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道德选择刍议

时间:2022-12-31 10:50:59

导语:达尔文的道德选择刍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达尔文的道德选择刍议

本文作者:徐艳君工作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道德选择”的前提

达尔文所讲的”道德选择”不是具体的例证而是一个一般的模型。他认为,两种本能的冲突实际上就是两种相反的行为动机的冲突,于是就构成了道德选择的特殊”情境”。道德选择之所以出现的基本前提是在社会性动物身上出现了两种本能的冲突,即社会本能和个体自私的自然情欲之间的冲突。达尔文认为,生活于社会群体的人身上同时具有两种相反的本能,即利己的自私的自然情感和乐群感、恩爱、同情等情感所构成的社会性本能。道德选择的主体就是同时具有这两种相反的本能的生活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人。道德选择主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最初只是在人类很小的范围内,仅仅局限在狭窄的家庭或部落的范围。主体之间最早表现为两性之爱和亲子之情。随着社会文明的进展,道德主体不再局限于一个小家庭和部落中,而是延伸到各个部落的家庭和各个部落之中,而且人类的同情心适用范围在不断拓展。”他应该把他的一些社会性本能和同情心扩充到同一个大社群或民族的全体成员,对其中他所不认识的人也是一样。”[1](P184)最后发展为对于全人类的普遍的”人道”和”博爱”,甚至发展到对其他动物的一种”泛爱”。“至于超越人之外的同情心,那就是说,把人道推向低于人的这一看法,那是人类在道德领域里最晚近才取得的一种东西。”[1](P185)因此道德主体从各个部落和家庭中扩展到国家与国家之间乃至人类与动物之间。由此可见,达尔文并不是仅仅从个体的角度来谈论道德选择的主体,而是同时从种族、人类这些群体的角度来谈论道德选择的主体。达尔文提出,由于乐群之感、爱心和同情心等社会性本能的出现,这必然限制个体自私的自然情欲包括自我保全的本能、饥则思食的欲望,性欲和有仇必报的激情等等的实现。那么在达尔文看来社会本能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达尔文认为社会本能是群体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群体和部落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而激烈竞争,该种竞争促使了不同群体内部采取合作和团结的策略来共同对付其他部落的进攻或侵略,争夺生存取胜机会。当然此时并不排除群体内部的个体之间相互竞争,但在面对外敌时个体与个体之间还需彼此协助。群体之间的生存竞争迫使群体内部的成员相互团结和互助,从而形成了各种社会本能。“当两个居住在同一片地区的原始人的部落开始进行竞争的时候,如果(其他情况与条件相等)其中的一个拥有一个更大数量的勇敢、富有同情心、而忠贞不贰的成员,随着准备着彼此告警,随时守望相助,这一个部落就更趋向于胜利而征服其他的一个。”[1](P201)达尔文的社会本能形成理论是他的自然选择造成物种形成的理论在人的道德问题上的一次大胆的运用。正因为达尔文敢于把社会本能的形成归功于自然选择,当然不是个体自然选择论,而是群体自然选择论,因此,达尔文才有资格声称:”截止目前为止,任何人还没有完全从自然史的角度考虑过它。”[1](P149)可惜的是人们通常只是从个体的角度去理解自然选择,认为生存竞争是在物种内部或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展开的而忽略了部落与部落之间这样的群体自然选择思想。人身上的这两种相反的本能或情感,不是达尔文最先指出来的。孟德威尔、沙甫茨伯利都谈到了人身上的这两种相反的本能或情感。达尔文与这些思想家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进一步为这两种本能或情感的对立找到了自然选择的基础,即从自然选择论出发来解释这两种相反的感情的起源。自私的这一面用个体自然选择来解释,社会性本能用群体自然选择来解释。

”道德选择”的标准和规范

达尔文认为社会性本能指向的首先是群体的一般利益或好处,并坚持认为这是第一位的。这个一般的利益或好处指的就是人类的”生存利益”而非人类的一般幸福。正如达尔文所说”对低于人的动物而言,说到他们的一些社会本能时,似乎应该这样说才恰当得多,就是,这些之所以能发展,目的是为了有关物种的一般利益或好处,而不是一般的幸福。不妨为一般的利益这个词下个定义,那就是,在环境许可的情况下,生养出最大的个体,精力充沛,健康具足,智能全备。”[1](P181)达尔文当然并不否认幸福原则,幸福原则固然重要,但不是人行为的全部的动机,也不是第一位的目标。幸福原则是第二位的,生存利益原则居于第一位。这与功利主义者的”最大幸福原则”有所不同。”就个人而言,康乐和幸福往往无疑是一回事。所以就一个集体说,一个知足而幸福的部落要比另一个悻悻不满和怏怏不乐的更容易走向繁荣昌盛……而人们既然都要求幸福,则最大幸福原则也就会变成一个极为重要的第二性的指标和目标。”[1](P182)个体的社会性首先指向的是群体的生存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保全群体而牺牲个体生命,这就是达尔文所理解的”善”。当社会性个体作出这样”善”的选择时,是包含了对一种道德规范的认同的。这个道德规范就是:你要别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人!或者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尔文认为道德规范来自于人类强烈的性本能、亲子本能和社会本能。这两种本能产生了人类的道德意识,而道德意识又导致”推己及人”和”爱邻如己”的道德规范,即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道德金律”。达尔文认为它是道德的基础。

”道德选择”的心理机制

达尔文指出个体对这两种不同的社会本能的选择,是在意识当中发生的,以人类种种理智或心理能力的高度发展为条件,由此决定了道德选择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具体而言,道德选择的发生离不开人的回忆和反省(反思)这一心理机制。达尔文看到人在选择过程中包含着人的复杂的意识或心理活动,但是较低层次的意识或心理活动,如构成社会本能的同情心,恩爱之情等,不可能直接作出道德选择,只有当人类的心理能力高度发展之后,能够在脑海里回忆起自己行动和动机,并且能够对它们进行反复比较和反省之时,才能够意识到他的行动是由不同的动机即不同的本能推动着的,而这些不同的动机或本能又是相互冲突、相互竞争的,作为意识主体,他自己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的选择。具体来说,他必须在社会性的本能和自私的自然情欲之间作出选择。但一开始,人并不总是能够做出”道德”的选择,在社会性本能与个体本能斗争的过程中,一开始社会本能可能会被个体本能打败。达尔文提到”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就人类说,一些社会性本能(包括好誉惧毁的心情在内),比起自我保全、饥饿、性欲、复仇等本能,本来就具有更大的力量,或通过习惯,取得了更大的力量。”[1](P169)在许多场合人很容易暂时顺从个体情欲,人正是由于顺从这些自私的个体本能,会感觉到遗憾,达尔文认为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动物有着深刻的差别。差别的原因就在于人类心理能力较之动物更为活跃,对于自己的行为总是不免要进行思考、反省。”过去生活里的种种印象、种种意象要不断地和了如指掌地,在他的脑子了来回往复地通过。”[1](P169)正是通过思考和反省,人意识到社会性本能是一种更加持久的、坚韧的力量,”一些社会性的本能是一直存在而坚持不懈的。”[1](P169)而自私的个体本能,如饥则思食的欲望、有仇必报的热情,则往往是暂时的,只要有机会就不难得到充分的满足。正因如此,人对这类的感觉就很模糊。达尔文指出在并不饥饿的时候,揣摩饥饿的感觉是很不容易的。因此,种种印象在脑海里来来去去,经过反复比较,并且不断地参考心底里几乎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同情的本能,以及童年时代所学到的有关善恶的知识,他感觉到他刚才按照了当时心理上比较强有力的那个冲动,即个体本能行事是一个失算、一个失败。而且有时不可避免地侵犯到他人的利益,那么旁人也会对他的行为进行裁判,因而更加引起对自己的不满,或甚至苦恼。”经常持续的社会性本能要出来裁判,平时他对旁人对他的毁誉的重视也要出来裁判;而到此裁判的时刻,报应就不可避免地临头了。到此他就会感觉到遗憾、懊恼、悔恨、或羞愧;其中最后面的一种情绪是几乎完全关系到旁人对一己的的毁誉的判断的。因此,多少要下定一个决心,以后的行为要改弦易辙。”[1](P170)最后,更坚毅不拔的社会本能战胜了不那么坚毅的本能。此时人们也就作出了他的”道德选择”。达尔文虽然用自然选择来解释和说明这两种本能的产生,但当达尔文告诉我们面对社会本能和利己本能的冲突,人最后作出了有利于社会本能的选择,这是一种具有道德价值的选择,是”自然选择”向”道德选择”的提升!因为这意味着个体牺牲自我的利益和好处乃至生命。

“道德选择”的强化

道德选择作出了,通过习惯和社会舆论的指导,继续巩固或强化。这个过程完成以后,人们便会形成坚韧的品格,一种“自制力”。这种自制力和坚韧的品格形成以后,才出现了“应该”概念或义务意识。这更进一步表明道德选择是存在的,因为一旦人有了应该概念后,就意味着他会自觉地坚持按照道德义务去行动,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了,人的良心也就出场了。首先,习惯在强化道德选择中所起的作用。达尔文指出,通过长期的习惯,会终于取得一个比较完善的自我克制能力,使得他的一些愿望和情欲不费工夫和不用斗争地听命于他的一些社会性的同情和本能,包括旁人对他的毁誉所引起的情绪在内。这种自我克制的习惯,甚至真的会变成我们遗传品质的一部分。这样,总有一天,人会感觉到,通过所已取得也许还会遗传的习惯,听命于他的一些更为强毅而持续的一些冲动毕竟是为他自己设想的最妥善的办法。从此,“应该”概念出现了。达尔文认为表面上很专横的那个字眼“应该”,不管它是怎样兴起的,如今看来,它所包含的无非是对行为所应遵守的准则的存在有所意识而自觉地加以服从而已。其次,语言与社会舆论的作用。借助于语言的产生群体意见也即社会舆论得以表达。在进行道德选择的过程中,外在的社会舆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具体表现在它给道德选择的主体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自然选择的“环境”,一种“道德选择的场”或“道德选择的压力”。道德选择与自然选择的不同就在于自然选择的环境是纯粹自然的环境,而道德选择的环境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社会舆论,实际上代表的正好是一个特定社会的道德标准或规范。这些标准或规范通过个体内在的同情心的作用,而能够内化于个体的心理、意识之中,从而为个体所自觉遵循。社会舆论的影响,表现在它可以迫使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去做社会本能所要求的事。如果没有做,社会舆论就会使这个人心理产生一种羞愧的情感!达尔文的道德选择,说到底是同时具有利己的自然情欲和社会性本能的人,在特定社会舆论的作用下,所作出的一种以群体福利为价值目标,对利己与利他这两种相反的行为动机的自觉抉择,它是人的社会性本能能够发展到良心的关键性步骤。所以说,没有社会本能和自然情欲的冲突,便不存在道德选择。但如果没有反思能力,道德选择也不会发生。而没有道德选择,就没有良心可言。良心,对达尔文而言就是道德的敬重心。就是听从同情心的驱使而不是听从自然情欲的驱策。由于存在不同的行动动机的冲突,道德选择才表现出”应该”的特点,所以道德选择是一种应然的选择。道德选择在人身上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人的道德本性,也体现了人的自由。由于深受《物种起源》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理论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达尔文本人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从《人类的由来》一书所阐发的道德选择的产生以及性质,我们认为达尔文本人对人性的看法并非如此。达尔文认为道德源于人们利他的社会本能,人生来就有一种为他人服务的欲望。人依据社会本能能够作出”道德选择”,并由此具有良心。他对良心的这种肯定,表明他对人性的理解持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达尔文是利他主义和人性本善论理论的支持者。总之,随着文明社会的进步,自然选择对于人类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而道德选择的作用越来越大,当然还需要与社会舆论、教育、文化等共同发生作用。但达尔文的所讲的道德是抽象的,忽略了社会所有制关系对道德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应该对之加以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