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对策

时间:2022-10-11 08:52:54

导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对策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厚植爱国主义于学生的理想信念,既体现了这一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养成。文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为视角,对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进行了阐述,探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提出了建议,以期对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育;对策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在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新时代的家国情怀,能够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能够使学生自觉地以爱国主义作为精神支柱和情感纽带。但如何让道德与法治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落到实处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结合道德与法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总书记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

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载体,结合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实践路径之一,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为主旨,引导学生化育爱国之情、坚定信国之念,激发报国之行,从而厚植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筑牢学生爱国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熔铸学生爱国主义信念非常有效的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田中深深扎根。正是基于这个意义,2019年12月19日总书记在澳门视察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时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兹事体大。”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之本

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以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目标的课程,是德育、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青少年将来成为党和国家栋梁之材所需之良好品德的黄金窗口期。这一时期结合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恰好契合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立德树人的要求。立德树人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新时代推崇的价值导向,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精髓,是中国新时代所追求之价值目标、所秉持之价值标准和所依赖之价值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立德树人的“德”,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育学生的品德,而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首要的核心要素是培育学生爱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培养目标与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统一于立德树人的目标。爱国主义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系,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教学之根本。

(三)有助于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以彰显并被高度重视,这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抓住机遇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注入新的教育动能。为此,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建设中,要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出发,加强对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创新教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注重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和智能手段来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各种显性或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此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一)立足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有很多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内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教育部编排的教材为载体,利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阐释,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爱国主义并非一句空话,爱国主义可以真正体现在个人的生活和行为中。需要注意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既要从教材入手,但又不能囿于教材,而应该不断结合实际来收集爱国主义素材,如中国抗击肺炎疫情、中国海外撤侨等事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在现实中收集的爱国主义素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开展个性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民族自豪感和大国担当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促使学生爱国情感的显著提升。比如,将社会热点事件纳入课堂教学,这样,既可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又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什么是爱国,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及民族自豪感。例如,在《珍视生命》一节开展“守护生命”的内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个人生命对于祖国的重要性,敬重祖国珍惜生命的爱国情感,教师可以将中国海外撤侨事件的内容引入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感知祖国对人民生命的重视。当我国人民在海外遇到危险时,国家不畏艰难,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海外人员脱离危险,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同时,祖国也用海外撤侨行为向世人展示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紧密相随、休戚与共、荣辱共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诚如总书记所言:“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

(二)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使爱国主义教育贴近学生的实现生活。初中阶段的学生既是“三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黄金窗口期。教师要注重从实际生活中搜集、整理、分析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事件或材料,要充分利用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耳闻目睹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让这些材料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相关内容对接,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进行《建设美好祖国》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全国抗击肺炎疫情的相关视频片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结合我国抗击肺炎疫情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在建设美好祖国时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并将课堂的主题引向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核心,即抗疫决胜的“硬核”支撑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巩固学生的爱国情感

随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资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的媒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中搜集自己喜欢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进行表达和展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加牢固,提升了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尝试使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生动感、趣味性、有效性。例如,在进行《和谐与梦想》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结合中国梦、“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爱国主义内容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教师可以给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为实现中国梦同学们应该做什么?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什么?用哪些指标衡量?有哪些脱贫的县、乡(镇)、村是少数民族地区?什么是“多元一体”的民族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多元一体”的民族观有哪些联系?等等。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讨论,让“中国梦”内化为学生的爱国主义自豪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不容易以及各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时祖国的坚守与付出,让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引领作用。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爱国教育主义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虽然两者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那就是立德树人,也就是“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只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有利于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2]阮博.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学习关于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20(04):40-43.

[3].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4.

[4].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

[5].在全国抗击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9-8(1).

[6].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3-10-6(1).

作者:徐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