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社会保险模式在人才流动的影响

时间:2022-02-09 10:35:51

导语:多元社会保险模式在人才流动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多元社会保险模式在人才流动的影响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人才流动愈加频繁。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有薪酬水平、工作类型、晋升机会、组织管理、地域环境、社会保障、教育水平等。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其服务对象正是社会成员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并存的多元社会保险模式进行剖析,阐述其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一、多元社会保险模式存在的客观事实

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在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劳动者一定程度的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险由国家立法推行,参加者定期缴纳保险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具有权利和义务相统一、风险分担、和衷共济的特点。多元社会保险模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客观事实。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保险项目的多元化,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二是不同项目的保险还包括多种类型,如基本养老保险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是不同地区计算社会保险待遇的多样性,如基本养老保险计算退休待遇时,使用的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多样性,又比如医疗保险存在住院结算起付标准的不同和报销比例的差异。多元社会保险模式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险的建立和完善,基本实现了现阶段劳动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底线需求: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有所助、伤有所扶、困有所帮。但必须清醒认识到,现阶段的多元社会保险模式,依然是以发挥保障劳动者的最基本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实现目标,具有典型的“兜底线、广覆盖、建机制”特点。正是基于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社会保险模式的差异,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内的不同类型组织之间的人才流动,总是受制于不同的社会保险模式的限制。多元社会保险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发达阶段的过渡选择。现行社会保险模式,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过不断改革与完善建立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保障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受城乡二元社会模式、机关事业企业组织模式、国有外资合资私营企业多元样式、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等影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伊始,就走了一条循序渐进的路子。以养老保险改革为例,基于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现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创新是围绕适应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进行的,改变过去单一层次的国家层面的养老保险制度,各省市积极着手建立以企业自愿为原则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鼓励建立企业年金,鼓励个人自愿为原则的个人补充养老保险,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

二、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价值考量

多元社会保险模式对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人才流动整体呈现“高走”和“东南飞”的大趋势,一是农村流向城市,县城流向地市,地市流向省会,省会流向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二是大的风向就是“西北风”,人才向东向南集聚。当然,吸引人才“高走”和“东南飞”的首要因素绝非是当地的社会保险及其体现的价值。但是,在人才的回流过程中,作为人才的个体自然会掂量,以东南相对发达地区为基准参照物,与中西部老家所在城市进行方方面面的比较。此时,两地之间差异化的社会保险便成为考量因素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基本养老金水平有差异,保障程度有差别,天平再一次倾斜,心理上的落差和实际的差距,客观成为影响人才回流的一种阻碍。多元社会保险模式对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社会保险模式之间的人才流动影响明显。同一地区内人才在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人才流动,社会保险的价值考量和权重对比,就现阶段而言,具有相对较高比重。以人才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为例,倘若是从企业流向机关事业单位,一般较少考虑社会保险问题;如若是从机关事业单位流向企业,对于个人而言,考虑社会保险问题较多,养老保险方面,企业是否有企业年金;医疗保险方面,是否有补充医疗保险。出现此类情况,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不同的社会组织之间实施了不同的社会保险模式,且存在价值差异。多元社会保险模式对不同年龄结构的人才流动影响不同。对社会保险因素重视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龄层次越轻的人才没有家庭负担或相对较轻,而且有更多的职业晋升和向上发展机会,在职业流动时更多倾向于选择薪酬水平高、岗位锻炼多、晋升机会大,而较少考虑社会保险因素。而年龄较大的人才流动时,“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负重会使其更多考虑社会保险因素,而对工作晋升和岗位锻炼考虑相对较少。

三、展望与建议

现阶段客观存在的多元社会保险模式,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受制于地域辽阔的地理限制,是受限于东中西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但是,人才的流动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必然从成本收益角度考虑,社会保险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险模式。事业发展,人才关键,人才流动趋势将呈现多向趋势。城乡之间人才双向流动,是一个新趋势。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国家战略的推动,另外一个是乡村振兴的拉动。人才向大城市集聚依然是主流,但人才反向回流,回归家乡也是小潮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已经从“要温饱”转化为“要美好”,从“有没有”转化为“好不好”,从“追数量”转化为“高质量”,经济收入不再是唯一衡量指标,子女教育与陪伴、家庭温情与守护、亲情友情与乡愁以及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等,都成为人才回流的助力因素。同时,受国家战略影响,中部和西南部人才吸引力相对增强,多中心人才格局深化,城市群内流动加速,区域中心吸引力增强,产业迁移与机遇变化促进了人才流动的多向化趋势。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多元化的社会保险模式存在,只是现阶段相对不发达经济发展的产物。伴随经济社会发展,须强化社会保险的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从制度层面上减少作为底线保障的社会保险水平的差异,从制度推动上提高统筹的层次,逐步实现社会保险水平的均等化,从而保障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重要事项。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尤其是考虑中西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优化做强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提高全国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与力度,让职工在流动中无后顾之忧。建议逐步统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调整机制,探索实现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统一化运行研究与实践。

作者:王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