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时间:2022-12-30 08:48:06
导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坚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宗旨,遵循课程标准,立足教材,找准路径,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国家领土与主权教育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在历史题材内容中激发爱国情报国志,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树立民族自信心,在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中培植爱国情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要引领学生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应坚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宗旨,遵循课程标准,立足教材,找准路径,深入发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政治素养,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具有爱国心、中国魂的新时代好少年。
一、在国家领土与主权教育中增强民族自尊心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要初步认知国家主权与领土,认知国防的意义”。《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们的国家”第1条中指出:“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小学生对领土知识的学习感兴趣,但对我国领土范围了解不清,领土与主权基础知识薄弱,常见概念模糊不清,相关知识的认识大多是零散的、微观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加强学生的国家领土与主权教育,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至关重要。教学时,可以借助地图引导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版图观念,通过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让学生知道在保卫祖国领土主权的斗争中的英雄事迹、爱国故事等。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国土面积”,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个人或小组竞赛“找一找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濒临的四大海域和台湾岛”,弄清祖国的疆域国界;“找一找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了解祖国的省级行政区域;通过课前查阅、课上交流汇报“台湾省的美丽风光和民风民情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明白台湾始终是祖国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国家主权和领土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国土,才有了祖国的山脉、河流、美景,才有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在教学的拓展环节可以出示“2021年7月23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奥运频道在转播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出场画面时,竟然使用了一张不完整的中国地图”这一热点事件,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同并自觉拥护国家的政治、外交立场,理智、科学地看待国家对领土争端问题的解决,进而产生自觉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意识,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历史题材内容中激发爱国情报国志
小学道德与法治各年段教材中都有关于历史题材的内容。低中年级的历史内容较少,如三年级下册“万里一线牵”一课,让学生在历史故事、现代诗歌、影视节目中体会到时代的发展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高年级历史内容逐渐增多,四年级的教材中增加了历史小故事,引领学生感受我国的历史文化。五年级的教材中历史题材占比最大,因为学生思想与心理愈发成熟,易于理解接受教材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六年级的历史内容扩展至世界历史,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中国历史,浸润了爱国情感,六年级教材中的历史内容让学生了解国际局势,拓宽眼界,深化爱国意识,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方位人才打牢基础。综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之所以有较多的历史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古至今,多领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通过了解我国的屈辱史、抗争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积蓄爱国力量,从而树立担当意识和民族责任感。教学时,教师要有别于初高中综合学科的历史教学,注意德育课程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导向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加强学生对爱国精神的感悟和领会,利用课堂主阵地引导学生主动感受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让他们在必备品格维度形成爱国品质,在正确价值观维度形成对祖国的深沉情感和政治认同,争做时代需要的栋梁。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为例,本单元包含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教材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同时期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最后落位于“做新时代的好少年”,旨在从“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可结合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蕴含的重要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如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他所体现的百折不挠、至死不渝的奋斗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体现,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史实,感受历史人物言行背后的精神内涵和强大的人格力量,懂得精神的重要价值,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国家意识,涵养爱国情感,从而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追求,实现价值引领。
三、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取向,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对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2条指出:学生要“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以五年级上册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例,本课目标重在落实课标要求,五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知道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身边也能接触到一些少数民族同学,但仅限于对基本信息的了解,对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等方面知之甚少。基于此,教师可以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提高学生此方面的认知水平,课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汇报交流等方式,理解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地位与国家对民族交融的政策保障。我们知道,民族团结关乎祖国的发展和统一,而学生对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各民族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等方面了解并不是很多,他们的视野和经验往往局限于自己身边的事。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体现民族文化的实例,如歌曲、服饰、建筑、饮食等,课上通过资料分享、歌曲表演、游戏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尊重、接纳各民族的文化,明白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体现各民族团结互助的事例,如我国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精准扶贫的故事等,让学生通过分享交流、情境表演等方式理解祖国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从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树立民族自信心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26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新时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发挥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础,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不同学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有所侧重。低年段侧重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教育,如一年级上册的“快乐过新年”,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概念和风俗习惯,感受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欢乐与祥和,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快乐。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让学生了解中秋这一传统节日的内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另外,对于低年段学生,教师在其他主题教育中也可以选取《三字经》《弟子规》等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高年段则集中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民族自信心,在教材中主要体现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中。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为例,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优秀的科技巨匠,感受中国古代科学的独特魅力,体会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优秀品质,深化民族认同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原认知出发,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四大发明”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开展寻找古代科技、古代科学、古代技术创造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传统美德内涵,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并通过教材中的经典故事、格言以及现实中的新闻案例、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古今贯通,探究传统美德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使学生懂得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应该去传承、去弘扬。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情感上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产生认同,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言行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因此,教师在课上可以播放新冠疫情期间全社会共同抗疫的图片或者视频,或者出示“中印边境冲突中的英雄事迹”“王伟舍身撞击美国侦察机的英雄事迹”等爱国主义素材引导学生谈感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并通过阅读《天下为公的理想》,出示中国梦的内涵,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五、在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中培植爱国情怀
(一)注重家庭教育,培植爱国情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采访、体验感悟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家庭的温馨,懂得了要过安全与健康的家庭生活。在沟通交流、实践互动中,学生主动承担家庭责任,树立主人翁意识。在探讨分享、宣传展示中,学生理解并继承发扬优秀家风,将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
(二)践行文明礼仪,培植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链接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进行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和同伴友好相处,诚实守信,文明有礼,关爱他人,自觉爱护环境,低碳生活,形成良好品德,懂得做文明少年是爱国。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6课“我参与我奉献”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友善相待、文明有礼不仅体现个人素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践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案例分析、道德行为辨析等活动,认识到构建和谐文明的公共生活需要提升文明意识,在生活中做文明少年。
(三)链接法治内容,培植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小学阶段目标要求,通过采访、调查、案例分析等活动,建构起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以此来搭建法治概念与儿童生活的平台,培养法治意识,培植爱国情怀。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一部分时,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滥用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合法自由和权利,使学生明确做守法公民也是爱国的体现。“少年强则国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应始终坚持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方向,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引领学生向上向善向美,自立自信自强,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宋云健.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浅析[J].吉林教育,2020(06).
[2]高军玉.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谈[J].福建教育,2020(02).
[3]吴教华.在小学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江西教育,2021(07).
[4]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J].中小学德育,2014(04).
[5]任莉.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有效途径[J].家长,2021(04).
作者:刘颖 单位:永吉县教师进修学校
- 上一篇:县司法局工作计划
- 下一篇:牧民饮食文化及膳食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