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财权流的企业财务论文
时间:2022-10-19 04:05:26
导语:基于财权流的企业财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财务分层的理论基础
(一)财权流理论
财权流(theFlowoftheRighttoDisposeFinancialResource,RDFR)即企业财权的配置与流动。这一概念由我国学者伍中信教授首次提出,旨在用其来描述现代财务的本质。“财权”概念是一个与“产权”相似的经济学范畴,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预决策权等权能。作为财产权的产权,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财产实施管理,即实物形态的财产和价值形态的财产,如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基本上是从实物形态对财产实施产权管理。我国目前企业资产管理体系,所实施的职能基本上处于这种状态。而财权侧重于对财力的配置,也就是从价值形态上对资金(本金)进行配置或支配。也就是说,在财权归于产权的内容中,主管价值形态的权能,并构成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内容,如收益权、收益分配权、筹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资金使用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定价权等。对于产权分离的现代公司而言,财权随着产权的分解而分解,公司只拥有部分的财权。在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下,法人产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权能具有独立性,公司的财权在其拥有的范围内也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公司是否拥有独立自主的法人财产权与公司是否能独立理财在涵义上是协同的。同产权一样,财权也应具有可分性、可明晰性以及独立性等特征。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thePrincipal-agentTheory),又称为信息经济学,是过去三十年中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包括Wilson、Spence和Zeckhavser、Mirrlees、Holmstrom等。经济学家常用委托理论来解释现代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标准的委托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1、委托人对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2、人的行为不易直接被委托人观察到。如果花费一定量的监管成本,使人的行为能被观察到,则某些人积极性的挫伤即可通过其他人对他的监督来弥补。委托理论的一般分析框架是:现代企业所有者(股东)作为委托人,想使作为人的企业经营者按照所有者自己的利益目标选择行动。然而,所有者不能直接观察到经营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行动,所能观察到的是另一些变量(企业的某些产出),这些变量或产出至少部分地由经营者的行动决定,也就是说,是由经营者的行为和其他的外生随机变量决定。企业所有者应当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产出或变量奖惩经营者,以促使经营者选择对所有者最有利的行动。因此可见,企业所存在的委托——关系是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时便随之产生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矛盾,正是财权监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我国企业的多级委托结构及存在的问题
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基础的委托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经济学中,委托关系(或称关系)被视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或一些人(委托人Principal)授权另一个人(人Agent)为他们的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其中包括授予人某些决策权力。斯第格里茨(Stiglitz)认为,委托关系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经营行为,在这里“一个个人(委托人),可以设计一个用来激发另外一个个人(他的人或雇员)按委托人的利益而行为的报酬体系(一个契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我国大型企业中形成的是一种多层委托关系:所有者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与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与职工之间都是一种委托关系。这种关系反应在财务管理层次上为:出资者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总经理与财务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关系。委托关系的实质是要设计一种机制或合同,能给人提供某种刺激和动力,使他按有利于委托人的目标努力工作。如果人能够完全按照这一原则行事,那么委托关系就能十分理想地运转起来,不会产生任何额外的成本。然而,人不是委托人,他的利益与当事人的利益是不完全相同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如果人在活动中追求自身效用的极大化,他就不会完全按照委托人的利益目标行事,甚至会利用委托人授予的权力,以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增加自身的效用。这样就产生了所谓的人问题(AgencyProblem),其主要表现为:人会利用委托人对人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企业经营不确定性(这一点是无法全部克服的),假借经营的名义,以自己支配的企业资产迫求自己的货币或非货币效用目标。在货币薪金被事前规定的条件下,力求扩大非货币效用;挥霍企业财产;装备可以显示自己特权、供自己享受的设施;建立多层次的管理机构;雇佣大批听命于自己的中下级管理人员,扩大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为了晋升和更高的未来收入,盲目扩大经营规模、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及无意义的市场份额,扩大声誉和影响,等等。显然,在我国企业中,这种由人问题产生的成本是一种不利于委托关系建立并有效运作的最大障碍性因素。当成本达带一定高度(其值相当于建立委托关系给企业带来的净效用)时,委托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并停止运行。
二、企业财务分层体系
企业财务分层理论研究,最早见于郭复初教授于1988年的《社会主义财务的三个层次》一文,文中提到社会主义财务具有国家财务、部门财务和企业财务三个层次。在随后的研究中,他对国家财务进一步深化,我国逐步形成了终级出资者财务、中间出资者财务和国有企业财务三个层次。其后,汤谷良教授从微观层次提出了财务分层问题,以他的观点,“从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来看,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督职权外,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三个层次瓜分了企业全部财权,这三个层次通过《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明确了各自享有的财权和承担的有效约束。实际上,企业财权的核心集中在董事会,经理阶层只控制和组织日常财务活动,行使较低层次的财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经营者理财的自主性增强,而所有者财务主体缺位导致经营者乘机侵犯所有者利益成为可能,因此干胜道教授于1995年明确提出了所有者财务的观点,并就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在主体、目标、职能、对象上的差异进行了论述。同年,谢志华教授也提出了公司的财务管理权应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分割的观点,还具体就所有者的财务管理权限进行了论述,并指出:所有者一般仅参与有关所有者权益或资本权益变动的财务决策,不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总结以上各位学者的观点,对财务分层概念可以总结如下:1、财务分层管理的客观基础是法人财务权的确立和运行。2、现代企业财务分为三个层次: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所有者财务管理的主体是股东大会,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主体是董事长和总经理,财务经理财务管理的主体是财务经理。3、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因为,所有者财务在企业以法人形式存在,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一种决策机制;财务经理财务注重日常财务管理,是经营者财务的操作性财务;经营者财务才是企业财务的精髓,经营者财务具有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特点。上述理论体系中,将所有者代表(董事长)划为经营者、将财务经理财务单独作为一个层次,而不是将其界定为从属于经营者财务等观点遭到理论界部分学者的置疑。后来,罗飞、王竹泉等学者基于委托理论、产权理论提出应赋予所有者财务主体决策权的观点。因为从所有者财务管理的内容来看,其有权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合并、分立等计划;有权决定公司增资、举债等重大筹资活动;有权决定公司利润分配方案,有权选聘经营者、考虑其业绩并决定其报酬等,所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财务决策机制与激励机制的有效配合。经过学者们的一次次论证,财务分层理论不断发展并基本形成了如下观点:在企业财务分层分权管理中,财权分属所有者(企业出资者)和经营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之间划分。至于如何划分,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看法。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是建立现在企业制度的必经之路,考虑目前企业存在的多级委托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赞成财务需要分层的观点。同时认为:财务分层的实质在于财权的合理配置以形成有效的财权流,而财权的相对独立以及不可为同一主体完全拥有的特征正是财务分层的内在要求。因为通过对企业财务本质的研究可以发现,以实物资产、货币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种形式表现的财务资源,其内核实际上是企业的财权,财务资源配置的过程就是财权流动的过程,而财务关系的变化既是财权流流动的标识也是财权流得以流动的载体。因此,理清企业财权流流动的过程,也就意味着掌握了企业的财务本质。考虑财权本身具备的基本层次,企业财权可分为终极财权与法人财权。其中,终极财权是对企业所有者而言,是所有者基于对企业进行投资而获得的权利,其主要表现为剩余索取权;而法人财权则针对企业法人而言,其源于终极财权但又相对独立于终极财权,这种财权主要体现为公司控制权,而且可以根据委托链构成作进一步分割和委托。就横向关系而言,每一层次的财权又可以分设成多项权能和内容。以法人财权为例,在设置过程中可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而且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应使三者相互平衡。下面,以前述企业多级委托关系为路径,拟建立出资者、经营者、财务经理的财务分层体系,并分析在各个主体之间合理的财权配置及流动过程,为企业财务分层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述财务分层监管机制及其实现奠定理论基础。
三、财权在各层之间的动态配置
上述关于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财务经理财务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各层之间的财权的配置,但在实际中财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配置是一个动态配置的过程。企业财权最终在各权利主体之间的具体配置,直接取决于各权利主体间的博弈与谈判力变化,各权利主体之间谈判能力变化主要受权利主体自身动机、执行能力和理性选择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企业股东更加关注财务收益分配权,并尽可能保持重要的财务决策权,重视财务监控权。董事会和经理层则对财务决策权更加关注,并努力参与、控制财务收益分配权的动机。其次不同的权利主体对所享财权的执行能力有一定的差距,一般是执行能力强的一方更有能力并保障自身应享有的财权,并有可能侵占其他主体权利。最后,企业各权利主体在充分评估自身实力基础上,并对比他方力量,进行最终权利归属,从而形成了企业具体配置格局。由于企业各权利主体之间谈判能力总是处于此消彼涨、不断变化当中,这就决定了企业具体财权配置应该是一个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呈动态变化。新的《财务通则》中指出财权的优化配置是动态的安排,是非常合理的。特别是在多元的财务主体下,财权配置的动态性更加明显。这是因为财权流本来就是财权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动。出资者将多少财权分配给经营者,经营者将多少的财权分配给财务经理,是一个不断尝试的寻找最优财权配置的博弈过程,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受企业内外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各层的财权在质上还是可以划分的(如上述的静态配置),只是量上不易界定。企业内部财权的配置包括决策权的配置,执行权的配置和监督权的配置。财权动态配置图1如下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在企业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多层委托关系中,财权是一个动态配置的过程。特别是在企业成立的开始,财权只是有其雏形的配置,要使企业有效运行,实现有效的监督,必须经历动态配置的过程以后,也就是各个部门的协调,即在不断的尝试、改进以后,才可能达到最优。但也有一些企业内部权利相争,矛盾重重,也就是该动态配置的博弈各方(出资者、经营者、财务经理)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无法合理协调,从而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企业也因此无法持续经营下去。这也是目前许多企业刚成立不久就倒闭的原因所在。因此需要在两个方面完善: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财权的适当“限流”,即不能给下级的权利太大,造成失控;也不能使“流量”太小,消减下级的积极性。这是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协调以达到最优。另一方面,在财权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各层应各尽其责,加强执行的力度。这样企业才能有效的运转。
作者:刘丽花杨盛然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 上一篇:企业会计职能管理论文
- 下一篇:水电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