间环节,没有道德情感,没有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就会使得人们失去道德实施的动力。道德、道德教育不能局限于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还要回归到实践中。道德能力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归宿,渊博的道德知识和丰富的道德情感最终要转化为道德能力,从而实现道德的目的。在做中学,要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能力,这样才能使得道德教育完整而有意义。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道德认知是基础,没有道德理念的深入人心,一切道德教育都是空洞不实的,都是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谈;道德情感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生命线,不断培养人们从善、向善的感情,人们才会有将道德理念付诸实际的勇气;道德能力是道德教育的归宿,一切道德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教育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要更加注意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鼓励、引导人们不断实践。当前一些地方兴起国学热、公益潮、志愿风等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使得其不再是昙花一现。
二、道德过程与教育过程的同一性
杜威认为,道德的过程和教育的过程是同一的。“因为道德的过程就是经验不断从坏经验转变为好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的过程和道德过程是完全一致的”。在杜威看来,生长自身才是道德的唯一目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他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一种道德行为和另一种道德行为是不间断的。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或者说道德教育的机会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强调道德就是生活,道德教育就成为社会进步的最有效的手段。道德过程与教育过程的同一性恰恰说明单纯的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道德教育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道德的过程是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也是指引人不断向善的过程;就是培养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过程,培养公民向善、从善的过程。道德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道德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过程则是社会对其成员培养,并使之成为其所需的过程,它既包含了知识的传授与传递,也包含了一个社会成员成人的过程。我们强调二者的一致性并不在于模糊道德教育的外延,从而使其无所不含,而在于突出道德教育是无处不在的。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道德教育往往被看作是教育和行政部门的任务。必须不断加强道德教育主体的能动性,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全员育人的理念,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育人的积极性,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道德的过程与教育的过程的同一性要求我们的道德教育要走进生活,教育本身就应该是一种美好生活的缩影。道德教育源于现实生活,又要回到现实生活,道德教育既要走进受教育者的生活,也要走进教育者自身的生活,从现实生活发展的条件和根据中提出道德教育的一系列问题。道德教育就应该在这种美好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增长教育对象的道德经验,而不是仅仅依靠教育或行政部门通过语言符号或其他固定的形式来传授知识,它必须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任何与受教育者生活脱节的道德教育必将是呆板而缺乏升级的教育,很难有真正的实效。道德教育要适应并密切关注多元而变化的生活。另外,也要注意道德教育的连续性,道德的过程与教育过程的同一性,恰好说明了,道德教育是一个持续而不断的过程。
三、学校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
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是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杜威这一观点的提出缘起于杜威关于“道德知识”和“关于道德的知识”的解析。杜威认为,在自己的教育著作背后存在着一个思想,这就是抽象的知和行的学说。杜威认为,在道德教育中,应该把“道德知识”和“关于道德的知识”区分开来。在道德教育上,杜威反对将知识和行为分离开来的做法,认为两者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他认为在道德教育中,把知识和行为统一起来的基础在于一个认识,那就是,道德知识的特性在于它表现在人的理智行动之中。也即,道德知识如果脱离人的理智行为实质上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道德知识。真正的道德知识的最大特性在于它表现于人的理智行动之中,同时,真正的道德知识也是人的理智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当然,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是道德知识。因为,道德知识的特性表明,道德知识表现于人的理智行为之中,并最终成为理智行为的结果。很显然,哪些不是来源于人的理智行为的知识和不能使人产生理智行为的知识不属于道德知识。可见,道德知识不仅能使人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而且能使人做出理智行为。道德知识不是空洞而抽象的理论而是真正有用的、具体的知识。与道德知识相对应的是关于道德的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确切地说应该是对道德知识的极端化,异化和表面化,它是一种死板的、教条的、机械的规定。关于道德的知识往往会使道德成为一种死板而教条的惯例,使人失去理智的判断和行为。这些关于道德的知识,只会指引人在实际活动中简单而偏执地传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并使之成为教条,难以改善人们的行为。
在道德教育上不断出现误解的根源就在于不能正确区分“道德知识”和“关于道德的知识”。道德知识的传授并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也不能代替真正的道德教育。抽象地谈论道德教育,或简单地仅仅作为知识传授的道德教育与真正的道德教育是背道而驰的。道德教育的关键就在于人的行为的改善,不以改善人的行为的任何的道德教育都是无益和虚伪的。道德教育的关键就在于知识和行为的完美结合,当知识转化为行为时,就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没有转化为理智行为的道德知识的传授,对于道德教育而言是不成功的。所以,这就告诉我们,道德教育某种意义上更注重行为,注重结果。总之,杜威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里,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探究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同我们的道德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去指导我们的道德教育的实践,这才是有意义的。
作者:牛晓琴单位:晋中学院
- 上一篇:如何开发和研究新型的装夹卡具
- 下一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形式研究
精品范文
1道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