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导学实践探讨
时间:2022-10-11 08:55:10
导语:小学道德与法治导学实践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科特点,教师必须在综合考量各种限制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设计,尤其要科学引导、有效引导,才能提升教学实效,构建智慧课堂、趣味课堂。作为教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导学方式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学形式众多,插图导学、案例导学、歌曲导学和体验导学都是比较适合的切入点,可以给学生带来多重启迪。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导学
在传统教学框架的影响下,教师不懂得创新和变通,总是采用同一种导学形式,最常见的就是问题导学。这种导学形式虽然能够将问题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对知识有清晰认知,但长此以往,学生对问题导学法会产生“抗体”,只能顺着教师的思路前进,不愿意主动思考、深入探究。久而久之再有效的问题也无法起到启智的作用。革新导学形式,升级教法学法已经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插图导学,激活学生多元思维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为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插图的魅力是巨大的,它不仅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还能使读者更直观地认识到知识点,它是文本必不可少的部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由此可见,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对文字信息的梳理,还要从插图中寻找切入视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图文结合,文本中包含众多插图。要想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深度思索,不妨对插图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挖掘其中蕴含的趣味因子和知识点。对小学生而言,插图学习远比文字探索更具吸引力,他们更愿意主动探索插图这种无声的语言。只要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插图探索中,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课文《我是独特的》,这节课要让学生发现自身最显著的特点,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从文本内容出发展开设计。教材中出现了一组插图,它最能将人们不同的特点呈现出来。首先教师将教材中涉及到的插图拍照,利用多媒体投放出来。学生在观看中进行细致观察,将每个人身上的特点表述出来。插图本身蕴含的信息量很大,又经过对比式观察,学生对学习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感知。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进入学习状态。这时教师顺势将学生的照片投放出来,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课堂瞬间炸锅,讨论声不绝于耳。在聆听中,学生对自己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认知,更加精准地把握了学习主题。人的大脑对抽象的字符、数字缺乏敏感度,而对直观、形象的图片有深刻的记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包含众多知识点,有些是借助文字信息呈现出来的,有些则隐藏在插图中,教师应对此有清晰认知,将插图作为教学突破点,迅速打开学生思维认知的大门,将他们引入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
二、案例导学,丰富学生认知视角
课标指出:“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导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信息资源优势,将案例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补充的同时,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案例阅读、剖析中完成认知内化升级,触碰到知识的核心。运用案例导学,教师要从案例筛选上下功夫,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能呈现到课堂中,它必须与学习主题相契合,接轨学生认知基础和兴趣点。这样的案例才能给学生带来启迪,促使他们深度思考,从而达到有效导学的目的。案例导学可以采用不同呈现形式,越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越真实,学生参与积极性也会更高。《我很诚实》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极高相似度,设计起来也有更多优势。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诚实的重要性,教师从学生身边寻找例子,展开案例呈现。李明、陈欣相约一起去王华家复习功课,为期末考试做准备,然而就在前往王华家的路上,李明遇到了一位迷路的大爷,为了帮助大爷找到家,李明错过了与陈欣相约的时间,陈欣一气之下与李明绝交了……这样的例子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非常接地气,学生在阅读、分析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共鸣。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投入探讨的积极性较高,从不同层面出发对事件展开分析,快速把握了诚信、诚实等相关内容。理论知识学习是一件既枯燥又无趣的事,但如果能够借助具体可感的案例给学生以刺激,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动能,教学效果自然翻倍,教学目标也会顺利达成。理论知识阐释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单纯阐述理论知识,学生思维很容易僵化,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案例是生活中典型的富有多重意义的事件,它具有极强代表性、故事性,能够作为一种工具进行说服,更容易触动学生情感。从案例中寻找教学突破是教师智慧的表现。当学生深潜案例,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刻,学习活动实现了本位回归。
三、歌曲导学,形塑学生个性品质
导学形式千千万,但学生的兴趣点、认知点一定是教师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知识的感知度差,遗忘速度快。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歌曲篇幅短小,这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将歌曲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防止学生烦躁情绪的产生,吸引他们的关注,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新鲜感。教师要进行趣味化设计,适时引入儿歌,特别是当学生产生学习疲劳时,教师适时播放歌曲,既能消除学生的疲惫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让教学变得高效。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深深吸引着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歌曲的敏感度,将相应的歌曲播放出来,调动学生多元感官的同时,将学习主题呈现出来,让歌曲对学习活动产生促进动力。学习《大家的“朋友”》,教师由学生最熟悉的“找朋友”这首歌导入,在欢快、活泼的音乐氛围中,学生感官得到调动,对朋友这一概念有了初步感知。接着教师让学生表述他们认为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一阶段,学生心目中的朋友还停留在“人”的身上,不能很好的理解学习主题。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歌曲《事物名称》,在聆听过程中,学生思维迅速启动,不仅认识了生活中各种不同的事物,还主动对事物的作用展开全面探索,知识学习变得丰富而有趣。教师巧妙设计,从歌曲出发,让学生认识到公共设施的作用,逐渐养成了爱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个性品质在潜移默化中生成。歌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的成长是在歌曲中逐渐熏陶起来的。从孩童到小学生,他们接触到的歌曲异常丰富,聆听歌曲似乎已经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法宝。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从歌曲这一独特视角切入,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判断、思考,完成认知升华,生成是非观念,形塑个性品质。
四、体验导学,升级学生素质修养
无论是理论知识的阐述还是实践训练的检验,都是为了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然而无论何种教学形式,都不如实践体验来的真切。体验式教学是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营造特定学习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引发情感体验,更深刻的理解学习内容。没有实践体验,任何理论知识都只是浮于表面,根本不可能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内容需要出发,适时采用体验导学的形式,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全身心投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认知,实现素质修养的提升。《四通八达的交通》这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能够从自身需要出发,选择合适的出行交通工具。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教师设计了一个“司机开会”的游戏活动。学生从自身兴趣点出发选择喜欢的交通方式,扮演“司机”形象,给大家讲述某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趣味化的游戏让学生异常兴奋,尤其是这种角色演绎活动,学生积极进行选择。确定好交通方式后,学生要想当好司机,必须对这种交通方式进行细致全面探索,这对学生能力是一种考验。学习内容本身是简单的、普通的,教师借助趣味演绎的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升级处理,在角色定位、表演中,学生对交通方式的感知上升到更高层级,知识体系逐渐得到构建。小学阶段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他们不能深入到知识的核心区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锤炼学生多重能力,教师以演绎为载体展开教学,在实践体验中学生情感被激活,完成了思维认知延伸,为素质修养升级做好了铺垫。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很容易走上“歧途”。体验法是最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导学形式,没有实践参与,任何理论知识都是纸上谈兵。当学生沉浸在某种具体情境中,他们自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发挥自身作用和价值。从学科特点出发,采用有效导学形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讨论中,以此挖掘知识,构建认知体系,形成独立探索意识。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插图、案例、歌曲、体验等方式,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拓展了他们认知视角,强化学习深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触摸到了学习的本质,个性品质和素质修养也将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管叶青.让法治教学接上童气——以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人大代表为人民》教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12).
[2]刘鹏.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法治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1(18).
[3]陈桂萍.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语言表达的现实困境及解决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05).
作者:张洁玲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五缘实验学校
-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对策
- 下一篇: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