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心理素质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16 02:35:53
导语:班主任工作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便是人的心理素质,它是人的各方面素质都能联系在一起并能够能动发展的内部因素之一。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认知、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诸多品质,心理素质更是人与社会文化素质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之一。同时它也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所以班主任理所当然地成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引路人。
班主任在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往往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从现代教育观念看,人格教育或个性教育远远比当前的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做到使他们有知识、有特长,而且还应该让他们有理想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进一步协调。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学生,但完全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学生。在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中,着手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班级的学生,如果整体的心理素质积极、健康,就能端正班风,且进一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班级的主要能量和作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效果。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做好工作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呢?本人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班主任观念的转变
在正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要进行两个观念的转变———健康观和职责观的转变。提起“健康”一词,一般人都以一个人是否有生理缺陷和疾病去理解,这是片面的,不完全的。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就已指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完全能够适应社会中各种因素的一种完满状态;不完全指的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所以,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另外班主任教师的职责观也要进行转变,也就是说班主任教师在正常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做好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最重要的是还必须担负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辅导等重任。
二、班主任的威信与学生心理教育的联系
“威信”是对于学生来说的,其实是一种心理现象,班主任的威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和一定的可信赖程度,这实际上指的是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一种评价。班主任的威信主要由信服威信和权力威信构成。前者是由班主任的职责、权力和资历构成的,它很少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影响力和效果更是非常有限的。后者主要是从班主任的人格形象、学术形象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产生的且进一步对学生发挥积极的作用。另外,班主任的这种威信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时刻处于一种自觉服从和主动服从的状态中,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它能使学生在内心深入产生一种对班主任的敬爱、敬佩、信赖之情。所以班主任必须在合理、适度运用自己权力和影响力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心理等方面的修养,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为学生树立起一种让他们足以信赖和效仿的人格榜样。班主任的威信必须从参加工作起逐渐树立,第一就是为人师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身教重于言教。作为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一定要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自己首先要做到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不挖苦或讽刺他们。教师经常教育学生搞好团结,自己首先要做到和教研组的其他教师搞好团结,努力和学生做个知心朋友。这样一来,班主任的一言一行肯定会对学生起到无声的教育效果。第二,班主任要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由此可见,班主任要想真正地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就必须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必须热爱学生。另外,班主任的爱要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能够一视同仁,对待后进生更是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把自己纯洁的爱心奉献给那些后进生,这也是自己高尚师德的一种体现。第三,班主任要精通各类教学业务,教一手好课。一个好的班主任必须能上一手好课,班主任一定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各项业务,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把课讲出特色,讲出水平,自己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而且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人生的导航教育,从而使学生觉得班主任的课的确比起别的教师来说是技高一筹的,从而更加佩服班主任。第四,班主任还要正确发挥权力的作用和正确使用权力。如果稍微不注意,威信就会下降,并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班主任在奖罚及班干部的任用上要多加注意。
三、班主任工作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第一,在平时的教学中,班主任与学生要建立起一种融洽且平等的师生或朋友关系。这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出现,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平等是沟通心灵的途径,真诚则是开启心扉的钥匙,教师真诚平等地去对待学生,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真诚地流露,便于与教师沟通。有了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心理上就少了一层负担,教育便多了一线希望。第二,班主任要注重以朋友的方式去和学生谈心,以一种与学生推心置腹的方式进一步触动学生的情感。这种教育方式更加有利于师生之间打破界限,使学生在一种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和学习,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进一步领悟道理,在情感交流的理解中逐渐获得一种心理平衡。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谈心,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开导学生的思想,卸去他们心中的包袱。即使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也不要急于批评指责,也要通过沟通、谈心、交流来解决问题,预防由于解决问题不妥而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障碍。第三,班主任工作中要注意情感效应。学生从父母的呵护中走到学校,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依恋容易导致他们心理上出现一种失落感,他们需要情感上的补偿。班主任必须注意顺应学生的心理要求,像爸爸、妈妈一样用一颗真挚的爱心去关爱学生,真正走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温饱、病痛,当学生感知、体会到教师真诚的关爱时,便会有一种满足感,从而安心学校的生活、学习,接受教师的教诲,健康成长。第四,创造机会,发掘学生的潜能。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随着身心发展日趋成熟,每个学生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当表现成功时则会产生由衷的喜悦,并能激发上进的激情。例如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原来纪律和学习都较差,但体育活动十分积极。在一次全校性的体操比赛中,他主动担任指挥员,并组织全班认真操练,结果在比赛中班级取得了年级集体总分第一名。他个人被评为优秀指挥员,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肯定该生的良好素质及潜能,同时提出他在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鼓励他认真学习,知难而上。此后这个学生在纪律和学习方面都有明显好转。初中毕业后考上高中,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获得了市三等奖。由此可见,人最可贵的是自身的潜在能力的挖掘和发挥。后进生一旦认识了自身的价值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迸发出无穷的力量。第五,因势利导,化自卑为自信。自信是争取胜利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胜利和失败总是时常碰到的,我们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要坚持积极引导,正面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便很重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教育,他的学生颜回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是十分敬佩的,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在今天,他的这种宝贵经验仍然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借鉴,所以我们要引导后进生找出学习上的差距,进一步分析原因,要把失败归咎于可补足的基础差的原因上,也就是要使学生明白:只要树立信心,积极进取,自己是完全可以赶上来的。我们经常看到,优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不会因为一时失败而放弃取得好成绩的愿望,反而会促使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成功,而后进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则把原因归结于自己能力低,脑子笨,产生努力也无法改变的自卑心理。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后进生,将后进生的原因追究到精神不振,努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的内部因素上,使后进生从自卑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
四、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气氛也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良好的心理气氛能形成催人奋进的集体风气,集体风气就像一座熔炉,能将社会的期望和集体成员的认识、情感、意志等优良品质同化,并内化在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在良好的心理环境里,热烈情绪的感染,勤奋好学的行为作风,高尚的道德风貌,鲜明的是非标准和优美的活动环境可使学生心情舒畅、奋发向上。良好的班集体气氛是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形式发生影响的,由于班级里有良好的心理气氛,人际关系的紧密性,行为的准确、连续和持久性,它能减少教育者的教育痕迹,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师的教育内化为一种个体需要,并指向一定的目标,产生内在动机。这种无意识的反应留下的印迹和影响日积月累,天长日久可以由量变到质变,使学生的人格发生良好的预期变化。另外,生活在这种具有良好的心理环境下的学生,能够在学生之间做到互相理解、彼此真诚、坦诚相待,同时在师生关系上既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又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心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态度。长此以往,这个班集体肯定会充满一种真诚、活泼、友爱、轻松、上进的健康气氛。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学生不但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且能变得富有同情心,又能懂得体谅他人,具有自发的爱的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总之,让心理素质走进班主任的工作当中,要靠班主任以个人魅力去塑造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意志,从而把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转化为学生心理教育实践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黄海霞.班主任如何架起一座与学生沟通的桥梁[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4(10).
[2]谢玉胜.谈班主任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
作者:刘世红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苏武镇新河中学
- 上一篇: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 下一篇:班主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