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体系思考

时间:2022-01-27 02:41:33

导语: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体系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体系思考

自2003年以来,成都市已建立起覆盖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制度。但随着社保待遇认证范围的扩大,认证人数已从当年的42万人,激增至240.15万人,对认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体系进行深入调研和思考,在体系上完善、升级、创新。

一、实践的成效

从2003年起,成都市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从政策上加以完善,技术上逐步改进,服务上不断提升。截至2014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数530.36万人,其中领取社会保险待遇应参加认证的人数达143.66万人,是2003年认证人数的3倍(图1)。10余年来,已累计认证的人数超过1050万余人,累计对20.62万名未验证人员停发养老金。截至2014年末,参加城乡居保的共有323.79万人,其中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96.49万人,较2010年增加50.22万(图2)。已累计认证的人数达143.13万人。2015年4月,成都市人社局了《关于贯彻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定期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实施办法的通知〉的通知》,较好地解决了认证制度碎片化的问题:一是统一全市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办法;二是进一步扩大认证范围,凡在成都市社保经办机构领取社会保险待遇的各类人员均需进行领取资格认证。三是统一认证周期。四是实行免当面认证制度。五是由市社保局和市医保局按职能分别管理,市社保局具体实施。

二、存在的问题

过去十余年,成都市社保待遇认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从亲民、高效、安全的角度审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认证安全性有待提高。人工对社保待遇领取人进行识别存在不可控的人为风险。认证方式有待完善。目前,社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主要依靠街道(乡镇)、社区基层平台认证点,受认证时间和空间限制。精准服务有待落实,无法进行准确的信息推送服务。

三、总结与思考

开展社会保险领取资格认证,理论上有两种选择:一是罗列法,二是排除法。但两种方式都存在不足,因此,现阶段深化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体系需在便民、高效、基金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运用生物识别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安全便捷认证。社会保险领取资格认证可采取生物识别认证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认证。即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指静脉、掌静脉、红膜、人脸等)进行个人身份鉴定的技术,并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利用大数据,于无形之中开展认证。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利用大数据进行认证,是一种将认证工作实施于后台,开展于无形的新模式。一是利用市政府建立的大数据库认证。下一步工作重点是衔接数据共享,提出丧失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的相关数据需求。二是利用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数据认证。离退休人员本人在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特定业务时与认证关联,如本人办理养老金银行帐号变更等业务时均视同认证。三是利用定点医院数据认证。可通过提取病人出院信息进行认证:正常出院视为已认证,死亡出院停发社保待遇。四是利用经办银行数据认证。领取人员提出认证申请,由银行将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传至本局进行认证。强化服务,落地精细管理。以地址码为突破口使精细管理落地,并加强信息推送工作。如在需认证的当月,可发送手机短信或座机语音提示;认证成功后,发送手机短信或语音提示确认;还可在药店打印的社保卡余额对账单上提示。加大投入,建立容错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待遇认证体系,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容错机制,特别是在探索辅助认证和免当面认证制度时,需建立一定的风险基金,在特殊情况下造成基金损失时兜底,以保证基金完整。

作者:王卫华 龙虹 孙慧敏 单位:成都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