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时间:2022-02-09 10:06:40
导语: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推进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过程中,要充分保障高校教师的基本权益,在制度设计和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有效的优化和调整,构建更符合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和实际需求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确保高校教师在退休之后能够有一定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维持其正常生活水平,这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也有助于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体制得到了深入的改革,与之伴随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也开展了深层次的改革工作。其中,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和改革,引起广泛关注。一方面,传统“国家-单位”统包的养老保险模式与当今社会客观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当前国家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新时期构建符合我国高校职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至关重要。
一、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念与原则
(一)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念
从本质上来说,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实是一种再分配制度,一方面,是为了给年老而退出工作岗位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经济收入,从而确保其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是基于社会公平理念的收入再分配。相关决策部门必须要明确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再分配的本质,才能够构建更符合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第一,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先向在职劳动者征收养老保险费用,在劳动者退休之后支付一定的养老金,这种方式被称为代际再分配。第二,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雇主一般会给劳动者缴纳一定的养老保险费用,而这部分费用其中一部分累积在个人账户中,劳动者在满足推销条件之后,会获得这部分费用,这种方式被称为薪酬再分配。除此之外,还包括富人向穷人劳动者分配方式,会按照劳动者自身的薪酬收入的比例进行缴费。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获得的养老保险费用往往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从而也表现为缴费数额的差异。
(二)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
在构建新型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了解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制定与社会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来说,设置的养老保险水平相对较高;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主要是为了保障老年公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目前我国所采用的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看,必须要充分体现我国尊重教师的优良传统,体谅教师角色的辛苦,因此制度模式的选择,必须要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优越性和人文关怀意识。也需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财政能力,合理评估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进一步推动我国薪酬制度和聘任制得到有效的改革,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保障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在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确保劳动者所享受的养老待遇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
二、改革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教师满足退休条件之后,就需要退出原有的工作岗位,其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国家和社会所发放的养老金费用。对此,设计合理的养老金替代率有助于保障高校教师基本的生活质量,也能够确保高校教师在退休之后不会因为失业而影响自身的生活水平。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的因素合理调整养老金保险机制,从而避免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校教师在其工作期间要积极履行自身的工作责任,承担人才培育的使命,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1]。在退休之后也有权利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也应该获得与自身权利相关的养老费用。基于社会公平的理念,不能因为外界因素而对退休教师的生活水平产生不利的影响。改革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保障高校教师的基本权益,进一步调动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充分维护我国高校教师师资队伍的稳定。
三、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对策建议
为了确保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更符合基本国情和社会需求,应该确保改革与相关制度体系协同进行,对此应做好基本的政策保障工作。
(一)改革要与相关制度体系协同进行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在长期以来一直是统一体系,因此应该推进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协同改革,应当尽可能避免我国养老保险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的碎片化。当前,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拥有基本一致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职业年金部分能够有一定程度的合理差别,这样的情况能够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对于城镇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合并统一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高校养老保险与薪酬制度也应当积极推进协同性改革,促进事业单位之间改革进程的合理协同,比如将个人工资作为养老保险差别性职业年金缴费的基数,这与改革进程的推进有着紧密的关系,一些薪资项目应当被纳入基数序列当中,而未被计入的项目都与退休养老待遇的水平有着密切关系[2]。相关部门与单位应当重视高校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以统一协调的管理模式,应对高校教师薪酬、人事、社会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二)建立弹性退休年龄制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作为知识高度密集型职业的高校教师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有着较为突出的知识型,教师个人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学历、有深度的专业学识、较快的知识更新速度。并且,高校教师的首要身份与任务在于教书育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等人才。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为了更好地积累知识与经验,高校教师进入工作较晚成了普遍倾向。因此,按照常用的退休年龄制度来说,教师的工作年限较短,较低的人才利用效率也给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相关部门与学校可以积极推进弹性退休年龄制度的设计与建设,尊重教师个人意愿与身体实际情况,在达到退休的法定年龄之后,高校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向组织申请继续工作,但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身体健康状况检查,根据高校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工作的安排,不需要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并且其薪资水平待遇,应当按照正常水平进行调整,退休后的待遇可以根据工作的延长而进行合理的上调。
四、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探究
(一)积极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根据我国所印发的事业单位分类试点意见的相关文件来看,高校被定位于向社会提供基本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事业单位,所采用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这种制度模式在我国城镇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主要采用现收现付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支付高等院校教师的养老金,并且建立相应的个人账户基金,采用的财务模式主要是完全累积制,通过这种方式保障高等院校教师的生活水平,从而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这种强调个人责任的制度和模式在生活中取得一定的效益,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得到有效改革,所建立的单位保险也逐渐转向社会保险的性质。在针对企业养老保险进行改革工作的过程中,传统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将两种财务主体的高效改革,将原有的机制模式重构,促进二者的相互融合与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形成部分累积制。但从整体来看,这种制度模式并不完全属于部分累积制,而是属于两种制度相混合的模式,却又结合了二者优点,更好地满足了新时期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求。
(二)构建基础性养老金+差别性职业年金的制度模式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21世纪应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才能更好地顺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沿用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经验,有助于构建适应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在构建多层次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过程中,应将总体分为基础养老金和差别性职业年金两部分。基础养老金主要是指为退休高校教师所提供的养老费用,用来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应坚持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实行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待遇水平,建立普惠型国民基础养老金,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未来与城镇乡村养老保险制度并行。构建这种养老金需要采用社会统筹和现收现付制度财务模式,由高校用人单位进行缴费,政府在此过程中要承担自身的管理责任和财务兜底的责任,从而保障我国高等教师自身权益不受影响。目前,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主要由国家出资举办,从而面向广大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属于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公务雇员,高校教师的工资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在为高校教师进行养老金费用缴费的过程中,也应该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比例进行拨付。差别性职业年金主要跟高等教师自身的职业特点相符合,与发放的普惠性国民基础养老金相对应,整体层次和水准相对来说较高,主要用来保障退休人员能够得到高品质的生活。其中包括强制性年金和激励性年金,法律规定必须为教师个人建立账户,采用基金积累制财务模式。用人单位应与教师个人进行协商,从而建立激励年金,缴费需要根据双方协商所确定的比例进行分担。国家在此过程中,应严格依照法律对职业年金进行管理,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三)实行社会化管理模式
对于高校养老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工作由社会保障部门履行职责,采取社会化管理模式,确保高校教师基金征缴工作得到顺利地开展,一旦发现不及时缴费的现象,就应该采取催缴的方式,面对严重的现象应进行处罚,确保基金及时进入基础养老社会统筹账户。退休的高校教师人员应采取社会化管理模式,将其人事档案转交于社会保障部门,确保高校教师人事档案关系与原单位脱离。社会保障部门按照要求以月付的方式向退休教师发放养老金费用,保障高等院校教师的基本权益。除此之外,也应根据在职教师工资的情况进行待遇的调整,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职工工资增长的趋势,统筹物价变动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化养老保险模式的运用能够更好地理清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与社会财务支出的关系,使高校教师的养老保险融入我国国民养老保险一体化体系中,更好地实现统一管理的同时,也可以立足于退休教师的实际生活需求与社会发展背景对教师养老保险水准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把握。从而对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作出有效的调整措施,构建独立于高校之外的退休人员管理体系,对高校退休教师进行人事管理,有利于保障已经退休的教师的合法权益,也能够减轻目前高校的社会负担,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结语
对当前高校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有助于保障已退休教师的养老权益,进一步提高我国师资队伍的积极性,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此,也应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时代要求,积极履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职责,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建立更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童石荣.双因素视角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一线教师激励机制创新性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9(07):177-178.
[2]袁莉,蔡琨,李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内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0):79-82.
作者:陈范 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 上一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探讨
- 下一篇: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与智能控制探讨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