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赔款优待”在农业保险的应用

时间:2022-11-07 10:26:02

导语:“无赔款优待”在农业保险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无赔款优待”在农业保险的应用

一、无赔款优待在农险业务中的应用背景

无赔款优待(NoClaimDiscount,NCD)指保险公司根据被保险人的索赔记录,对索赔少或无赔款的投保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费率优惠,引导客户主动控制风险、调整保险标的风险水平的费率管理制度。无赔款优待在非寿险领域、尤其是车险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回顾近年来我国车险费率厘定机制的发展历程,无赔款优待机制在其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从无赔款定额返还、无赔款抵交保费,到当前多风险因子浮动组合,其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展,成为保险公司调节风险保费的核心工具之一。2011年,为了解决农业保险交费难的问题,四川省在农业保险领域推出无赔款优待试点政策,这也是无赔款优待机制在我国农业保险领域的较早应用。具体来说,四川省的试点政策具有以下五个要点:第一,如果参保农户在保险责任期满后无赔款发生,保险公司将对农户自交保费部分给予部分或全额返还,用于抵交该农户次年续保时的自交保费部分;第二,农户无论续保与否,若无赔款则均应返还部分或全部约定保费,保险公司要在保单到期后对无赔款的农户对应保费进行批减;第三,保险公司只对农户自交保费部分采取无赔款优待政策,对于财政补贴部分的保费,则不适用该政策;第四,返还或抵交金额是以当年度而不是续保年度的农户自交保费为基础计量的;第五,年度间在不同保险公司承保的农户也可以享受该政策。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四川省农业保险无赔款优待的政策试点得到了较多农户的认同,在激励农户交纳保险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后,其他一些省份在森林保险和养殖保险等领域也开展了无赔款优待的政策试点,积累了一些可操作的经验。2016年,财政部出台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其中第十五条明确提出经办机构可以通过“无赔款优待”等方式,对本保险期限内无赔款的投保农户,在下一保险期限内给予一定保险费减免优惠。同时还规定,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地方财政、中央财政等按照相关规定,以农业保险实际保险费和各方保险费分担比例为准,计算各方应承担的保险费金额。从中可以看出,《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所确定的无赔款优待政策与四川省的无赔款优待政策有一定的差异,其具体要点包括,一是明确以无赔款的投保农户为对象;二是明确以次年保费为基数减免优惠,保费不返还;三是明确提出同比例减免,即不仅对农户自交保费部分给予优惠,同时还对各级财政补贴给予优惠,整体下调费率因子。

二、无赔款优待在农业保险业务中应用的特殊性

一般来说,普通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及权属关系在年度间很少发生变化,因此可以从人、标的、风险等角度来有效计量无赔款优待相关的优惠因子及额度,然而,对于农业保险而言,由于农业风险会受到生物学特性、损失不确定性、地域性、周期性等因素的影响,其保险标的、权属关系和风险内容年度间都可能发生显著变化,这也使无赔款优待政策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更为复杂,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一)农户生产的特殊性。触发无赔款优待政策的条件是农户没有获得赔款,然而,由于农户在出险率、生产规模和种植策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影响着无赔款优待政策的触发条件,因此,简单的“一刀切”式政策可能会导致公平性问题。一是农户出险率的差异。农户的出险率指保险公司所承保的农户中发生损失的农户占全部承保农户的比率。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农户的损失在保险责任范围之内,那么,保险公司将对其进行一定赔偿,农户也将因此受益。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用农户的受益率(受益农户数/承保农户数)来衡量农户的出险情况。农户的受益率越低,则表明农户的出险率越低。在农业保险实务方面,种养林三大险种的农户受益率有显著差异。从种植业保险来看,2017年度,全国农户受益率为29.27%,其中最高的是吉林、辽宁、北京和内蒙古等地,农户受益率在70%以上,而湖南、广西、陕西和天津等地在10%以内,这样农户获得无赔款优待在省区间有显著差异。从养殖业保险来看,由于一般养殖标的有稳定的死亡率,不同死亡率意味着饲养管理水平差异,每个养殖户在保险期间内必然要发生赔款,农户受益率达到100%,这样养殖险农户基本不能获得无赔款优待。从森林保险来看,灾害发生概率小,而一旦发生则损失重大,当前平均林户受益率在0.5%左右,这样绝大多数林户均会获得优惠。因此,无赔款优待政策在实务执行过程中,需要按照险种及地区特点,据实制定来体现政策的效能。二是农户经营规模的差异。在农业保险实践经验中,一般规模性经营的新型农业主体相对普通农户而言出险率较高,这样新型规模农户获得无赔款政策支持的可能性较低或概率较小,多数获得无赔款优待的为普通农户。从农业保险规模性农户分布的数据来看,种植险承保面积在10亩以下的普通农户占承保农户总数的84%,而这些散户对应的承保面积仅占总承保面积的28%左右,由数据可知,将有72%承保面积的规模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得到无赔款优待支持,这与无赔款优待政策的基本初衷不尽相符。三是农户种植策略的影响。在种植保险实务中,同一农户同一标的(例如早中晚稻),在不同保单内都有承保记录,同时一个农户在同一保单内也可以有多条记录(多个地块),这样同一农户同一标的存在着保单间和保单内的出险差异,影响无赔款优待政策的计量。例如,同一农户的不同保单的水稻保险,早稻出险,而中稻或晚稻不出险,是否给予无赔款优待;而同一保单中某农户其中一块地出险,其他地块未出险的,未出险地块是否给予无赔款优待。这些业务情形在实务中需要据实考虑,获得投保农户的认可。(二)风险因子的特殊性。一是农业灾害发生规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是一个“与天斗、与地斗”的过程,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民间也有“三年一小灾,五年一中灾,七年一大灾”的说法。与此同时,农业灾害的后果也难以准确预测,即使一些地区连年发生灾害,其范围和影响也有显著差异。一般来说,农业大灾的覆盖区域比较广泛,例如,旱灾、涝灾、风灾、病虫害等一旦发生,虽然波及农户众多,但是受灾的程度却有差异,获得赔款的额度也不一样。农业小灾的影响范围虽然有限,但是其发生却有着很强的随机性。此外,在灾害频发和资源环境条件不佳的地区,灾害几乎年年发生。这也意味着,如果实施统一的无赔款优待政策,农户在大灾之年将不能获得无赔款优待,在小灾之年只有部分农户可获得无赔款优待,而在灾害频发和资源条件差的地区,几乎很难获得无赔款优待。但是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保险的经营具有周期性,保险公司应做到“丰年加快积累,平年略有结余,灾年进行补偿”,从而保证长期稳定经营。因此,如何在确保保险费率充足和适度的无赔款优待之间保持平衡,是无赔款优待政策在实施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二是防灾减损行为的影响。对于从事种植业的生产者而言,农业生产通常包括播种、喷药、施肥、除草、灌溉、排水防涝、防病防虫等环节。客观上来说,如果农业基础设置越完善,农户在防灾减损方面准备得越充分,那么灾害损失就越轻。对养殖业生产者而言,如果养殖户的饲养水平越高、防疫工作准备得越充分,养殖标的的死亡率就越低。对于林业风险而言,预防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森林防火防病防虫是林业部门的基本职责。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中,通过事前的防灾减损及模式化管理来降低农业灾害损失程度是根本,比事后的赔偿更为重要。如果无赔款优待政策的实施能够引导农户积极防灾减损,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三是风险单位设定的影响。对于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保险而言,风险单位的设定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也会对无赔款优待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通常来说,种植业的风险单位一般为地块,地块大小以承保面积衡量。对于一次农业灾害所造成的不同地块的损失程度,我们一般用面积损失率来衡量灾害损失的范围,用标的的损失程度来衡量总体损失率。其中,面积损失率可以作为无赔款优待的参考指标。养殖业保险的风险单位一般按照养殖区域和养殖对象确定,不同养殖区域和不同养殖对象的风险均有显著差异,例如,对于短期饲养的育肥猪或肉鸡,一个保险期限结束之后,保险标的也就不存在了。然而,对于多年饲养的奶牛及能繁母猪,一旦出险,保险标的就被淘汰。此外,由于疫病防治的需要,农业部门可能会扑杀尚处于保险期限的饲养动物。对于林业而言,其风险随着地域、林种、用途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北方林业种植容易遭受火灾和病虫害,南方林业种植易遭受风灾及雪灾等,但按照林区林班来确定林业的风险单位,更符合一般财产保险的特点。对于同一林户而言,可能只有部分林班出险,多数林班不出险,此时无赔款优待的设定可进一步分区分类。(三)风险计量的特殊性。无赔款优待一般是按照保险标的数量和风险保费作为计量基础的,然而,农业保险的标的和风险发生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据实考察。一是无赔款优待续期减免优惠额度的基数不易确定。受种植结构的调整、轮作和休耕等因素的影响,农户所投保的险种及面积的变化是常态,这也意味着同一农户在不同年度所承保的对象和保费会发生变化,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形。第一,农户的本年度与下年度的种植和养殖的对象不一致,面积或数量也会发生变化。第二,同一作物在不同年度的种植面积发生了调整,例如第一年规模较小,第二年规模较大。第三,同一地块在不同生长季种植了不同的作物,例如第一年种植的是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内的农作物,第二年种植的是另一类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内的农作物;或者第一年种植地方财政补贴范围内的农作物,第二年种植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内的农作物;或者存在着一年多季农作物,如果上季作物未出险,是否应该直接优惠下季作物等情形;或者存在着套种、间作以及多种作物在同一生长期承保等情形。二是保险公司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有待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区域会存在常规的调整,同一区域的农业保险业务在不同年份可能由不同的保险公司经办。然而,由于保险公司之间不能交换数据,一旦经办的保险公司发生调整,次年的经办公司将无法准确获取上年度的农户出险信息,这样农户的无赔款优待政策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此前,四川省在试点中要求保险经办机构在保险期限结束后60天内,列出获得“无赔款优待”的农户清单,报送同级财政和农业保险领导小组或协调机构确认,并抄送各相关乡镇政府,再由经办机构公示“无赔款优待”农户的续保信息。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共享,但其环节多、效率低,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数据共享的机制,因此只能是权宜之计。

三、无赔款优待在农业保险业务中的应用建议

(一)各省应因地制宜出台统一政策。结合农业保险业务的经营特征和现行农业保险补贴的制度框架,我们认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体的无赔款优待政策,充分考虑险种、标的、农户等因素的差异,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一是按照险种大类规定触发条件。对于种植业保险,可按照农户是否获得赔款作为优惠前提;对于养殖业保险和林业保险,可以按照农户的赔付率来设定优惠区间。二是规定无赔款优待的险种范围。凡属于目前中央财政补贴险种的,均统一纳入优惠范围,并覆盖所有的参保农户。如果农户投保多个险种,其中一种不属于补贴范围的险种出险,那么对应的险种不做优待,但其他险种可以享受优待。此外,如果农户仅投保一个险种,当年也没有出险,则在第二年度投保其他财政性补贴险种也能够享受优待。三是统一无赔款优待的基数及因子。无赔款优待的基数以第二年保费为计量基础,不考虑年度间的承保规模变化,并按各省统一制定的优待比例,同时要兼顾充分考虑农户、标的等多方面因素。(二)加强农业保险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框架下,不同经办公司都能准确、及时地获取农户的理赔数据,是无赔款优待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农业保险行业的信息平台,打通各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信息孤岛”,无疑可助推无赔款优待政策的实施。当前,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的全国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全国农险信息平台)汇集了国内所有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保险公司的相关数据,特别是农户层面的承保、理赔和收付数据,具备了统一实现行业内无赔款数据验证的条件和基础,并进而可深入开展无赔款优待的诸多工作,例如,区分农户的承保理赔信息,统一执行相关优待政策,开展无赔款优待数据的生成、查询、应用、统计和事后校验管理,按政策规定及时为保险公司提供“农户级”的费率优惠因子,协同对各级财政补贴进行统一比例的减免和优惠,实现数据间的无缝对接等。同时,全国农险信息平台还可通过对无赔款优待因子的管理,督促保险公司按照行业标准生成数据,及时向平台提供完整准确的数据,通过平台功能来推动政策落地,这也对提高农业保险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数据公信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探索区域费率因子浮动机制。目前,我国在农业保险费率的厘定方面基本上采取了“同一省份,统一费率”的做法。随着农业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从“农户级”费率优惠向“地区级”费率优惠过渡,构建符合农业风险分布特点的多层次农业保险费率机制,是我国农业保险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的基本方向。这也意味着无赔款优待政策在调节农业保险费率、深化保险区划方面有更大的用武之地。随着农户理赔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完善,我们可以用多年度平均或上年度的村级、镇级或县级赔付率等作为区域性费率调整的依据,即以现行的统一费率作为基本费率,结合县、镇、村等区域的多年度平均或上年度赔付率来确定调节因子,按照0、20%、40%、60%、80%、100%、120%、200%及以上等不同赔付率设定对应的农业保险费率浮动因子,来综合确定相应县、镇、村的级差费率,构建区域性费率浮动机制。这些数据在全国农险信息平台可以自动生成和功能推送,既好操作,又便于监管,具备了费率区划落地的条件。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多层次农业保险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针对产粮大县、贫困户及贫困县、新型农业主体的补贴政策的逐步出台,全国农险信息平台均可发挥自身的“大数据”优势,完善区域费率因子浮动机制,助力财政部门,不断提高我国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小伟,吴学明.对调整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政策目标的思考[J].中国保险,2018(2):14-17.

[2]庹国柱,朱俊生.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J].保险研究,2014(2):44-53.

[3]余艳.我国农业保险农户自缴保费收费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17(6):142-143.

作者:吴学明 何小伟 陈峰