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道德内化实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06-09 11:22:36

导语:加强道德内化实效性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道德内化实效性的思考

德里克•朗特把内化称作为“内在化”,即将别人听来的看法、价值标准与主意化为自己的思想,或把自己想出来的看法、价值标准与主意“隐在心中”(或“化为自己的品格”)的过程。[2]220什么是道德内化呢?道德内化是指个体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可称为社会道德标准)纳入自身的思想品德结构,变为自觉行为的内在力量。简而言之,社会道德标准转化为个人品格叫做道德内化。在当前中国,大学生道德内化最终的目的是要促使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道德是一种社会属性,它是外部客观的东西,它是社会集体向人们提出的种种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的综合体现,社会集体的每个成员都必须认真恪守。[3]我国提出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培养目标为原则的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对人的品质的需要。这些道德不是人们生来就会具有的,也不是人们对它们有了某种认识之后就能“据为己有”的,只有外部的、客体的社会道德通过心理活动转变为个体品德之后,才会使它们成为与己一体的“同化物”,即成为主体内部的东西。[4]

当前大学生道德内化过程中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道德内化面临的问题是虽然高校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实际中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未能有效地促成大学生的道德内化。

1.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忽视并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判断与选择。高校在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起到了正面引导及教育的作用,但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没有大学生的主体认知、主体体验,没有形成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对于一部分学生,他们原有的道德表现是在纪律约束、舆论的作用等外在压力作用下的暂时收敛,一旦他们内心深处违背道德的动机被激发,他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挣脱道德的束缚而做出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5]因此,高校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进行道德知识和观念的传授,更要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以促进和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的转化,从而使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2.把手段当目标,方法陈旧,降低了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品位与质量。反思我们以往的道德教育,存在错把手段当目标的错误。当前的高校道德教育活动,不同程度存在这种倾向。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把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知识性内容的讲授,以可操作性较强的量化手段去考评学生的道德品行,实际上降低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质量,并没有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道德教育在传授基本道德知识和规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个人的体验,注重个性品质的完善和主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提供平台。

3.道德教育的内容空泛,没有针对大学生的内在需求,道德内化的效果不佳。当前,学校德育目标比较模糊,德育内容空泛,脱离实际,缺乏层次性,使得大学生感觉到他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东西,从而望而却步。在德育工作中,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而且德育形式看似比较丰富,但是内容缺乏针对性,个案分析和评价的很少,使得道德内化效果大打折扣。

实现大学生道德内化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接受能力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在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避免简单的传授与说教,注意将教育内容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通过专业课教学中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渗透,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

1.培养大学生道德内化意识,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主动认知。大学阶段仍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价值观、道德行为都处于逐步定型的阶段。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且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在教育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互动,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效果才会良好。在施教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大学生主动地参与,从而使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投入到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

2.创造条件,让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认知和丰富的道德体验。道德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化和外化两次飞跃,其中若有个体在情感和意志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障碍,都难以实现。因此,德育不是单纯的识记、理解或记忆,而是一种心理体验,即由大学生个体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和评价某事件、人物和行为。道德只有经过大学生的内心体验,才能把一个客观存在的未被感受和体验的道德知识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良好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我们不应单纯地让学生记住理解某个知识和理论,而是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认知和丰富的道德体验,引导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去体验某种事实、某个问题、某一结论。德育内容、道德目标,只有被学生亲自体验和自觉追求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道德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人生发展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3.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榜样在道德内化中的教育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中,必须注重用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来教育、熏陶大学生,同时要注重榜样的示范感染作用,用大学生公认的榜样来教育、感召大学生。同时,在道德教育中,应重视大学生干部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榜样性和模范性,用他们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来带动广大学生。运用大学生模范群体教育学生,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已成为我国学校中经常使用、广泛开展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道德内化的一种直观形式,也是道德教育的一种生动而有效的方法。无产阶级革命前辈、英雄和模范人物是人民群众的先进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因而常常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政治道德标准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和学习的方向。他们在大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威信。透过榜样人物的言行、思想活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具体化,可以使大学生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受到深刻地教育。

4.多方配合,营造大学生道德内化的良好环境。大学生道德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在环境熏染中实现大学生道德内化。高校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都必须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品位,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德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这些环境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大学生的道德体验。环境和风气好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个人在良好的氛围里更容易使自己的行为高尚起来。

5.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内化,为大学生道德内化提供平台和机会。从本质上说,道德是实践的道德。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不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且导之以行,使大学生的道德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得到内化并固化。因此,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广泛参加道德实践活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接近普通群众,从群众那里补充养料,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道德观念,规范道德行为,固化道德意志,激发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切实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内化,着力提升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实效性。

作者:张勤恳单位: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